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陈池养:莆田水利第一功臣
【发布日期:2013-08-01】 【来源:本站】 【阅读:次】

陈池养(1788—1859),字子龙,号春溟,晚年号莆阳逸叟,兴化府莆田县荔城人。进士出身,历任多处州县长官,清正为民,所到有声。后退居故土,热心于桑梓公益事业,对莆田水利事业的贡献尤为突出,功在当时,泽披后世,堪称莆田水利第一功臣。
生于忧患 苦学登第
陈池养先世为河南固始人。唐僖宗中和间(881—884)因避乱入闽,始居仙游连江里枫亭东门,后移居莆田灵川里浮山。宋英宗治平间(1064—1067)再由灵川移居兴化军郡城城南之南塘小浮山。浮山陈氏以“三世五进士”而有名于莆,后移居东阳村,建宫造桥,布德行义。明世宗嘉靖间,为避倭冦之乱,徙居荔城后塘巷。(1)
陈池养生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父陈衍,字君选,以字行,号铁山。七岁时于火灾中夺门逃生。少时好学,因家道中落,无力从师,于月夜上屋顶读书。他壮年从军,尝渡海赴台湾,后请归,在军营中掌文稿职,以正直不屈,闻名闽省各营。三十七岁时,池养出生,家无余粮,典租小屋居住。(2)
陈池养自幼聪颖,五岁入里塾受业,十一岁学为文,择本里名师课业。十三岁从师学《四书》,习诗赋。新任兴化知府考士,得第三名,遂送入兴安书院受业。十六岁时,学使岁考,正场名列郡学第三,复试第一,受到学官传谕奖励。
清嘉庆九年(1804),十七岁的陈池养乡试中举,与郭尚先同行进京。翌年春闱落第,遂与郭尚先等五人结为文会,每五日到莆阳会馆课业,论说经史。自己亦常研习文字,颇有进益。(3)
嘉庆十四年(1809),嘉庆帝五十大寿,特开恩科。陈池养历经多年磨练之后,终于与邑人郭尚先、陈云章同榜登第,时年二十二岁。挚友郭尚先选为翰林庶吉士,陈池养因诗、字欠佳,未能进入翰苑读书深造。引见即授知县,分发直隶(今河北)统补,给假归莆筹措衣装。
服官畿辅 为民请命
清嘉庆十五年(1810)冬,陈池养到京都领取官凭,十六年赴直隶侯补。初补无极县(今属河北),奉部驳未就任。知县孙宬褒,怀疑高六毒杀韩贵兴命案审讯缺乏证据,按察司委派陈池养前往武清研判。经审讯认为无毒,禀请检验。陈池养回省后,补隆平县(今属河北)知县,“为政有盛名”。(4)
不久,武清县亦宣布检验无毒。状主不服,再告京状。朝廷遣大臣核验,结论仍是无毒。不意,案交刑部复审时,却罗织罪名,逼供成有毒,并诬指知县孙宬褒贪赃,陈池养亦受牵连,解职质证。孙知县终被落罪遣戍,陈池养亦被革职。池养心知孙知县是良吏,出城门时,以百金赠行。直隶各州县闻池养义行,争相欲与其交往。直隶总督温承惠亦知其屈,许诺奏留捐复,准其投效军营,在定州(今属河北)粮台支给兵米事务。不久,嘉庆帝谕旨中堂(宰相):高六毒案有冤,遂奏准恢复陈池养原官。(5)
时驻防开州(今河南濮阳)的正定(今属河北)兵,因岁末要求借支俸赏过年被拒,聚众大哗,陈池养苦口婆心,上下斡旋,晓之以理,避免了一场兵变,受到全营的敬重,和上司的誇耀。
时开州、东明(今属山东)、长垣(今属河南)三州县赈灾,免需粮米,派员至天津粮仓请领,计划夏末运到。因运粮河道淤浅,不能通船。令陈池养前往酌办。池养提议雇民夫挖浅,多用小船转驳;稍大的船,亦挖浅驳船,以减轻载重,相接而行;特大船则空船行驶。正好漳河水发,粮船乘水涨时全部通过。道府长官称赞池养能干。
陈池养在东明县办赈时,发现开州、东明、长垣三县,民间因灾荒卖田,富人乘机贱价收买,以致本地贫农几无立锥之地。池养提议,允许照原价赎回,以近三年卖田为限。(6)直隶总督那公传见誇赞,上奏将陈池养的原禀(报告),转发直隶顺德、广平、大名三府,及与山东、河南连界地区照此办赈,并饬令布政司拔署奖励,自此之后,对陈池养极为器重。不久,陈池养署理平乡县(今属河北)。
