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三、郑王臣,字慎人,一字兰陔,自号黄石山人。生卒年不详,清兴化府莆阳城关东厢后埭人,后徙居黄石。清藏书家。大父亮光,字寅士,号同溪,康熙四十七年(1708)乡荐,官寿光知县,著有《醉墨堂诗稿》。家学渊源,王臣少颖悟,敏而好学,博闻强记,有神童之称。乾隆六年(1741)拔贡,充武英殿校录,以直言惹祸落职。乾隆二十一年(1756)顺天乡试副举,历铜梁,成都二县。任上清介洒落,振兴礼士,废坠兴举,强毅有力,奸吏落胆,一时士风丕变。修城池,立社仓,悉捐廉为倡,廉仁得民,以循吏考最,擢甘肃兰州知府。奉使西藏,使还,适其弟在籍,为怨家所戕,乞归莆阳。
王臣为宋代史学家、藏书家渔仲后裔,性清俭,素孝友,恭德盛行,为世师范,力以忠孝自任,老而弥笃,故以弟丧弃官归莆阳。过金陵、载书万卷。到小仓探访友袁枚,又购书二船,扬帆而去。王臣性嗜书,凡是珍稀古籍善本,往往迢迢千里过访,抄写镌录,欢若平生。家居林下,与友俞荔等励志学问,诗酒切磋,“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王臣潜心编撰,著有《兰陔四六》四卷、《兰陔诗话》二卷、辑《莆风清籁集》六十卷、《续南湖风雅》、《兰陔诗集》、《黄石山人全集》、《兰社诗稿》、《毛诗识小录》存世。大诗人袁枚《简斋文集》载:“兰州太守为渔仲裔,去官日,载书万卷归夹漈。过余,索诗序,艤舟石城三日。余感先生义甚高,交甚广,胡拳拳于野人一言?意者性躭泉石,或冀有同心而无愧言云。”《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四载:“是集选兴化府自唐至国朝之诗,凡三千余篇,作者一千九百余人。(按:误,经作者考证核实,仅为一千七十五人)。仿金元之好问《中州集》例,于诗首详其人之里居出处,平生著作,并缀以各家评语,而所自著《兰陔诗话》并附载焉,则朱彝尊《明诗综》例也。hellip;hellip;”王臣卒,其子学邹乞请福建布政司布政使钱琦为《莆风清籁集》作序。(见《中国历代藏书家辞典》、《福建藏书家传略》、《福建图书馆事业志》、《福建藏书楼》、《壶山门第》第二集及本书《清代兰州知府郑王臣与〈莆风清籁集〉》。)
六十四、陈学田,生卒年不详,清兴化府莆田人。清藏书家。学田父恒山,性孤洁,淡于名利,喜读书聚书,与妻林氏隐大蚶山,筑“蚶山草堂”,课徒自乐(按:大蚶山在莆青山之外,旧志:“莆有蚶田百顷,号大蚶山。”)学田生母才女林氏,有诗云:“老屋群山雨,平林一发秋。渔歌喧午梦,蜑雨射松涛。”京口叶夫人凤荫甚称之。为撰《蚶山草堂遗事》。当时咏草堂者甚多,闺秀刘淑句云:“一帆初卸草堂偏,宦海风涛正拍天。谁信厐公偕隐地,岗民溪妇总神仙?”“砚北花南尽日閒,寻秋无路欸柴关。清时佩黻吾何敢?黄叶声中梦故山。”闺秀叶筠姬诗云:“茅屋春阴带女萝,仙家风景近如何?落桃花与新诗草,流到人间未肯多。”学田幼受生母调教,性喜读书,尤能聚书。《荔隐居纪遗》云:“文泉父学田先生,好收藏,聚书万卷,多善本,押一印曰:lsquo;曾在陈学田处rsquo;,残篇断简往往遇之。”学田传子梓,字文泉。嘉庆中(1806-1810)拔贡,官八旗教习,著有《玲珑山馆诗钞》。《荔隐居纪遗》云:“文泉性雋异,过目不忘,诗法得诸家传,选词炼调雅合唐贤。一时吾乡才俊莫与抗衡。都门诸公如铁梅庵、姚元之,多折节下之。惜不永年,以瘵疾终,篇什散佚,仅得遗诗一卷。”(见《国朝莆阳诗辑》卷二、《中国历代藏书家辞典》、《福建藏书家传略》、《福建图书馆事业志》、《福建藏书楼》。)
六十五、王捷南(1778-1853),字怀佩。乾隆四十三年(1778)戊戌生,清兴化府仙游县人。清史学家、藏书家。捷南幼即力学,侯官陈寿棋(字恭甫)官翰林院编修,年仅四十,以奉养母老为名致仕,专心致力于授徒,尝以文学主讲先后掌教于仙游书院、泉州清源书院、福州鳌峰书院,造就大量名士,久享“文薮”之美誉。捷南受业于陈寿棋门下,治诗、礼、春秋诸经。道光间(1821-1850)福建总督孙尔准命陈寿棋修《福建通志》,任总纂官。捷南受聘修《福建通志》,分纂宋朝人物。其搜讨不遗,首创郡县沿革表,采辑祝穆(字和甫)之《方舆胜览》,参阅魏书《地形志》以修志。其志书成,被谈地理者奉为圭臬。性清淡,不喜权利,好读书。嘉庆九年(1804)甲子应乡试中举,授国子监学正。致仕家居,热衷公益事业,倡募拓建金石书院,修邑之文庙,铺路建桥,修城墙诸事,里人德之。
捷南对经术极为湛深,于星命医卜等无不精晓。酷嗜藏书,月得俸禄,辄以购书,载以自随,家中聚书达数万卷。自是诵读不倦,笔耕不辍,所藏之书丹黄满纸,钩稽得当。为刻书籍,尝与晋江陈庆镛商榷、参订所藏抄本《金诫斋》、《求古录》及蔡邕之《明堂月令》,以待梓行。为之刊行恩师陈寿棋撰《五经异义疏证成》。捷南著有《东越献征录》、《闽中沿革表》、《仙溪文存》、《金石书院志评选》、《春秋左传》、《四书笔记》、《战国事略》、《宋名宦传稿》、《仙游图经》等十五部书存世。(见《中国历代藏书家辞典》、《闽藏书家考略》、《福建藏书家传略》、《福建藏书楼》。)(黄祖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