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载道
——莆阳尚书风华(七)
莆阳尚书作为朝廷重臣,不仅精于吏事,且大多擅长为文。其才学著述,足富文史、艺术专家之名。
潜 心 治 史
借鉴历史,是中华文化之一大优良传统。读史、论史、修史,历来是古代官员的一种偏好。此项传统,在明代几位莆阳尚书身上,表现得颇为突出。
明世宗嘉靖朝“二部尚书”康大和,翰林出身,久居史局,尝预修《大明会典》。致仕归乡后,与致仕居家的工部尚书林云同诸儒,结社赋诗,风雅一时。明神宗万历二年(1574),二人应兴化郡守吕一静之邀,续修《兴化府志》,为总裁。方议开局,云同应召再度出山。大和独领其职,创立凡例,厘为八纲,阅八月书成,计六卷,世称《兴化府志》(万历甲戍志)。
明熹宗天启朝吏部尚书林尧俞,翰林出身,博古通今,供职史馆多年,曾预修《天下郡志》。天啓初,于礼部右侍郎任上,为《光宗实录》副总裁官(时任礼部右侍郎的邑人周如盘,亦同为副总裁)。万历间,尧俞于南京国子祭酒任上乞归,与致仕居家的礼部尚书陈经邦,重修康大和总纂的《兴化府志》(万历癸丑志)。开篇伊始,经邦领诏外任,遂由尧俞主篡,历二载书成,全书五十九卷,较《兴化府志(万历甲戍志)八纲增为十纲。
出身农家的刑部尚书彭韶,毕生对修史兴趣极大。入仕前,尝于景泰间作《莆阳志》十卷。居官以执法为业,对治史仍爱不释手。宪宗成化间,出任四川按察使,任上作《成都志》。彭韶对莆阳历史,亦有深入的研究。尝致书兴化守岳正,评议莆郡先贤事业与声名,指出:“莆中先进之文章节义、政事功业,无出蔡君谟(襄)、陈俊卿、林光朝、陈宓、李富”。彭对刘克庄评价甚高,认为:“莆地褊小(狭窄),至宋始成郡,而文献特盛。忠惠(蔡襄)、文节(林光朝)、正献(陈俊卿)三五公,为之冠冕,最后后村刘(克庄)先生,起而继之,文章流布,事业兼备,论者谓三五公而下一人而已”。(《修复刘后村先生祠堂记》)。他慨然为邑人黄仲照《八闽通志》作序,称赞该书“上可以资处分,下可以备资询”之“资治”意义,及作者对治闽必有“扶正之力、不言之功”。彭韶传世文集《彭惠安集》,收录不少墓表、碑铭及人物赞,从中亦可看其评述人物之功力。邑人黄仲昭《兴化府志·人物传》,不少采用彭韶的《莆阳志》。 (未完待续)(阮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