从政务角度观察与思考,莆守精英重教兴学举措,对后人具有鲜明的模范意义与借鉴作用。
一曰:知本重教,政之先务。
兴学重教,是中国一个优良传统,视之为“王政之本”。知本重教,以兴学为政之先务,即视办学为执政之本,优先处置,是莆守精英们执政的一个突出特点。上文介绍的几位莆守,往往是下车之始即关注或着手处置学事,以时下语言表达,就是高度重视,第一时间,摆在优先地位处理。
下面着重介绍,吾莆多位资深名臣撰写的学记,精辟论述知本重教、执政以兴学为先务的政理。
南宋知军姚康朝三个月建成规模的贡院,邑人名臣陈俊卿誉之为“吾里创见之盛事”。称赞:“姚侯是举也,士获其所,僧安其居,为此邦壮观,以垂功后来,建一役而三物成,可谓知所先务矣。”(《宋兴化军贡院记》)
明宣德末年,黄常撰《仙游县儒学重兴庙学记》,高度评价仙游知县王彝重教兴学事迹时,对知本重教观念亦有阐发。曰:“故善为治者,必建学以崇教化。劝勉之职者,不可不以是(指建学)为己责也”。称赞王彝莅政以来,“首拳拳以兴学为务,其亦知所本欤!”
南宋名臣黄公度,盛赞兴化军学教授徐士龙重建兴化军学事迹,比之于汉代蜀郡(今四川成都)太守文翁。文翁以郡中起设官学、创立学馆闻名于史,称为“循史”。黄公度称颂文翁治蜀“知有所本”,即以兴学为本。(《重建兴化军学记》)
明代名臣林俊《修莆田县学记》,称赞知府张澜、丁镛、王弼和知县任益等,相继兴修莆田县学事迹,曰:“王侯可谓得为政之要矣。学校,风俗之本,人材之所关,公历政以新学,盖将因学以作人”。
南宋名臣卓德庆《县学尊经阁记》,称赞仙游知县赵与泌修建尊经阁,是“为政知所先后如此”。
郡志称南宋兴化知军王居安,“其论治以正本为先”,拨废寺田充学廪,是“正本所为也”。(周瑛《兴化府志·吏纪》)。
由上可见,所谓学为政本,在于学校为风俗之本,人材所关,因学而作养人才。南宋名臣王迈《兴化军修学增廪读》对此有长篇的全面论述。指出,今日学校之士,他日朝廷之士也。达而为公卿,穷而为师儒。人心涵万善,有不赀之富;身并三才,有不位之贵。道之高明,则可以官天地而府万物;德之川流,则可以泽生民而渐百世也。强调学校造就人才,尤其要养成良好道德。古代儒家倡行以德立国,以德治国。视办学为政本,自然是题中应有之义;奉兴学为政务之先,是知学为本顺理成章之道,即必然表现也。明代吾莆名臣吴源(曾任太子教官,朱元璋特聘辅佐国政),更是大声疾呼:“于戏!尧舜之功,一时赖之;夫子之道,万世仰焉。顺之则治,弗之则乱,断断手乎不可易者。”(《莆田县重修儒学记》),元代兴化路学教授宋眉年,义正辞严地指斥大大小小之从政者“舍本就末,失所先后”的行径,反证了学为政本、政之先务政理的牢固观念。 (未完待续)(阮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