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琛
三十五、布仑俊、打激灵、攴立昔鬃
这是一种生理现象。人们在突然碰到一个意外的惊吓,会情不自禁地打个寒颤,耸肩夹腋,汗毛竖起,浑身起鸡皮疙瘩。这种生理现象用现行的普通话来说,是“打个激灵”。用福州话寻根译成古汉语是“攴立昔鬃”。用莆仙方言写成同音白字,是“布仑俊”。音与福州话差不多。
先说古汉语。“攴”pu,《广韵》注音普木切。《说文》释义,小击也。清代语言学家段玉裁注:“经典上隶书变作lsquo;扑rsquo;。”“立昔”,que,《广韵》注音七雀切。《说文》释义:惊貌。段玉裁注:立昔与獡音义同。《集韵》立昔,竦也,同悚song,惊吓貌。《方言》:獡,惊也,古代宋、卫、南楚之人凡称相惊的行为为“獡”。鬃为zong,本义是马鬃,后亦指毛发散落。这里作毛发竖起解。
莆仙与福州地域邻近,其先民语言应也相近。传到今天两地的方言中也有许多互相仿佛的。“布仑俊”仅是其中一例。
“布仑俊”虽然是一件生活小事。无关紧要。但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发生。须要表述这种感受的词语。在莆仙方言区,据笔者所知,绝大部分人只能用方言“布仑俊”来表述这个有惊无险的感受,很少人能用文词来写。这不能不说是语文的一个小小的遗憾。
而“激灵”二字,字面上很有文学气味,但不知其来历,在许多词书或字典中也查不到,至今还没有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因而使“布仑俊”还在群众口头上大行其道。人们希望语言文字界有个统一的规范词。
三十六、形相似,名也相似
莆仙方言中好像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则:形相似,名也相似。例如:“桸”。“桸”普通话音xi,莆仙方言huuml;?蘅(希窝切)。《广韵》:桸,朽也。周祖谟校勘记:朽,各本均作杓。杓即为勺。做为舀东西(多数为液体)的用具。有柄。古人常用勺从樽中舀酒。莆仙方言中有许多器具,以“桸”取名的。其形状都有相似之处。比如:
鲎桸。用海里节肢动物鲎的外壳,卷成勺形加柄。用于舀水,冷热都不怕,又轻便耐用。
手桸。亦音变为“手举”。木制,从水缸里舀水的勺。
粗桸。木制,长柄。从粗桶里面舀出粪便粗水,浇沃庄稼。
戽桸。亦音“戽桶”。木制,两边上下钻孔,穿上绳索,使用时,两人对面立于水坑边。各拉一边的绳索。一齐弯腰后仰,一下一上把水坑里的水戽上来。
捕鱼的桸。用粗线织结成一个勺形的网。网的上沿套上拗成三角形的竹片,把网口撑开。
以上的这些用具,大部分为人们所常见的。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口豁然张开,腹部较浅容量都不大。这样的造形,是为了使用时容易很快舀进液体。
莆仙方言为什么把“桸”xi,说成huuml;?蘅,音同“靴”的莆仙方言白读。笔者认为可能是与“豁”huo的念音有关。上述那些器具的形状,都是口豁然张开。莆仙方言形容一件东西口张得大大的,是说“嘴豁豁”。“豁”ha与huuml;?蘅(靴)音相近。所以,“桸”说成“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