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于右任与莆田情谊(二)
【发布日期:2016-10-09】 【来源:本站】 【阅读:次】

(5)于右任与游定远(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至1949年)
游定远(1878~1966),字介园,号勺园,碧藏楼主人,莆田城内衙后(今荔城区镇海街道长寿社区)人。近代莆田知名的篆刻家、收藏家、诗人。游定远不仅能诗善治印,还能精制印泥,尝在上海精制出售,当时清朝遗老遗少和民国新贵名流多喜向他购用。并结识有商衍鎏、程淯、于右任、马公愚、王毓祥等文化名人。
定远先生与于右任交谊甚笃,家中“碧藏楼”匾额,为于老亲题。于右任还曾与商衍鎏、程淯、张琴四人为定远刻章代订“润格”,称“先润后刻,一星期内取件,石章每字二元,牙章合倍,晶玉另议,劣石不刻。”并由张琴撰写序言。于右任1949年1月30日在写给他的学生及僚属郑仲武的信中有云:“晤张先生(指张琴)、游先生(指游定远)、诸老先生时,并希道念”。定远与于右任先生友情深厚可见之。
(6)于右任与康爵(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康爵(1894~1943),字耕冰,号修其。涵江区涵西保尾民埕人。清末秀才,后毕业于上海春申大学,1934年为中华图书馆学会会员。他倾毕生精力搜集故乡史献,是近代莆阳著名的地方史学家和目录学家、藏书家。
康爵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惊人毅力,克服重重困难,周游大江东北11省、市,遍历全国著名图书馆、藏书馆;走访史学界名士和藏书家,广查见存方志达8200余部,手录大量素材和资料。后来在上海南洋模范中学教书期间,又夜以继日编纂《古今方志书目》,历时4年之久,终成巨卷300余卷。蔡元培称其“搜集既博,体例亦精,史志之津梁。”黄炎培誉之:“询为学界之光”,国民党元老、书法大家于右任则亲笔题写书名。此书稿后不幸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文革”动乱时期散失,实为志书界重大损失。
(7)于右任与李霞(1935年)

于右任题跋《十八罗汉渡江图》(据俞宗建编著《李霞画集》)


李霞(1871~1938)字云仙,号髓石子,又号抱琴游子,仙游县孝仁里(今仙游县赖店镇横塘村)人。为莆田近代著名国画家。
1914年,李霞的工笔长卷《十八罗汉渡江图》被选送参加巴拿马全球画赛,荣获优等奖章。1935年,李霞时年六十四岁,与何遂在南京举办联展,海军上将萨镇冰作序。李霞在牌刊中特地刊出“我非亡国奴”印章一方,并选出得意画作五十帧,委托南洋爱国会拍卖,收入用于赈济灾民。元春作白描《十八罗汉渡江图》纸本长卷(260厘米times;46.5厘米),获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监察院长于右任,国民政府赈灾委员会委员长、高等顾问许世英等题跋。同年出版《李云仙先生人物精品》画册。于右任题跋《十八罗汉渡江图》云:“云仙(李霞)先生昔为抱琴独立图,江杏邨(江春霖)先生题之谓:其为太古雅音,并太息。无知音者,今已廿六七年矣。近晤之于海上,以白描《罗汉渡海图》见示,气韵浑古,笔墨流动。知世必有真知者,昔山谷题《渡海罗汉》谓:此知皆俱神通,何至拖泥带水如此。予谓:拖泥带水,方是罗汉成佛者,岂能勉于风波也耶”。落款:“右任”。钤印一方:“关中于氏”。此题跋字为草书。此幅名作今藏仙游县档案馆。
(8)于右任与李耕(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于右任书赠李耕书法作品


