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门景区的仙翁殿门前,挂有明代户部尚书郑纪所书的木牍楹联:“门山石分半,仙舍佛同居”,道出了仙门最大特色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楹联前句中“石分半”所指的,就是该殿堂埕前下方的两块分开的巨石,一石为直立的崖壁,一石滚落在路下溪涧旁。直立崖壁的平整面上留有清代重臣李光地的“振衣”、现代书法家朱以撒的“鸣泉隐寺”,及不知年代为何人的“灵擘”等手笔题刻,还有清代御史江春霖的诗题等等。滚落在路下的一石上也临摩上明代江南才子唐伯虎游仙门时留下的羲之体大“仙”字。分半的两石便形成了仙门的 自然石景与名人题刻兼俱的奇景,深深地吸引着历代的文士游人。
为什么仙门会有这“石分半”的巨石奇景呢?
据传说,仙人吕洞宾慕名来到仙门寺,因巨石挡道,难以通过,就挥剑劈下,巨石应手裂开,一分为二。一截留为路侧崖壁,另一半则滚落路边涧旁。神话故事生动而迷人,但从科学角度来看,地学工作者却另有解释。
仔细观察这东、西两块巨石,都有同样大小口径的巨大断面,而且这两个断面的各个凹凸部分都可以彼此吻合相接,说明两石原本为一整体巨岩,只是因为后来受到了破坏的“力”,才使这整体巨岩一分为二。那么破坏的“力”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原来,地壳由于受到地球内部的力的驱动,无时无刻不在运动之中,当地有一股来自南北向的巨大挤压力持久地对地壳产生作用,它一方面造成了磨头溪的东西向大断层,另一方面使磨头以南的山岭因向东西拉张断裂而成为南北向的狭涧深谷。“石分半”两石的原巨岩正好位于南北溪涧谷口边缘,也受到向东、西两方向拉开的应力作用,天长地久,巨岩就分裂为东、西两半了。路东的半石壁上有许多条大大小小的裂隙就是石头受应力后断裂而形成的,地质上把没有明显位移的岩石断裂称为“节理”,这石上许多条节理中有两条最大最深的,都与崖壁巨石断面相平行。奇怪的是,西面谷底的另一半巨石上也有许多与之等距平行的节理,显然就是这许多节理中最深最宽的一条节理因继续受力,以及因风化等外力加深扩大而致使巨岩一分为二。我们可以推想,再过千万年后,路侧巨石上的两条最深节理也会继续加深扩大,最终又会再使这一巨石一分为二,将成为第二次、第三次的“石分半”了。那时,吕洞宾若再履红尘重游仙门时,必定会惊叹自己的宝剑并不比自然“神力”更锋利了。(郑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