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于右任与莆田情谊(三)
【发布日期:2016-10-11】 【来源:本站】 【阅读:次】

(11)于右任与罗志忠(1947~1949年)
罗志忠,仙游人,上世纪四十年代曾在中山中学担任军训教官,他雅爱吟咏,为壶社(诗社)社员,亦为莆田军余社成员。虽不识于老,但每有篇什,就寄请于老审阅求教。1947年,他到杭州旅游,就顺道拐到南京去晋谒于院长(监察院),传达进去,立刻接见。他就将自编的一本《仙谿吟草》献给于老求教。于当场披阅,啧啧称道,当看到作者《东岩山和萨鼎铭(镇冰)上将次元韵》一首内有句:“人间称佛亦称师”,不禁高声朗读起来。于鼓励罗志忠将诗集送去出版,并即席亲笔题签《仙谿吟草》四字送给罗。同时,也将于自己已出版的诗集捡一份赠给罗志忠。于右任见罗志忠到南京,来之不易,就介绍一位酷爱诗词的立法委员与他谈诗,交流吟咏。
于右任于1949年1月30日写给他的学生和僚属郑仲武之信中有云:“罗志忠先生诗甚好,未知尚在校否?希致意。”此事实充分证明于右任为人虚怀若谷和奖掖后进的高尚情怀了。

二、于右任于1908年题写莆田第一份报纸《奋兴报》报名

清光绪十六年(1890),美国卫斯理公会派蒲鲁士夫妇来莆田传道,1898年蒲鲁士创办兴化音罗马字《奋兴报》,这是莆田地区有史以来的第一份正式新闻报刊。1908年,在莆籍牧师宋学连、张福基的提议下,蒲鲁士开始组建创办中文版《奋兴报》,1908年5月1日第一份汉文版《奋兴报》正式出版。《奋兴报》由蒲鲁士夫妇主持,以宋学连、林鸿万牧师共襄主笔,成绩斐然。难得的是,当年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听之,欣然亲笔挥毫题写报名。“奋兴报”三字为竖排直下,书法为于右任早年魏碑体行楷书。款署:“右任”,钤印一方:“右任”。汉文版《奋兴报》由于汉字的使用,从根本上保证了报纸在莆仙社会各阶层的流通。在社会动乱时期,《奋兴报》更是成为莆仙地区百姓了解国内及地方大事的重要报刊。该报于1949年停刊。至1949年,在莆田历史上先后出现过的报纸有60余种,刊物10多家,但《奋兴报》是莆田境内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份正规性报纸。
三、于右任与上世纪卅年代涵江火灾书画助赈善事(1931年5月~1933年)
1930年冬(新历1931年1月11日),莆田县涵江镇发生一场特大火灾,延烧二百多户,损失数十万金。当时涵江是周围各县的物资集散地,因而素有“小上海”之称。这场大火使该镇的商业经济遭受沉重打击,损失惨重!为了谋求自救,重建家园,尽快地恢复经济秩序,当地绅商黄湘等人发起组织“涵江火灾善后委员会”,通过会长黄湘恳请国民党元老,当时立法院院长林森、海军耆宿萨镇冰向全国各界征集赈灾书画作品。1931年5月《征求书画助赈名录》以姓氏笔画为序,计列402位书画家姓名。在之后一年左右的时间里,陆续收到各地寄来的书画作品近5000件,献艺的作者竟达1069位,是《助赈名录》的两倍半,几乎把当时国内各界名人和书画名家都包罗在内。其中有民国政要蒋介石、胡汉民、于右任、谭译闿,北洋旧勋徐世昌、吴佩孚,前清遗老陈宝琛、罗振玉、郑孝胥,末代鼎甲刘春霖、郑沅、商衍鎏,社会名流章太炎、柳亚子、杨杏佛,画坛巨匠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黄宾虹、潘天寿、溥儒,学者书家沈尹默、刘半农、马公愚等。
1933年1月,火灾善后委员会将征集到的书画作品目录编成《涵江火灾书画展览特刊》,前有火灾照片,后附涵江火灾善后委员会章程等。此后,陆续在涵江、莆田、福州、上海、新加坡等地巡展义卖。以义卖的二千多件赈灾书画的润资赈济灾民,并置办防火设施。
展览、义卖所剩书画作品,由“涵江救火会”保管。解放后,又先后移交莆田县文化馆、博物馆珍藏。当时留存的作品达两千多件(一说2332件,一说2656件)。1993年10月中旬,莆田县博物馆发生窃案,18件名人字画不翼而飞,至今下落不明。包括《收录集》即1990年出版的《中国名人书画集~~莆田县珍藏卅年代墨宝》中,极其珍贵的徐世昌、章太炎、沈尹默三人书法作品。现存的书画作品有2400多幅(莆田市博物馆百度百科数据)。
笔者未查找到1933年的《涵江火灾书画展览特刊》,据说,当时的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先生于1931年5月后收到助赈函后,很快就寄来书法作品。具体作品内容尚不得而知。略为遗憾,待以后查找到资料再补充。
四、于右任于1933年题广化寺“观音阁”匾额