李耕(1885~1964),字砚农,号一琴道人,大帽山人。大目溪湾里一樵子,堂号菜根精舍。仙游县(今仙游县度尾镇中岳村)人。生前系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为我国近代著名的国画家。1959年为人民大会堂创作巨幅国画《青松白鹤东方红》、《万古长青》及《梅兰菊竹》四条屏。2002年国家文物局将其列为“精品限制出境”的画家。
黄志强编著《李耕国画研究》中印有一幅国民党元老于右任赠送李耕的书法条幅作品,据说是李耕用一幅《罗汉图》作品交流得来的。因李耕礼佛,平时有抄写《心经》赠人,以广结善缘,现仙游县博物馆还藏有一幅他所书的《心经》墨迹。所以于右任就书写了《心经》首句的墨宝以赠。书法条幅作品正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上款:“砚农(李耕)先生正。”下款:“右任”。钤印一方。此条幅作品为行草书。
(9)于右任与陈禅心(1938年冬—1942年9月)
陈禅心,1912年10月生,字畏佗,晚署“南山居士”,莆田县常太乡霞田村(今属莆田市城厢区常太镇)人。1921年,他随父(陈嘉度,茶叶商人)进城。早年毕业于莆田哲理中学。自幼酷爱中国传统诗词,20岁在莆田享有诗名。在25岁的时候响应孙中山“航空救国”遗训,放下莆田城郊东阳小学的语文教师之职,毅然投笔从戎,1936年9月,加入中国新兴的抗日空军驱逐机第四大队。抗战初期,他参加过上海、南京、武汉的保卫战,1938年冬随部队驻防重庆四年,共随军抗战六周年。1938年6月,陈禅心参加了中国抗日空军军歌审定会议,与冼星海、孙师毅、盛家伦等同席。1939年初,他将这几年在武汉、重庆、香港等地报刊发布的抗战诗集《抗倭集》交《中国空军》出版社出版,所得稿费全部捐赠。郭沫若、柳亚子为该集作序。郭沫若在序中称赞陈禅心是抗日爱国的“空军诗人”兼“集句圣手”。1942年2月,陈禅心在四川南充航站,因反对克扣士兵军饷而愤然弃职,遂在重庆“孔学会”学术机构工作。在重庆期间,有董必武、于右任、郭沫若、柳亚子、黄炎培、沈钧儒、林庚白、张仲仁、陈树人等诗坛名人,当时皆与陈禅心往来唱和。改革开放后,1986年3月 27日,其被聘为福建省文史研究馆员。为民革党员、民革莆田市城厢区委员,福建省诗词学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南社与柳亚子研究会会员。
1938年冬天,陈禅心首次以诗拜谒仰慕已久的于右任先生。当时于老已六十岁,担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他对陈禅心的名字早已熟悉,因为抗战爆发后,陈禅心在中国空军第四大队服役时,就写过一些鼓舞抗战的集句诗,发表于武汉《民族诗坛》。当日相见,于右任询知陈禅心年仅二十七岁,不禁颤着大胡子笑了起来:“我还以为你是五、六十岁的老头子哩!”于右任平易近人,毫无架子。与陈禅心谈诗书、论时局,成了忘年交。陈禅心第一次拜访于老以后写了一首诗《奉答于髯翁垂询年齿》,诗云:“年来持镜颇有须,三十未有二十余。绿鬓年少金钗客,谁看青简一编书?”
此后,陈禅心与于右任先生交往日频,诗书不断。许多朋友通过陈禅心向于老求字,于老一向有求必应。有一次,于老竟亲自步行到他的寓所索诗,陈禅心敬佩于 老先生如此重情重义,不弃下愚。当场作了一首集杜诗纪之:“卷轴来何晚,新文尚起予。将期一诺重,不下十年余。自古皆悲恨,空房客寓居,入门高兴发,岁晚莫情疏。”
后来,于右任先生曾多次书赠诗作给陈禅心,并为陈先生的诗集《抗倭集》题字作序,后因战争颠沛流离而失。1942年9月,陈禅心因家父辞世返闽。此后,于老与陈禅心再无聚面,非常遗憾!
(10)于右任与陈鹤(1946~1948年间)
陈鹤(1908~1992)号超凡。晚年自署闽叟,闽中老人。涵江霞徐街(今涵江区涵东街道霞徐)人。莆田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莆田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为我市著名书画家、诗人。
陈鹤于1932年秋考上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深造,1935年秋毕业后远渡重洋去马来西亚多所中学任教6年。1941年秋从马来西亚回国不久,应莆田中山中学之聘,在校任教一学年。校董林剑华慕其才,对陈云,以君才学,蛰居莆阳一隅,难展鸿鹄之志,可持我的介绍信去南京向于公求教。但因抗日烽火所阻,未能如愿。
国民政府于1946年5月5日由重庆迁回南京。抗战胜利后不久,陈鹤持林剑华先生(与同乡郑仲武同为于右任创办上海大学的学生,后主江西《民国日报》笔政,与 于公时有诗文文字往来)的介绍信及自画自题的《香山九老图》往南京向于老求教。因国民党中央门卫森严,公私事之求见于公者多,陈乃一普通的年青教师,未得其便。旋得因事到京的邑人郑仲武(于的学生)的引进,才得向于老呈上书信和字画,于老十分欣赏他的《香山九老图》,尤其对图中的“香山九老谁得似,错把银髯入画图”诗句;击节再四,殷殷垂问,勖勉有加,并欣然同他联步入书房,挥毫写条幅以赠,上款书:“超凡(陈鹤)贤弟雅属”,下款书“右任”二字。陈鹤喜得于老宝墨,珍藏于怀而向其致谢告辞,竟忘却此行所为何事!于老所书赠之条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