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祖泉
李雪冰/摄
林宸一/摄
林宸一/摄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初唐著名诗人、文学家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的千古绝句。
滕王阁的故址,在今江西省南昌市赣江之畔。它是唐高祖的儿子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建的一座楼阁。落成时,李元婴被封为滕王,所以命名为“滕王阁”。唐高宗上元二年(675),由时任洪州都督的阎伯屿重修,竣工之日,正值重阳佳节,阎都督大宴宾客,同时举行笔会,以记盛事,于是产生了王勃的名篇《滕王阁序》。
王勃,字子安,唐代绛州龙门(今属山西)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王勃为四杰之首。他少负才名,有壮志。据《旧唐书》载,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杨炯《王勃集序》)。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曾任虢州参军,但因性格高傲,得罪于同僚而被革职,故郁郁不得志。
其父由于他的缘故被贬为交趾令。王勃是在前往交趾探亲途中,被阎都督所请参与宴会并撰了《滕王阁序》,此乃中国文学史上最为动人的故事。《新唐书》说他:“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唐人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也说:“王勃每为碑颂,先磨墨数升,引被覆面卧,忽起一笔数之,初不窜点,时人谓之腹稿。”可见王勃文思敏捷,滕王阁上即兴而赋千古名篇,并非虚传。
莆仙民间亦有这样的传说:王勃探亲舟行到马当地方,中原水君托梦要他于来日重阳,速到洪都参与阎都督的盛会并写序,可以扬名于后世;水君并以神力风送王勃之舟速行700里,才能准时与会。这就是所谓“时来风送滕王阁”的故事。
滕王阁屡经重修,但其总体仍保持古代建筑风格。如它的规模甚大,总面积约为13000平方来,台基高12米,主体楼阁净高57.5米,南北长廊各连接一幢辅亭,左右台阶循基石斜上,保存了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真是雕梁画栋,“桂殿兰宫”,“层峦叠翠”,“飞阁流丹”,富丽堂皇,“瑰伟绝特”,呈现出盛唐景象,极为壮观。
那么,滕王阁与莆人翁世资是怎么联在一起呢?自唐、宋到元、明、清,一千多年中,滕王阁曾多次毁于水灾、火灾和兵燹,故又多次重修。据史载重修的有:唐5次,宋1次,元2次,明8次,清13次。
明代谢一夔的《重修滕王阁记》中云:“滕王阁故临江渚,岁久废,遗址没诸江流。……成化乙酉岁(即成化元年,1465),少司空莆阳(莆田的雅称)翁公世资出为江西左布政使,见而概之,遂锐意以作为己任,而三司诸寮寀,亦相与协心赞成焉。其规模益大,盖易旧制为阁。高四寻,广倍之,深逾于高寻有二尺,四周缭以回廊,人于是复称之曰:滕王阁。”
这段记载表彰了翁世资有眼光、有气魄、有仁德、有文品,使几已毁于现实和世人淡寞记忆中的滕王阁重现风采,堪称千秋可赞之事。也说明了翁世资有过一段重修滕王阁的史实。
翁世资(1415—1483),字资甫,号冰崖,翁瑛之子,莆田县黄石人。明《兴化府志》载:“幼颍敏,自其游乡学时,器识已如老成人。既冠,侍父官京师,因乞入太学,愿读书取应,不愿就资格。”明正统六年,顺天府乡试,七年,礼部会试,俱中第七。廷试赐同进士,授户部主事。
不久,升署本部郎中。“适江南水灾,言者欲择公廉官往勘验之,部以属世资。还,奏免应天、太平、宁国、安庆、庐州等府,及建平、宣城等卫税粮五十余万石,刍束倍之。饥乏不能自存者,檄所司赈恤。”他从政爱民,大有政声。但因秉性狷介,不屈于权奸,曾三次被诬陷下狱。
成化初,翁世资升任江西布政使。“时都御使王俭巡抚湖湘,世资于迎送参谒间不为屈膝,(王)俭衔之,因诬奏其去任库藏有所隐匿。及逮间,验其籍,库物一一明白,遂得旨还任。适东广寇发,王师南下,有献计欲令江西之民转饷,计当用十万人。世资议赍银就广籴谷以饷,民以不扰。赣之龙南为东广流贼所困,即与镇巡三合谋,发兵平之。江西大旱,歉,军民多转徙求活,乃大开仓赈之,且为奏蠲民赋百七十余万石,仍免一应杂泛差科,境内以安。”
南昌滕王阁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在漫长的一千多年岁月里,滕王阁兴废达29次之多。正因为它在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上有极高的艺术声誉,才引世人格外关注。进入明初,滕王阁因江岸倒塌,颓败殆尽,遗址沉沦江中。明正统初年(1436),江西布政使吴润在阁旧址上建“迎恩堂”,也称“迎恩馆”,但人们习惯上仍称原名。到明景泰三年(1452)迎恩馆也毁于火灾,江西巡抚韩雍于馆之东,改构“西江第一楼”。
在江西任职期间,翁世资见“西江第一楼”已然圮坏,就倡议并实施重建滕王阁,让“西江第一楼”重现风采。据载,滕王阁于明成化四年(1468)五月正式重修,同年十月落成,复“滕王阁”之名。整个修建工程仅用了5个月的时间,就宣告竣工,可以说是高速度的。
然翁世资倡修滕王阁之事,却未见于明《八闽通志》《闽书》《兴化府志》等地方志书,故知者甚少。但阁由文名,文由阁名,文物古迹与名人名篇,相得益彰,并存于后世,这是我国古代文明史上的一桩盛事。
明成化五年,翁世资擢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奉敕巡抚山东去了,后累官户部尚书,卒年六十九。翁世资沉浮宦海四十余年,谦约和厚,抚民济世,满身正气,不涉权贵,多次受诬去职而不改素志。正因为他政绩斐然,百姓感其心仁,皇帝谥号襄敏,赠封太子少傅。同时,他敏于政务,尤善理财。身为财政大臣,掌管一国钱粮,而“家无余资,不营身后”,其清廉自约,为世人称誉。理政之余,还写有诗文《冰崖集》若干卷。
林祖泉/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