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莆田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推动本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努力构建绿色低碳发展的新格局。
尽管莆田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保护、能源结构调整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一是高耗能行业能耗比重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六大高耗能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占比较大,且随着重点项目投产,能耗比重进一步提高。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以及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受发电需求和项目投产影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原煤消费量增长明显。二是企业发展对补贴的依赖程度较高。新能源产业市场体系不完善,尚未成功开拓高价值商业化的典型市场,项目经济性及产品附加值有待提高,随着中央补贴逐步退坡,需要企业更加强科技创新,推动新能源产业转型升级。针对这些困境,亟需思考具有针对性的改善策略。
(一)转变产业结构,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大对节能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支持企业开展节能技术改造和升级,通过技术进步降低单位产值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二是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绿色低碳新兴产业,落实绿色产业指导目录,逐步降低高耗能行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以涵江区为例,可依托现有的新能源产业基础,进一步加大对钜能电力、云度新能源汽车等企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异质结太阳能电池技术不断突破,提高新能源汽车产能和技术创新水平。三是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等绿色制造体系,加强绿色低碳产业链的构建和延伸,推动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同发展。四是鼓励企业开展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推动企业开展绿色生产认证,加强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增强产品竞争力,形成示范效应。如永荣科技、百威雪津等企业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莆田高新区获评国家级绿色园区,为莆田市的产业绿色升级树立了榜样。
(二)优化能源结构,提升清洁能源占比
一是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充分利用本地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优势,加大风电、光伏发电项目的建设和推广力度,积极探索潮汐能、生物质能等新型能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多元化清洁能源供应体系。二是加强化石能源减量替代与高效清洁利用。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实施煤炭消费减量替代计划,加快现役煤电机组的“三改联动”(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鼓励和支持企业采用天然气、电力等清洁能源替代煤炭,降低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三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加快电网升级改造步伐,推进城乡配电网建设,构建智能电网,实现多种能源互补互济。坚持先立后破,提高新能源发电装机占比的同时,合理规划建设保障电力系统安全所必需的调节性、支撑性煤电,同时加大对电动汽车、分布式能源、储能等交互式用能设备的应用和管理,提高电力系统的转动惯量和支撑能力。
(三)完善政策体系,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一是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和考核,制定和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相关的政策法规。加强对高耗能行业的管控,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确保企业落实节能减排任务。二是起好牵线搭桥作用,加强人才建设,聚焦绿色低碳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和前沿引领技术,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引进和培养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方面的专业人才,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为莆田市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智力支持。三是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营造绿色低碳社会氛围。通过举办绿色低碳发展论坛、展览等活动,加强对企业的宣传教育,为企业绿色转型提供智库平台,引导企业积极参与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在做好软宣传的同时提高硬实力,如加快推动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提高清洁能源公交车辆、新能源出租汽车、网约车覆盖率,提高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
“双碳”视域下莆田市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双碳”目标指引下,莆田市要抓住机遇、克服挑战,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要多方聚力,通过优化能源结构、推动技术创新、完善政策体系、推动产业升级和加强宣传引导等措施的实施,逐步实现能源结构优化调整,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中共莆田市委党校、莆田市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室 周郁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