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蔡襄“修复古五塘”地点之考辩
【发布日期:2011-03-13】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其次,再看看明代人的记载:
据黄仲昭《八闽通志·蔡襄传》云:“蔡襄字君谟,仙游人,后居莆田。天圣中第进士甲科。hellip;hellip;以亲老知福州,遂为福建路转运使。复古五塘以溉民田,奏减闽人五代时丁口税之半。” 《八闽通志》是现存的第一部福建全省性的地方志,作者黄仲昭,名潜,以字行,号未轩,福建莆田人,官至翰林院庶吉士、编修,与蔡襄算得上是小同乡。该志成书于明弘治三年(1490),所引蔡襄史料与《仙溪志·蔡襄传》和《宋史·蔡襄传》基本相同。
又据王应山《闽大记·蔡襄传》云:“蔡襄字君谟,仙游人,hellip;hellip;以母老求知福州,改福建转运使。开古五塘,溉民田,奏减五代丁口税之半。”明万历初年,侯官(今福州市)人王应山参与以林燫为总裁的《福州府志》纂修,“多所裁定”;又拟定继弘治《八闽通志》之后续纂省志的计划,且已拥有八府一州之大量史料。由于林燫去世,编事遂废。王应山为了不使已到手的资料散失,从万历六年(1578)春至九年(1581)夏,以私家之力编纂成《闽大记》55卷,可视为福建第二部“省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书所记人物远比《八闽通志》生动、细致,大有助于地方史的考异、发隐等,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乡邦文献。
此外,喻政修纂的万历版《福州府志·蔡襄传》亦云:“蔡襄字君谟,仙游人。庆历间,由左正言直史馆,乞郡养亲,出知福州。未几,改转运使。复五塘以溉民田,又奏减五代时丁口税之半。hellip;hellip;嘉祐初再知福州,复疏导附城湖浦”。该志水利卷记载与《三山志》相同,也没有记载蔡襄第一次知福州时有“修复古五塘”之举,只记录了他第二次担任福州郡守兴修水利的事情。
综上所述,蔡襄“修复古五塘”的地点不可能在福州,那么,持第三种观点的依据就站不住脚了。正确的答案只能是第二种观点,即蔡襄担任福建转运使期间在莆田“修复古五塘”。
事情的缘由是这样的:在木兰陂未筑之前,莆田南北洋平原均靠凿塘储水以灌溉。但自北宋天圣间起,大地主陈清等勾结官府,陆续把北洋五塘填为田地,致使沿海田地无水灌溉,常年有种无收,而税赋却依然照征,农民被迫流离失所。此时担任福建转运使的蔡襄,在回家探亲期间,深入实地亲自调查研究,并上疏《乞复五塘札子》:“臣昨至兴化军,访闻得莆田县有陂塘五所:胜寿、西冲、大和、屯前、东塘。自来积水灌注塘下沿海咸地一千余顷为田,八千余家耕种为业。”由于蔡襄这一疏救活8000余家农民,为家乡人民办了一件大好事,所以老百姓“为公立生祠于塘侧”。
与上述史实相佐证的地方史志还有,明人何乔远的《闽书》和周瑛、黄仲昭的弘治《兴化府志》,尤其是宋邑人李俊甫《莆阳比事》所记载的“蔡襄漕福建,莆有陂塘五所,自豪民请筑为田,塘下田皆为旱地,襄奏古塘,灌田千余顷,可活八千余家,及筑为田才百顷止,赡官势户三十余家,利害灼然,后五塘皆复,民立祀塘侧”相吻合。
倘若说福州学者持“修复古五塘”地点在福州的话,它是有福州明清地方志作为依据的,比如明人叶溥、张孟敬修纂的正德版《福州府志·蔡襄传》载:“蔡襄字君谟,仙游人。天圣进士,由右正言直史馆,以便养亲,出知州事,始复古之五塘,又奏减五代时州民丁口税之半。升本路转运使,寻以父丧去。嘉祐初,以枢密直学士、礼部郎中再知福州,疏导附郭河浦,以溉民田”。又如清人徐景熹修纂的乾隆版《福州府志·蔡襄传》载:“蔡襄字君谟,仙游人。天圣进士。由右正言直史馆,乞便养亲,出知福州。始复古之五塘,又奏减五代时州民丁口税之半。升本路转运使,寻以父丧去。嘉祐初,以枢密直学士、礼部郎中再知福州。”
事实上,乾隆版的《福州府志·蔡襄传》与正德版的《福州府志·蔡襄传》如出一辙。两部志书都把“修复古五塘”之事放在“升本路转运使”之前,但两志的水利卷记载与《三山志》相同,并没有记载蔡襄在福州“修复古五塘”,这是它们的矛盾之处。可以说,两书的作者混淆了蔡襄“修复古五塘”地点的前后顺序。
那么,莆田学者持蔡襄“修复古五塘”地点在福州、莆田两地兼而有之,那就更令人费解了,不知道他们依据的史料是什么,出处又在哪里。笔者认为,究其原因恐怕有两点:一是史料可能出自私人笔记或野史;二是写文章走捷径,人云亦云、照抄照搬,以至造成以讹传讹。历史人物研究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贵在实事求是,认真严谨,来不得半点马虎。本文意在抛砖引玉,求教于各位方家。 (续完)(林祖泉)

分享至:
打印】 【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