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民国时期涵江的照相业
【发布日期:2010-08-15】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涵江是商业古镇,百业兴盛。民国初年,新兴的照相业也在这块宝地上播种、开花、结果,成为利润高、大有发展前景的服务行业之一。
初期的照相馆,叫“拍像馆”。人们到馆拍影的叫“拍像影”。后来才改名为“照相馆”,一直沿用到上世纪80年代。
涵江的照相馆为何年何人所始设?参见志书、史料所载。其说不尽一致。
从多种资料来看,在涵江开设第一家照相馆的时间有四种不同的说法:一为1933年;一为1907年;一为1910年;一为1912年。再者,在涵江开设照相馆的第一人,是陈尧三?还是徐丽水?有待核实。
在民国初期,照相业还是一种新兴的服务性行业。因之,摄影器材简陋,技术落后,又没有电灯装置。如显影所用的药粉,是用黄金磨成的溶液,洗出的照片,呈黄棕色,成本贵又不美观;后来改进了技术.使用了化学的五金粉,才呈白色。当时还没有彩色的照片。底片是用“玻璃底片”;像纸是用溴化银印的,叫“银纸”。冲洗照片,需在太阳光下面晒几分钟,但感光时间很难掌握准确,如照片上某一处感光多些,就会显出黑色,成为废品或次品。如遇到春季阴雨多的天气,则只好用汽灯来进行冲洗。故此,从照过相到冲洗好照片,有时要七八天的时间。
当时照相馆所用的药粉、底片、像纸等,都是上海柯达公司的产品。像纸的规格,有2寸的,也有4寸、6寸、8寸的,最大的为1.2尺,价格较贵,没有彩色。
据乡先辈说,涵江初期的照相,叫“摄像影”。因之,有的人产生思想顾虑,误认为人影既被摄进去了,人的灵魂当然也被摄走了,会伤神,影响了生意。
这时的照相对象,大都是富豪人家。这些人家当家中有人结婚、孩子弥月、老人做寿(俗叫“做十”)时,拍张“全家乐”照片,以炫耀其家世;新屋落成、新店开张,拍张照片留念,寓意大吉大利。主人对照相费也较为优惠。后来,中小学学校增多了,学生的升学考试,学籍卡片、毕业证书以及师生合影、同学互赠照片等所用的照片也多了,就成为照相业竞争“服务”的对象,以增加生意收益。尤其有讽刺意义的是:当局“抽壮丁”时“壮丁”用的照片,由照相馆匆匆忙忙地应付,无论是照得好或照得不好,只要完成“任务”,免得麻烦就是好。群众叫它为“壮丁lsquo;巧rsquo;(相)”。
由此可知:当时照相服务的对象,是有其局限性的。广大的山区、沿海贫苦大众以及城镇的贫民,恐怕一辈子是没有上过照相馆拍照的。
当时,在照相时,照相馆最怕的是拍孩子人数多的“全家乐”。因为淘气的孩子如果随便动了一下,这张底片就会报废了;而再次集中一家人及客人来重拍,也是不可能的,因而店方往往加拍一张底片,规定照片中有一个孩子的,加收2角,两个孩子的,加收4角(余类推),如孩子人数太多,双方事先协商,以补店方的损失。照“全家乐”是大喜事,主人当然是会同意的。
当新时代照相馆在大巷里开业时,由于时代的演进,群众思想的开通,摄影技术的进步,它的服务对象也遍及知识界和艺术界人士,尤其群众阶层,生意旺盛,因而同行之间竞争激烈。即使照相同业会有统一规定的收价,但他们往往以亲友关系从中拉生意,是常有的事。
据内行人说:当时照相业的营业利润,高达80%,即使赠送三四张冲洗的照片,也是不会亏本的。
民国时期涵江的照相馆都是私人经营的,延续到1956年对私改造之时。这是后话。 (康永福)

分享至:
打印】 【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