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柱
荔城区古井分布范围广,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内有福、禄、寿泉井。唐井有澄渚村慧泉井、黄石重兴寺唐井、黄石琳井等,宋井有英惠社宋井、坑边巷龙井亭宋井、金刚寺宋代龙井、黄石莫公井、井后村龙泉井、北高澄峰村龙井、北高山前村古井等。其中北高山前村古井,是莆田目前已知留存绳痕数量最多的古井。与历史名人有关的古井有黄石戚公井,与侨乡文化有关的古井有后黄社区四目井等。
福、禄、寿泉井
明代《八闽通志》“福泉井”条目载:“福泉井在后街。井上有石,刻‘福泉’二字。”
福泉井位于今荔城区后街74号,简介录下:“长寿福泉井,位于荔城区镇海街道办事处长寿居委会后街,明弘治《兴化府志》载:‘福泉井在后街。’六角四孔,井围直径1.25米。福泉阁内存有福泉井,福泉阁坐南向北,西阔一间,进深一间,存有小隔楼。”
禄泉井,位于今长寿社右后街10号门口。1945年的《莆田县志》记载:“民国初年,(县)教育会盖为市肆而井废。”2022年5月,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修缮,重整其井后,在玻璃墙上留了简介:“长寿社周邻后街、大路街,古凿三井,以福、禄、寿三星取名,为民汲焉。民国初,禄泉井废。地为他用。今古街修缮,探源复得,重整井貌。特纪之。”
寿泉井,位于今长寿社左大路街326号门口。墙上挂一块展示板,上刻《寿泉井记》:“长寿社周边,旧凿有福泉、禄泉、寿泉三井,其在大道街者,号‘寿泉井’也。二十世纪末,斯井被纳入私家门店而废,知者渐寡。今古街修缮而复见,井台再葺,古迹重光,特予记之。二○二二年岁次壬寅仲夏。”
福泉井 吴国柱/摄
禄泉井 吴国柱/摄
寿泉井 吴国柱/摄
慧泉井(唐井)
西天尾镇澄渚村庙前自然村的梯云斋,创建于唐代。梯云斋山门前西南隅,存有一口唐井,名曰“慧泉井”,井围长宽各60厘米。相传系创办梯云斋时为解决学子用水而凿。今立一石碑,上刻“慧泉井,梯云斋学子饮用,唐贞元年间建”。
慧泉井 吴国柱/摄
九牧祖祠前的唐井
西天尾镇龙山村乌石自然村的九牧祖祠前有一口千年古井,井围长48厘米,宽45厘米。井旁存有一通石碣,唐代端州刺史林苇题刻“砚泉”二字,落款“端州”。碣宽36厘米,高100厘米。宋湖民《莆田金石木刻拓本志》列为明人重刻唐人题碣。
九牧祖祠前的唐井 刘伟杰/摄
重兴寺唐井
黄石重兴寺位于黄石镇兴北街,始建于唐昭宗光化二年(899)。寺内右侧是唐工部员外郎吴祭祠,寺前有吴祭墓。寺内大雄宝殿左前存有一口唐井。2013年1月18日,被列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重兴寺唐井 吴国柱/摄
琳井(唐井)
清康熙版《兴化府莆田县志》卷一载:“琳井在黄石上亭,前志载唐古田令朱玑凿,有石刻。”又据《琳井朱氏族谱》载:“考郡志云,琳井唐古田令朱玑所凿,玑祠在井左,裔孙朱大夫默庙,侍讲季英坊在井右。据上述两节推测及先辈口传,此井即在仙女墩池塘旁。”
琳井,位于今黄石镇井后村井埔29号民居左边小巷子进去几十米处。此井井围为空心圆柱体,外径100厘米,内径76厘米,井围内高度50厘米,外高度因砌水泥只有20厘米,厚度12厘米,为整块石头凿成的,距今1100多年。当时技术落后,工具简陋,能凿此大井围确实不简单。
琳井 吴国柱/摄
英惠社宋井
镇海街道英龙社区英惠巷116号的英惠社内存有一口宋井,清嘉庆十二年(1807)重修,井围刻“英惠社三台井,嘉庆丁卯重修”。
英惠社内的宋井 吴国柱/摄
坑边巷龙井亭宋井
镇海街道坑边巷龙井亭内存有一口宋井,井上覆亭曰“龙井亭”。据隔壁一位老人介绍,宋井为八角形四目井,前些年填了二目,剩下二目。还有北宋熙宁年间凿的刻字也被水泥遮盖,只有明万历年间重修的刻字还依稀可见。
龙井亭内的宋井 吴国柱/摄
金刚寺宋代龙井
金刚寺,古称金刚旧刹,俗称东岩下寺,位于荔城区镇海街道办事处英龙居委会东岩山下。寺内存宋代龙井一口。
龙井井口被石板盖住,井后面墙壁上神龛内有一块刻“佛”字的石头。
金刚寺宋代龙井 林国镰/摄
后塘宋井
后塘下井巷东偏北侧原有一口宋井“观音井”,为八角井,三面有刻字,其中一面阴刻“乾道四年(1168)六月重修”。相向巷南侧建有奉祀观音大士的“福聚堂”,俗称“观音亭”。而旧时重修“福聚堂”碑刻和“观音井”石井围今收存于三清殿大埕上。
