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刘建新:用竹刻传承艺术之魂,书写非遗的当代篇章
【发布日期:2023-12-27】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在莆田市,有这样一个人,用自己的双手和热情,将传统艺术融入现代生活,他就是国家级非遗莆田留青竹刻第八代传承人——刘建新。1220日下午,笔者有幸走进了他充满艺术氛围的竹刻工作室,聆听他关于竹迹的人生故事。

年少经风雨,重拾心所好

“艺术是矛盾的,每一件艺术品都有它的缺点;完美的就不叫艺术,正是因为它的缺陷所以才美。”这些话不仅是刘建新对艺术的理解,也似乎反映了他自己的人生轨迹。

刘建新今年39岁,他的艺术之旅始于青少年时期。刘建新出生于莆田市南日岛,初中时的他就展现出了非凡的艺术天赋,他的作品深受老师喜爱,老师把他的素描作品贴在办公室里。在他的记忆中,那时的画室充满了色彩和生机,是他最初梦想的摇篮。

然而,生活的艰辛很快给了年轻的刘建新沉重的打击。由于家庭贫困,他不得不暂时放弃了他的艺术梦想。

十五岁那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他的命运。在南日岛老家,他的堂叔刘志高向他介绍了留青竹刻这门艺术。当听说留青竹刻与国画有着相似的表达方式时,他的眼中再次闪烁起光芒。留青竹刻对于刘建新来说,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通往他梦想世界的新门户。

从那时起,刘建新再次拾起了他的艺术梦想。在堂叔的指导下,他开始了解并学习留青竹刻的技艺。每一次刻刀在竹片上划过,都如同在他心中刻下了不灭的烙印。尽管学习过程中充满了挑战,但刘建新却在其中找到了久违的快乐和满足。

留青竹刻不仅仅是一种技艺,对于刘建新来说,它是一种与生活紧密相连的艺术表达,是他与世界对话的方式。在竹刻的世界里,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重新点燃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

以创新增值,渡瓶颈之期

“科技再进步,机雕再厉害,也只会增加手艺人的存在价值。”刘建新对当前的市场现象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坚持手工艺术的独特价值,并在艺术创作的路上不断寻找灵感。

当艺术创作遇到瓶颈期,刘建新就到处走走,跟别人交流。“哪怕跟一个环卫工人、路边的大爷聊聊天,可能也会找到灵感。他们可能没有那么高的文化,但是他们的生活经验比我们丰富,正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刘建新说道。

创作过程中,别人把这份技艺当作一份工作,他却以这份手艺为伴去享受创作的过程。他乐于沉浸在孤独的艺术创作中,时常将自己封闭在工作室中数月,在工作室中一气呵成地完成作品。甚至在用餐时也是由他的爱人送进去。

精心选择,确保原材料品质

刘建新对于所用竹材的选择非常讲究。为确保留青竹刻原材料的品质,他会充分考虑地势因素,亲自前往仙游山区采集适合的竹材,并与当地相关人员商议价格。他的工作室里存放着各种形状的竹材,每一片都是他精心挑选的珍宝。

刘建新在工作室中设有一间专门存放处理妥善的原材料库,其中陈列着各种形状的竹材,打破了竹子皆为圆柱形的常规认知。此外,还有从农家搜集而来的舀米竹筒,以及年代久远、竹皮泛红的竹子。谈及这些竹材,刘建新表示:“他们都是珍宝,我都不舍得轻易雕刻。”

传承艺术,期盼后辈之才

面对传统手艺的传承问题,刘建新坦言:“我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传承人来将这门手艺发展下去,自己一个人闭门造车是行不通的。”他深感培养接替他的后辈的重要性,并寄望于能找到合适的传承人。

“我更希望能够有后浪来将我这个前浪拍在沙滩上,能够使我们之间有更多的交流。艺术更多的是在于交流,交流才能使艺术更进步。”刘建新时常自嘲是手艺界里的少数民族,“莆田有30万做手工艺的人,做竹刻的却寥寥无几,真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莆田留青竹刻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保护和传承它并非易事,刘建新却充满热情。他计划开设一家体验馆,让更多人亲身体验这一艺术的魅力,并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激发人们对竹刻艺术的兴趣,推动留青竹刻的普及和发展。 (陈丽萍金孟宣)

分享至:
打印】 【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