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峰寺位于莆田城内胜利北路一侧,与广化寺、龟山寺、囊山寺并称为 “莆阳四大丛林”,198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寺庙。
宋初,梅峰是邑内绅士李泮的产业,因山上遍植梅树,时称 “梅子岗”。李泮膝下无子,便在梅林中建一座观音亭,祈求观音菩萨赐生贵子。果然在宋元丰八年(1085),其妻黄氏生下一男孩,取名李富,李泮夫妇为报答观音菩萨赐子大恩,遂舍梅地百亩,扩亭为寺。宋崇宁二年(1103)寺建成,宋徽宗赐额“梅林佛国”,次年又赐名崇宁禅寺,政和元年(1111)敕改天宁万寿寺。宋绍兴初,李富捐资重建寺宇。绍兴七年(1137),敕改名报恩光孝寺,至绍兴十二年(1142)又更名梅峰光孝寺。李富在寺内建有梅峰书院和 “卧云轩”,造就了不少名士。
梅峰寺在元代被立为 “官讲”,俗称“讲寺”。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攻陷兴化城,梅峰寺被焚毁。直至明万历年间,在礼部尚书陈经邦和莆田知县周澜的帮助下,由住持月珍募资重建。清康熙初年,莆田知县沈延标主持对梅峰寺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整修,但到了光绪年间,寺宇破败,寺僧无几。梅峰寺的重兴是在清末民初,从南洋归来的仙游籍微嘉法师倾力倾资,用了10多年时间,重建了大殿、方丈、客堂、钟鼓楼、韦驮殿、禅堂等。 “文革”期间,梅峰寺又一度遭受破坏。1979年,在海外侨僧的大力支持下,梅峰寺开始大规模的整修和扩建,历经十余年时间,形成了近似广化寺的建筑布局。
扩建后的梅峰寺坐西朝东,临街而筑的山门牌坊高大宏伟,正面横楣为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的金色寺名。沿山门上去长达254米的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天王殿、瞻拜亭、大雄宝殿、法堂兼藏经阁、大悲殿,其中瞻拜亭是寺中唯一保存至今的清代建筑,其两侧是新建的三层钟鼓楼,飞檐翘角,凌空欲飞。此外,两侧廊庑还配建有伽蓝殿、祖师殿、净业堂、功德堂、客堂、祭堂、禅堂、方丈室等,与主体建筑连成一片,显得错落有致。高达22米的大悲殿建在寺后的最高处,三重檐、悬栏高阁式结构。殿中有一尊观音坐像,高14.2米,为八闽之冠,仅金身贴塑就用去黄金1.5公斤。殿中有许多名人题写的楹联,如著名书法家罗丹有副楹联写道: “峰顶参梅花,听来百八钟声,声声入悟;门前对沧海,看遍万千春色,色色皆空。”可谓文采斑斓。而登上殿楼走马回廊,极目远眺,市区面貌可尽收眼底。
梅峰寺原有宋钟一口,不但音有扬抑,传闻数十里,且能卜阴阳, “遇晴则吰,雨天则挫”。按钟上款式云:绍兴二年岁次壬子,住持惠泽、僧觉明募缘三铸方成,未圆先响,乙亥冬,龟洋真身菩萨驻锡梅峰,筊允重换,住山怀琇法珂等六人发心募缘,乃一泻钟成,为匠人蔡通所铸,或为法道而臻此异。据民间传说,此钟挂上后,有个老和尚欲北上,特嘱咐小和尚,要待他走一天后方可敲钟,谁知小和尚性急,才过半天就去敲钟,此时老和尚刚走到江口桥北福清境内的翁山脚下,听到钟声后只好折回。此村距梅峰寺约五十华里,后来这个村就叫 “钟前村”。只可惜在清光绪十三年(1887),驻在钟鼓楼上的清兵不慎失火,致使楼钟俱毁。后来在民国初年,梅峰寺仿宋钟模式重铸一口,高1.64米,外径1.04米,重1500公斤,钟身铭刻《大悲咒 》和《钟咒 》。此钟虽不如宋钟神奇,但钟声悠扬动听,如今每天凌晨,梅峰寺的百八钟声依然回荡在荔城上空。
“梅寺晨钟”是古时莆田二十四景之一,前人歌咏此胜景的诗作甚多,由邑人、清末民初布衣诗人李光荣编选的 《兴安风雅汇编 》就收入 《梅寺晨钟 》咏诗13首,其中清顺治间岁贡生、邑人方元俞的 《梅寺钟声 》写得入木三分:
何处钟声出晓烟,梅寺别有上方天。
离离欲送风花落,点点曾添露草鲜。
未了参禅传法语,由来觉梦唤沉眠。
清音可卜阴阳事,还忆当年释氏贤。
清雍正间岁贡生、邑人黄彬官福建永春州训导,其《梅寺钟声 》诗亦云:
上方脉脉送钟鸣,唤醒人间第一声。
响逐东山催晓箭,梦回斜月破残更。
楼高恍听鲸鲵发,簌静唯闻律吕生。
七百年来传逸韵,悠悠远播锦江城。
邑人刘克庄是南宋著名词人,其后裔刘尚文是清光绪国学生,他的同题诗写道:
月满山月路,幽人未归去。但闻有钟声,不见梅香处。
邑人陈池养是清嘉庆十四年(1809)进士,在外为官十一年后辞归,致力于家乡水利建设,著有 《莆田水利志 》等,其 《梅寺晨钟 》诗曰:
古寺枕山城,蒲牢旧有名。音流四野迥,响入五更清。众籁还皆寂,群鸡尚未鸣。却凭深省意,梦觉耳频倾。
梅峰寺环境幽静,可谓莆田闹市中的一块静土,它不但是人们观光旅游的胜地,还成了广大市民的休闲处所。如今这里每天都有中老年人在寺门前的榕荫下打牌下棋,或在寺后的龙眼树林中漫步健身。梅峰寺真是一座不可多得的 “城市山林”。 (陈金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