后塘宋井 吴国柱/摄
莫公井(宋井)
《重刊兴化府志》卷之七记载:“莫公井在黄石上余。其井甚大,有石刻曰‘莫公井’。”
清康熙版《兴化府莆田县志》卷一记载:“莫公井在黄石上余,有石刻曰‘莫公井’。宋宣义郎、福建路提举莫涷凿。”
莫公井位于今荔城区黄石镇道美30号民居右边,是一口宋代的三目井,八角井围,每面都有刻字。
莫公井 吴国柱/摄
龙泉井(宋井)
清康熙版《兴化府莆田县志》卷四载:“井埔桥,宋绍兴间,里人(连江里)林嵩捐赀建。又砌石路,凿大井十余丈,大旱不竭,居民便之。”
龙泉井在今黄石镇井后村井埔542号凤峦宫前,井围为空心圆柱体,外径115厘米,内径85厘米,高度60厘米,厚度15厘米,为整块石头凿成的。内井壁四周用条石砌成正方形,井底再挖一口正方形的内井,此井奇特,实属罕见。
龙泉井 吴国柱/摄
澄峰村龙井(宋井)
2022年2月11日,《莆田侨乡时报》发表朱仁良撰《北高澄峰村发现永乐古井》一文,摘录如下:
日前,市民胡建新、欧凤阳等人在北高镇澄峰村楼下自然村,发现了明代古井。远远望来有葫芦状井绳栓,整块内凿连环双孔井口青石,井内石砌约2米内径,井水清澈。在井台边居中的绿豆青石刻残碑上,清晰地刻着用丰腴的魏碑书就的“龙井”二字,左侧部分落款“年刻”则为精到干练的楷书。左侧残石上方清晰刻着“永乐甲午岁……募修重修”等字。查万年历,此为公元1414年。右侧的残碑上刻着每字约12×12cm大小的“民国癸酉(1933)修,壬戌”。
2024年11月17日上午,我和戴剑华来到楼下自然村的一条通往汀江的村道旁,看到一口龙井,接着我们清洗四块石刻,用白面粉描字,这时有3位村民过来交流,他们介绍此口古井于1999年元月重修时砌高约1米,前两年报道古井之后,在此安装监控保护。井台边嵌立四块石刻,文字内容从左到右依次录下:“劝首林梦庚捨资并化财,淳祐乙巳(宋淳祐五年,1245)”“永乐甲午岁(明永乐十二年,1414),劝首郭则石、吴希(缺一字)募缘,主缘僧深谷重修”“龙井,(此字因水泥遮盖看不清楚,可能是‘癸’字)酉年修”“至治壬戌(元至治二年,1322),民国癸酉(1933)修,壬戌”。
从四块石刻内容,获悉:此口龙井是南宋古井,历经元代、明代重修,1933年又修。
澄峰村龙井(宋井) 吴国柱/ 摄
山前村古井(宋井)
2024年11月17日,我和戴剑华来到山前村陈氏宗祠大埕上,正好遇到村民陈文良,他带我们去看了一口古井,他介绍此井围由十三块青石围砌,均高70厘米。井围内口沿留有打水的绳索磨出78道深浅不一的凹痕,让人惊叹不已。我们丈量井围外径157厘米,内径135厘米。接着,我们清洗其中三块井围石,用白面粉描字,抄录如下:“至大四年(1311)辛亥正月吉日重造”“弘治十二年(1499)己未七月吉日重修”“万历卄一年(1593)癸巳三月吉日重修”。
此口古井,是莆田目前已知留存绳痕数量最多的古井,而且保存完整,十分难得。
山前村古井(宋井) 吴国柱/摄
溪白村格兰自然村古井(宋井)
西天尾镇溪白村格兰自然村有一口古井,井旁围墙上嵌立二通与古井有关的石刻文字:“饮水思源,格兰村群众重修,一九八四年”“大观山千年古泉,饮水思源。承格兰尚字辈二○○七年续修铭志”。
此口井至今仍在使用。
格兰自然村古井(宋井) 吴国柱/摄
戚公井(明井)
戚公井位于荔城区黄石镇,据传,戚家军曾饮用此井之水,故名“戚公井”,此井在北辰宫“题名书社”左边。井围为六角形,周长372厘米,高度40厘米,井盖有3个井口,每个井口直径28厘米。
戚公井 吴国柱/摄
登瀛井(明井)
1994年10月出版的《莆田县志》载:“登瀛井,位于黄石镇登瀛村。以原有明建‘学士登瀛’坊而得名。明代建造。石构,井栏8角形,井盖浮雕双龙、蝙蝠;井栏各面浮雕各种图案,工艺精细,保存完整。”
2024年11月4日上午,我和戴剑华来到黄石井埔拍照琳井与龙泉井后,来到北辰宫内,与一位村民陈先生交流此井位置,他介绍以前正好到一村民家内参观此井盖、井栏,保存照片分享之。
后黄社区四目井(清井)
四目井位于西天尾镇后黄社区内,此井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井盖直径146.5厘米,有四个井口,每个井口直径33厘米,井围高37厘米,是莆田保存完好的四目井之一。四目井见证了后黄社区的百年变迁。
后黄社区四目井 吴国柱/摄
金桥巷古井
市区金桥巷保存一口古二目井,至今仍在使用。
金桥巷二目井 吴国柱/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