平乡(今属河北)亦是个连年荒歉之县,时灾情刚过,人民生活困苦。朝廷下令并征新旧钱粮。陈池养据实通报上司曰:“东平屡遭歉岁,初遇丰年。妻子流离,未能完聚;寒冬凛洌,衣服艰辛。”请求征新缓旧。上司禀告总督,奏停征收旧欠钱粮,减轻了灾区民众的负担。时池养因复官起用,益自刻励,亲民简政,为民所德。去任之日,“士民胥役,空城出送。”(7)
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春,陈池养出任武邑(今属河北)知县。受命协调处理先前调用武邑车辆运送河南滑县军需的纠纷官司,再三劝谕捐廉弥补,得以妥善解决。为了备荒,劝民创办义仓,民乐从事。布政使姚祖同闻知陈池养的才名,待其甚厚。
清嘉庆二十二年春,陈池养受命兼理冀州(今河北),后又兼署枣强(今河北)县政。时夏秋连旱,武邑县士民祷雨灵验,独有南部二十里外数十村无雨受旱。陈池养报请缓征钱粮,以苏民困。因与州官意见牴牾,而被诬陷。
时元氏县(今属河北)县官,因赈灾不力被撤职,姚布政使调陈池养代任,筹办赈灾。他得知赈灾失策,出于门牌制度。原来保甲按门牌进行各种摊派,贫户为逃避摊派,人口寄在富户门牌之中。而县府又是按门牌赈济,以至钱物全被富户侵吞,贫户哗然。姚布政使访知缘由后,将县官撤职。陈池养夺富户、补贫户;富户虽无赈济,但免除杂派,到麦收时,贫富皆颂。陈池养又设粥棚二处,凡鳏寡极贫者,给予一日粥、四日米。因此,道无饿殍,盗贼屏迹。陈池养代任六个月,赔钱三千。
清廉从政 士民拥戴
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夏,陈池养回武邑县任职。先后兼署深州(今属河北)景州(今属河北),调任河间县(今属河北沧州)。二十五年,池养题奏请调,士民纷纷赴各衙门保留,因武邑士民劝请回任,池养亲见直隶总督,请求卸任河间回武邑。
陈池养复官之初,自奋自励,历任十年,清廉从政,为民所拥戴。所到之处,无一积案。断案必依情理,从不任意拷打施刑,强暴蛮横之徒,不能得逞。爱惜民力,抚恤民困。士民感激至极,呼其为“小陈五大爷”,京畿南部各州县,皆沿其称呼。池养在军营复官时,布政使路过隆平,合邑恳请补授。陈池养在东明县办赈完毕后进省,骑马至隆平南门时,人们正在看戏。见池养经过,争先恐后入城拜谒,无一人留下看戏。他审理涉及邻县的悬案,恳请上司批发原被告双方证人到场。因审问得情,结案时双方皆感动落泪。对本地的向上控告案,他请求再审,多至三审四审,务求使案件得到公正了结,事主往往多受杖打,亦不怨恨。他在平乡、武邑任上,还倡建河闸、加固河堤等水利工程;及时销卖河间截存的漕粮,以防霉烂。正如池养晚年回忆所云:“服官十年,上官期待,同列推崇。”(8)
但因任内适逢多灾多事,财用困难,入不敷出,个人亦常赔钱办公,公私两累,以至宦情有所淡薄。恰如其晚年自述心态所云:“屈不能伸,穷不可耐,惟有虚名。”(9)因而请求回任故地武邑调适。
这年冬,陈池养因服父丧而御任。清道光元年(1821)离任之际,武邑资助二千两,河间、元氏、平乡、隆平诸县,各助二三百两,僚友亦多有扶助,以弥补河间任上亏空的库额二千余两。直隶布政使亦奉免摊款五百余两,使公欠得以解脱。对外欠二千两因无力清还,亦不予追迫,池养得以归乡。他的所有欠款,原因一是减免差徭,致入不敷出;二是银价日涨,而征额照旧,故入不如前;三是在省侯补与进京引见时的花销。 (未完待续)(阮其山)
注:(1)陈池养《先世述略》(《慎余书屋文集》卷五)。(2)陈池养《先铁山府君家传》(同上书)。(3)陈池养《师友记》(同上书)。(4)(5)(7)(8)(9)陈池养《畿辅服官事略》(同上书)。(6)陈池养在东明办赈赎田之事,有人误为出任武邑知县任上。

复读者:《24史莆仙人物传》《莆阳名人传》由【景行书店】(石室路95号)发行。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