于右任手书广化寺《观音阁》匾额


观音阁旧称观音堂,旧址尚完好。民国二十二年(1933)僧体知改建楼屋。左为报本堂,祀有功僧人三代;右为功德堂,祀有功于寺之善信。
广化寺观音阁门楣上方悬挂“观音阁”匾额。隶书。款署:“二十二年(1933)于右任”。钤印二方。
五、于右任亲题“中山中学”校名并送女儿来莆求学(1942年~1949年7月)
于右任的学生和僚属郑仲武(莆田城内顶务巷人)于1937年6月间回莆省亲,由于抗日战争爆发,郑在南京的住所被日机炸毁,所以全家只好在莆田住下。当时,郑仲武开始实施他的兴学育才理念,决心为莆田人民做点事业。
1942年郑仲武于中国国民党莆田县委党部书记长林剑华、社会名流林一鹤、蔡友兰等几度商议,拟在莆田筹办一所私立中学,以解决学子升学问题,并成立董事会,郑仲武被推选为董事长。在筹备策划中考虑到学校的名声和影响,确定校名至关重要,商议时,郑仲武尊选“右任中学”,由于于右任是国民党元老,又长期担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老也是郑仲武的恩师(1922年郑就读上海大学,于老当时任校长),更是他走上社会的领路人,于是拟定校名报请于老定夺,然而于老委婉谢让,提出国父孙中山,建议以“中山中学”为校名,并亲自题写“中山中学”校名。经于老的开导,“中山中学”校名就正式诞生了。事后郑仲武为了纪念于右任先生对中山中学的关心和支持中山中学的创建,将中山中学一幢双层楼的图书馆,以“右任堂”命名。
1949年1月,于右任把他的两个女儿于绵绵、于无名,由秘书李祥麟伴送从南京抵莆,住在郑仲武家里。她俩在莆田愉快地度过春节,春季开学时到中山中学就读。于绵绵上高中三年级,于无名上初中三年级。同年七月,学校放暑假,于绵绵、于无名姐妹随郑仲武经香港抵达台湾,与于右任会合。
六、于右任于1947年手书“宏仁昭闻”(涵江陈训彝家藏)
陈训彝(1868~1955),号杰人,别号俊龙。世居涵江洋尾乡霞楼村(今白塘洋尾村),清光绪廿七年(1901)随父亲举家迁居涵江镇内延宁街萝苜田(今涵西街道办事处延宁居委会)。陈训彝因捐建省内多所学校,被誉为“莆田陈嘉庚”。其在抗战时义务任涵江商会会长,处事刚正不苟,抗战胜利后即卸职。1947年,涵江商界同仁以陈老先生年届八旬,拟赠匾额一方以为寿祝并留念。时郑仲武先生当选国大代表,赴南京开会,众托郑向于公介绍陈老事迹,并求赐撰宝书,以便制匾。陈老谦逊为怀,力辞赠匾。于公手书“宏仁昭闻”四字。原稿珍藏于陈家,惜于十年浩劫中被抄失落。 (吴国柱)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