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夏穿苧衫,冬穿古贝衫
自古“衣食住行”都是民生大事。“衣”居第一,乃因发明了衣裳,人类才开始与其他动物揖别。如今国内纺织业生产过剩,垃圾桶里常见被抛弃的时新名靓服装。曾几何时,国人还为几尺布票而愁断了肠。现在老年人说起“ 夏穿苧衫,冬穿古贝衫”,后生仔还认为是什么名贵的洋服。
不错,这些衣裳布料都是奶奶、妈妈、姐姐、妹妹们,一缕一丝,一寸一尺地织出来,享有一两千年的历史了,名贵是够名贵,可不是什么洋货,却是地地道道的土特产。
“苧”同“紵”,直吕切,今念zhu。“苧”为我国特产, 丛生,宿根在地中,一岁两刈 ,刈后自再生,剥皮得麻筋,纤维细长,韧性强,乃织衣著之优良材料。《尚书·禹贡》:“厥贡漆葈(麻)絺(葛布)紵(苧布)。”《诗经·陈风》:“东门之池,可以讴紵”(沤过的苧麻,便于析分出纤维)。五六十年前,乡村还常见种植苧麻 ,妇女农闲就以苧麻縩织,以备家人衣服之需。夏日穿苧衫 ,不沾身,透气凉爽,绝对绿色环保。
古贝衫,其原料为“古贝”。古贝乃木棉科植物,正名迦波罗,原产东南亚,后传入我国,有草本木本两种。《梁书·林邑国传》:吉贝者,其花成时,如鹅毛,抽其绪,纺之以织作布,洁白与紵布不殊。《宋书》《南齐书》《南史》《旧唐书》诸传均将“吉贝”作“古贝”,字形近似而讹,后而以“古贝”之名流传。即今之棉花。莆仙方言称之为“古贝棉”(方言变音为古lsquo;卦rsquo;棉),至今乡村老人还习惯如此称呼,用“ 古贝”棉纺纱织布做的衣裳,称“古贝衫”,比苧衫厚软、保暖,适合冬天穿著。现在纺织品原料多用化纤,纯棉织品成了高档货,受人欢迎。
“苧衫”“古贝衫”方言名称已渐进博物馆。须知:能进博物馆的都是名贵品!
三十、八抬爷迎磨唇
本文必须由蜘蛛说起。蜘蛛,莆仙方言称didu,有四对脚,它的特点是肛门尖端突出处能分泌粘液,粘液在空气中立即凝结成细丝,用以飘荡迁徙和结网捕食。蜘蛛生殖时也用细丝交成扁圆形的网包,产卵包中,行走四处随身带,莆仙方言一句熟语:“ 八抬爷迎磨唇”(方言“唇”念上声,音同“盾”),即指这个。
八抬爷(方言变音为“八拉爷”)是指一种较大的蜘蛛。一般昆虫如苍蝇、蜜蜂、蝴蝶、蚂蚁是六只脚,蜘蛛却有八只脚,大蜘蛛形象凶恶恐怖,恰似旧时衙门里的大老爷,大腹便便,一出行都坐轿,要四个人抬,四个人搀,八面威风。“磨唇”是指上面说的蜘蛛用以产卵的网包。白色扁圆,有点像石磨上面转动的那一“唇”。
最后须要提出的是“迎”字。笔者看过莆仙老一辈文化人把普通话中“扛”、“搬”等动作,写做莆仙方言时,都用“迎”。这时“迎”的念音要用方言文读“我爷切”。如:老虎迎大猪、薛仁贵迎杉、仰倒(摔跤)等,但不知老先生们的根据是什么,笔者一时也找不到音义均符合的更确切的字,姑且因循守旧,以待高明。
文末以一莆仙方言民谣为结:正月“楔”过,二月“窝”忍(忍,奴蕴切。例:吞忍。),三月“迎”磨唇。(正月欢乐事多,争先恐后地过去了;二月青黄不接,只好窝着久久忍饿;三月新麦登场,可以动磨吃麦糊粿了。) (王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