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椿故里
徐氏留甲房族谱。据徐椿之子元虎(字如龙,1936年生)讲解族谱中关于徐椿的载录,徐椿属福字辈,谱载“福椿”。
徐椿是常太镇金川村留角人。据留角徐氏族谱载,他们属于延寿徐,可溯源至远祖唐延寿徐徐寅进士,徐椿在谱系中排行在“福”字辈,叫徐福椿,但山里人都习惯叫“徐椿”。据徐椿之子徐元虎(村里人都叫他阿虎)老先生(2015年82岁)介绍,其父于1958年因“水肿”病故,时年56岁,由此可知徐椿当生于1902年或1903年。
少年徐椿师从“南兄”二十六灿习武。“南兄”是莆田人对外地人的通称,非特指闽南人,因此当地人也不能确知“二十六灿”到底是何方高手,有说是永春、德化、永泰一带人,所传拳种为“咏春拳”;也有说二十六灿是新县、大洋一带人等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留角村落紧靠山脚处是徐椿故居,人称后埕或后营,当年场院颇宽敞,又极为隐蔽,确实是教习武艺的好地方。二十六灿师傅当时在此设“教馆”,收有多名徒弟,后来比较有名的有徐椿、顶坑的王芬少、党城的“八八”若干人。“八八”这个名字很有趣。这位徒弟在三人中算是最差的,但他却多才多艺,没有什么不会的,即“不会不会的”,于是村里人就根据莆田方言发音,给他取了个“八八”的雅号。至于王芬少,也只是口头读音。字面怎么写也不清楚。这芬少,据说即是武进士王茂章的二儿子,人称二少爷,武艺颇高。当初习武时,这位芬少年轻气盛,自制力不强,乃兄担心乃弟日后惹事,暗地贿求师傅不要传他“十二时点穴”的功夫。就因这一点,他的武艺略逊徐椿一筹,而名字也少为人知。
不过这三位师兄弟却也亲如兄弟,经常结伴同往莆田城里以武会友,或者卖艺谋生。于是名声渐起,引起一位不凡人物的注意。这位不凡人物对徐椿后来的命运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这人叫温洪!
在徐椿的老家留角,代代相传,以至于男女老幼一提徐椿,势必与温洪相连。几位上了年纪的徐椿近亲,甚至说温家热情好客,“前些年”他们挑柴到城里卖,顺道到安福温家探访,温家夫人及其子辈阿祖,对他们都很好,一点也没有瞧不起山里人的意思。
人们传扬徐椿的名字,是源于徐椿在南京打擂台得冠军、温洪保护他脱险云云。但据阿虎比较可信的说法是,他父亲当时参加的赛事是全国国术比赛,成绩是“认为第二名”。“认为第二名”的原因是徐椿打败一名高手之后,出现对方暗算的险情,在温洪派兵保护下,中途退出比赛,没有与传说中的第一高手比赛,所以只能屈居第二。不过乡亲们坚信,以徐椿的武艺,一定能战胜传说中的第一高手,那个冠军可以有,于情于理皆可成立。
依照阿虎的介绍,参考其他数位“知情人”的说法,查证温耀祖《怀念温彦斌叔父》一文(载《莆田文史资料》第三辑,莆田县政协编,1982.6),关于徐椿南京打擂台一事,约略叙述如下。
1926年至1933年间,在南京举办过一场号称“全国国术比赛”的武术比赛,时驻防在南京的国民党二十二师少将参谋长代行师长职权的温洪(官名彦斌,字岂凡,莆田安福人)保荐徐椿前往参加。温洪是小时名字,入学后即名彦斌。温小学时即爱好体操,习拳习剑,以体力称雄侪辈。大约是英雄惺惺相惜故,年轻时温与徐即由以武会友,相识相知,所以能以将军之尊,保荐一位居于大山深处的后生子,前往国都参加国术比赛。
到了南京,或许是得到温将军指点,徐椿并不急于上台比赛。因为是擂台赛,选择何时与人交手,完全由选手把握,所以,头几天徐椿只是在台下观摩。打擂台既讲实力,也讲策略,大部分选手喜欢先声夺人,企图以气势占得上风。几天下来,一个又一个选手被擂主打下台去,有死有伤。徐椿渐渐看出门道来,原来,那些选手都是从台下起腿,腾跃上台,猛喝一声:我来也!按照规则,喊出“我来也”即表示正式开始比赛,而擂主都是趁对手落脚未稳,迅速出拳,立占上风,往往三招两招即把对手打败。
回到住处,徐椿胸有成竹地报告温将军,表示明天参加比赛。温将军温和关照他做好准备,并暗中派几名亲兵随往,以防不测。
第二天,比赛照常进行。和前几天情况一样,已有数名选手陆续被擂主打倒在地或打下台去。擂主在台上得意洋洋,气焰嚣张。擂保(主持人或裁判?)反复提醒再过若干时间,无人应战,即宣布现任擂主获胜。徐椿把握好时间,慢慢地从擂台一侧顺着台阶一级一级迈上去。走到台中间,整整衣服,扎扎裤带,不紧不慢,不高不低地说一声“我来也”。擂主狐疑地看一眼这位土里土气,甚至还带点羞涩的年轻人,问了一声:“啊?”徐椿再说一句:“我来也!”擂主毕竟不是等闲之辈,听出了徐椿声音中的力道,知道来者不善。于是运功发力,以饿虎扑食之势,直逼徐椿顶上。徐椿稍一腾挪躲闪,侧身一让,擂主扑空。擂主蛟龙翻身,又取徐椿门面,徐椿将身一挫,左手横架,右手自腰际斜出,五爪伸张,一托一锁,紧紧扣住擂主咽喉。擂主立时动弹不得,满脸红涨。徐椿趁势左腿一绞一扫,擂主后仰倒地;徐椿又以右脚踏住擂主膝盖,只听擂主一身惨叫,全场顿时雅雀无声。猛然间一声呼啸,几条彪形大汉蹿上台去,围住徐椿。说时迟,那时快,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台上出现四名军人,每人双手各持手枪抵住大汉,领头一位似是军官,轻喝一声:“散开!”
四名军人护着徐椿来到场边一辆军车前,马上进入车内。汽车一声轰鸣,扬起尘土,冒着一股青烟,疾驰而去。
来到温将军处,将军稍作宽慰,即命卫兵好生招待这位“亲戚”。后来徐椿即留在温彦斌的部队里,担任武术教官兼机枪手,直至解放。
解放初期,福建省军区曾向各地选招侦察兵。在地方政府的配合下,招收人员曾经到留角,在徐椿当年练武的后埕,对推荐或报名的徐椿、王芬少等人进行现场考核。徐椿与王芬少再次合拳。根据考核标准,招收人员决定招徐椿担任侦察兵的擒拿格斗教官。但不知什么缘故,徐椿以多种理由婉拒。阿虎亲历考核现场,目睹父亲的惊人拳术,却至今不解父亲为何不肯入伍?说到这事,阿虎显然伤心难抑:“要是当初入伍,父亲就不会只活到56岁。他得的是糖尿病,按照部队的医疗条件,他的病肯定是可以医治好的。”
闲居山村的徐椿,经常会在村里散步。孩子们知道徐椿“有拳头”,见到他都远远地跑开,徐椿总是高声喊叫:“孩子们不要乱跑,小心摔倒了。我不会打人的,你们不要怕!”老人的语气里充满了委屈。
徐椿不但武艺高强,而且颇有文化,写得一手好字,家里藏着很多书,有医书、拳书之类的。可惜1958年大洪水,他的祖屋被冲毁,连同书册,家产损失殆尽。 (今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