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兴建利民 ——莆郡太守风徽(三)
【发布日期:2011-08-28】 【来源:本站】 【阅读:次】

路桥建设方面。郡城内外道路,旧时多凹凸不平。宋绍熙二年(1191),太守赵彦砺斥公帑羡缗,砻石(石头磨琢平整)而更之,凡十有二处,大约千余丈,横径直贯,坦然如砥(平整),民蒙其利。其后知府潘本愚、莆田县丞叶叔文等,相继督民修砌。乡下大小村落,凡经行道路,皆砻石铺砌。
兴修桥梁,是莆守们造福郡民的一大举措,其中不少堪称“世纪工程”,至今福荫吾民。
莆郡古桥首推宁海桥,位于木兰溪入海处,为闽省之要冲。四方之欲由海滨诸郡北上京师;上游诸郡南走交广,皆出其间。元代元统二年(1334),龟洋寺僧越浦募缘驾海为桥,并建寺护桥。至正十年(1350),大桥为洪水冲毁。居民只好以舟摆渡,不免风涛之险。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池阳人(今陕西泾阳)徐则敬任兴化府同知,见宁海桥久废,“慨然以兴复为已任”。于是命工匠核算费用甚为浩大,财殚力困,难以举事。人谓功钜费繁,须用浮屠之法,度众财为之,苦于未得其人。适逢有人推荐灵云寺(壶公山)僧湘江。徐侯翌日即直上灵云之巅,登门请湘江法师出山主持众缘。时湘江正聚徒谈四方之教,见太守亲顾僧庐,毅然应命下山。居宁海小庵中,日遣其徒四出化缘,足迹南抵海、潮(广东南海、潮州),北溯建、邵(福建建州、邵武),遍叩于当代公卿臣室之门,得金钱约千万。于是伐石取料,招匠雇工,日夜施工。不幸,桥未及半,徐侯病故。永乐二年(1404),后任知府周宗璲与僚佐谋定,克成其事。前后历时十年而告成。作巨樑十五间,长八百二十尺,广二十尺,高三十尺,坚致宏壮。宁海桥为莆郡跨海大桥之最,其功之巨首屈一指,其成功在于得人。同知徐则敬有兴复之志,高僧湘江有聚财之能。《兴化府志》作者周瑛评论徐侯曰:“夫湘江以无为有,成此巨功,可谓能矣!而(引)来湘江者,非徐公则敬乎!夫徐公之于湘江,其精神气魄相感召,固有出于言语之外者矣。(徐公)一顾之顷而成数百载之功,非啙窳(苟且懒惰)偷生者所能也。”二人修桥,均出于安民济世之心。
始建于宋绍熙三年(1192)的江口桥(又名龙津桥、尚书桥),跨福清、莆田二地,会东西二溪,江面宏阔,为福莆交通之要冲。因溪海汇流,最易毁坏。仅明代便多次水毁,毁而重修,修而复毁。因该桥横跨两县,官方定例:南大桥九间(孔),由莆田县主管;北小桥十六间,福清县主管。凡遇崩坏,各遵照地界修理。天顺末年,北桥折毁十二墚,福清县坐视不管,行人苦于涉水过溪。御史魏瀚(浣)命莆田协作,计费钱七十余万,莆人以地有定界,仍责成于福清,竟亦莫就。彼此推难,历岁莫举。按察司佥事刘子肃以僧道罚银百余两,命莆僧则平谋划修桥,但则平仅用木梁架桥应急缓责而已。
成化元年(1465),岳正出任兴化知府。到任后便向河泊所官吏党哲,询问大桥失修原因。党哲对曰:“两县所以辞艰者,实因费侈(费用大),费之侈者止于(在于)桥梁。梁用十二,各广(宽)二三尺,修(长)二丈四五,必取于海外,非百人莫敢独往,非百工莫致其一。以十二梁计之,已用五十万矣!况陆虞(陆地上担忧)蛇虎之害,舟怵(船上恐惧)风涛之险耶!”岳正顿然想起经过前岭时,看见溪涧废桥狼籍,略无人迹,向党哲咨询其情。七日后,党哲回告其探得情况,曰:“去江口五里许,有废桥曰迎仙,其樑完者十(有十块石樑完好),广(宽)足以当之,而稍短者十之一(长度稍短十分之一)。海通潮汐,可以海舶出之(用海船运出来)”。岳正又同石工商议,石工曰:“就长其墩(加长桥墩宽度)可也。”
经过一番调查研究,问计于民,岳正对修桥之事胸有成竹,遂向党哲面授方略,并令督成之。涉及桥墩、桥基、桥梁主体结构,木、石等材料取运,施工工具、工匠民夫工资及生活安排等,计划缜密,管理有方,上下齐心协力,不到四个月便完工。实计费银不足八十两,均来之于上司的罚款,未向民众特别征收。充分显示岳正的高超治才。岳正自撰《重修江口桥记》,记述修桥始末,详载用人用料,用工调度、财务开支等各项开支数据,乃至工人伙食安排(“给菜隔日鲜,再日肉”),亦显其精干公廉、节用爱人品格。
宁海、江口二桥的重修,可谓莆郡太守修桥利民的典型事例。史志记载,单是岳正任上,先后修桥九座,故民间有“三年知府九座桥”之誉。其后任浙江黄岩人王弼,一心以民众痛苦为念,大力兴建各项利民公共设施,修桥达十四座之多。充分表明莆郡太守执政惠民的价值取向,同时显示郡政的成就。正如邑人御史林诚在后来的一篇桥记中所论曰:(林)诚以桥梁虽王政中之一目(一个项目),然可以占百治(窥视政治)。使(假使)莆土地未辟,田野未治,则财用不足,是桥其(岂)可成乎?老有未养,贤有未尊,则礼义不兴,是桥其可成乎?俊杰有未在位,则职业不举,是桥其可成乎?故(林诚)于今日不为一桥喜,而为莆之政治喜,为牧守之得人喜。“(《重修尚阳桥记》)。按,成化十五年(1479),因海涛为灾,江口桥陷南桥二门。知府刘澄等率民重修,林诚撰此记,视桥为郡政清明安定之标志,甚有见地。 (未完待续)(阮其山)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