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闽中红旗不倒
【发布日期:2011-07-10】 【来源:本站】 【阅读:次】

三、闽中支队司令部的成立
为了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作战,解放全国,1949年初,中共闽浙赣省委相继下发了《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行动纲领》《为配合解放军解放全闽浙赣展开武装斗争紧急任务的规定》《关于争取闽浙赣人民解放与我们紧急任务的指示》等文件。中共闽中地委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按照闽浙赣省委指示,将中共闽中地委改为中共闽中地区工作委员会(简称闽中地工委),并实行集体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黄国璋任地工委书记(因病没有到任),林汝楠任副书记,主持全面工作兼管组织,宋梅影任秘书兼管宣传,祝增华、饶云山、康金树分别负责统战、民运、军事等工作。会议还决定成立长乐、福清、莆田、福莆永、惠安等5个县委和永泰、仙游、德化、闽清以及原有的福州等5个工委,加强闽中各县党的领导。会议之后,中共闽中地工委为了便于领导,决定将地工委机关转移到莆田大洋(今属涵江区)。闽中地工委一迁到大洋地区,便分头深入各村发动群众.组织贫农团,开展抗捐抗税和减息斗争,武装镇压了3个民愤较大的保、甲长,从而使大洋地区的群众运动迅速发展起来。同时,为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闽中地工委根据省委指示,于1949年2月在莆田大洋成立了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闽中支队,支队设立司令部,黄国璋任司令员兼政委(未到任),陈亨源、林汝楠分别任副司令、副政委。
闽中支队司令部一成立,就立即发布第一号布告,号召闽中各地组织武装抗征队,开展粉碎国民党当局的“一甲一兵”运动,并警告闽中各县的国民党军政人员,立即停止作恶,将功赎罪。在大好形势下,闽中各县的游击武装迅速发展,反抗国民党当局的“三征”(征丁、征粮、征税)的运动如火如荼,蓬勃发展。1949年3月6日,莆田县委主要领导人康金树、林汝梁、张坤等根据闽中地工委指示率先带队袭击莆田重镇涵江镇公所,一举缴获枪25支。这一战不费一弹,干净利索,打了一个漂亮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受到省委领导的表扬。随后,闽中地工委根据省委指示,确定“放手发展、大胆进攻”的战略方针,总结推广莆田县的武装斗争经验,要求各县建立主力队伍,并将游击队番号统一改称为闽中支队所属的各县之大队。
在闽中各县积极开展武装斗争的同时,闽中地工委对支队司令部及其下属的组织机构进行健全和完善。同年5月,当大洋度口街最后一座岗楼被游击队摧毁之后,大洋地区的国民党地方政权全面崩溃。于是,闽中支队司令部机关便公开迁驻度口小学办公,并设立了秘书处、参谋部、政治部和供给部等。6月份,闽中支队的机构又参照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编制序列,进一步健全了各部的职能科室。7月5日,司令部颁发了《组织规程》和《办事细则》,委任了各部、科(室)负责人名单。由康金树、俞洪庆任正、副参谋长,祝增华任政治部主任,吴珊任供应部部长,宋梅影任秘书处主任,政治部下设组织科、民运科、宣传科和统战科,秘书处下设机要科和管理科,供应部下设军实科、粮袜科、财务科和运输科。另外,还设立了服务团、军医室、军械所等直属机构,从而使闽中支队的组织机构进一步健全。
1949年6月,闽中地工委对所属各县的游击队进行整编。支队司令部分期分批调集各县的游击队骨干到大洋集训、整编。随后闽中支队参谋部又发出第一号命令,颁布支队所属各县、区游击武装整编的结果,将闽中各县游击队统一改编为大队,大队之下设中队,并任命了各县、区武装的领导人。其中莆田游击大队下辖3个中队,计500多人;仙德游击大队下辖2个中队,计300多人;福清游击大队下辖4个大队,计600多人;长乐游击大队下辖2个中队,计200多人;平潭游击大队计200多人;永泰游击大队计150人;闽清游击大队计200人;林森游击大队计300多人;惠安游击大队下辖4个中队,计767人;福马游击队计200多人;泉州团队直属武装500多人,下辖晋江游击大队、南安游击大队、晋南永游击大队、永春游击中队、同安游击大队、安溪新康独立中队和漳州游击队。此外,闽中司令部还设立直属警卫营。至此,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闽中支队及其下属的组织机构基本健全。
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不断发展和各战场的节节胜利,闽中的爱国游击战争也蓬勃发展。截至1949年7月止,闽中游击队武装力量的正规编制已达6000余人,编外武装力量也达到2万余人。闽中支队机关的职能机构进一步完善,所属的各地游击队也迅速发展,并开始同国民党地方势力公开抗衡,从而不仅动摇了国民党闽中当局的统治基础,而且也为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福建、解放闽中创造了条件。 (续完)(白水)

分享至:
打印】 【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