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海伟 林忆媚 沈丽琼
2月17日,农历正月二十,“五帝巡游皂隶开道闹元宵”活动在城厢区灵川镇东进村精彩上演。
当天上午,东进村东汾五帝祖庙锣鼓喧天,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氛围。车鼓队、鸣锣队、锦旗队、十音八乐等民俗演出轮番上演,精彩纷呈,吸引了众多村民和游客驻足观看。
随着九声震天铳响,一支由上千人组成的巡游队伍从东汾五帝祖庙出发,开启绕村巡游之旅。巡游队伍以皂隶舞和棕轿舞开道,文武财神、踏马迎春、香担花担等特色民俗队伍紧随其后,一路浩浩荡荡,沿途观者人山人海,好不热闹。巡游队伍中,被列入莆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东汾皂隶舞表演,备受瞩目。该舞起源于唐代东汾傩舞,演变于明初,融合中原傩礼和闽越战舞,被中国《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福建卷》认证为古代军傩活态遗存。表演者身穿黑衣红裤,佩戴傩面具,舞姿粗犷豪放,动作简单质朴,气势威赫,撼人心魄。
东进村五帝郊游习俗既是莆田市最古老的元宵之一,也是城厢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关于这一习俗,当地有个智斗倭寇的传奇故事。相传,明朝嘉靖年间,倭寇频繁侵扰莆田沿海地区,村民们在五帝的指引下,用智慧与勇气成功击退了倭寇。为了纪念此战的胜利和五帝的庇佑,村民们将正月二十改为五帝郊游的日子,延续至今。
值得一提的是,巡游队伍中的文武财神形象,源于明朝两位智勇双全的文武官员。相传在明嘉靖年间,由于倭寇的频繁侵扰,当地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当时,一位文官和一位武官持官印驻守于此,他们智勇双全,共同指挥着抗倭战斗。文官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武官则身先士卒,勇猛冲杀于前线。在他们的带领下,军民一心,多次挫败了倭寇的进攻。在一次决定性的战役中,他们率领大军将倭寇彻底击退,取得了抗倭斗争的伟大胜利。
为了纪念这场胜利和两位文武官员的功绩,当地百姓在抗倭指挥部旧址上修建了宫庙,因龙溪过境故取名龙溪宫,并将两位官员的形象塑造成神像供奉其中。到了清代,为了掩盖两位抗倭官员的真实身份,村民请求五帝敕封,文官因此演变成以比干为原型的文财神,武官则演变成以关羽为原型的武财神。文财神像手捧官印,面容慈祥,象征着智慧和财富;武财神像手持偃月刀,威风凛凛,代表着勇气和力量。在百姓心中,他们的地位从未动摇,他们依然是守护家园、带来平安和财富的神灵。
每年正月十九这一天,东进村都会举办盛大的文武财神接驾五帝游灯习俗。正月二十,村民们身着节日盛装,敲锣打鼓,村民扮演的文武财神游行于村庄之间。这一活动不仅是为了纪念抗倭胜利和两位文武官员的功绩,更是为了祈求新的一年家宅平安、五谷丰登、财富兴旺。
当天,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欢乐、祥和的氛围之中,五帝巡游队伍浩浩荡荡地穿梭于大街小巷之间,将平安和吉祥带给每一户人家。
来自台湾的游客王文贤说:“昨天我从天津赶到这里来参加五帝祖庙闹元宵的活动,希望能够借此机会把这里的美好带回去分享给台湾的同胞。”
“场面非常的震撼,让我的心灵得到了一定的洗礼。”广东游客乔丹说。
东汾五帝祖庙始建于唐代,清康熙年间重建,近代重修,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庙以供奉黄帝、伏羲、炎帝、少昊、颛顼五帝而远近闻名。据考证,该庙在福建、台湾及东南亚等地有诸多分灵庙,每年都吸引不少海内外信众前来观光朝拜。五帝郊游活动不仅展示了东进村丰富的民俗文化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更彰显了村民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通过这一活动,不仅加深了村民们对历史记忆的认知,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