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怀国
卓得庆(1206-1277),字善夫,号乐山。宋理宗绍定壬辰科进士,宋末大臣,知德兴县,有治绩,历官著作郎。端宗景炎二年,特旨授右文殿修撰、户部尚书,兼福建制置司参谋官。以词赋名,著有《易解》,工书,尤精篆隶。退职后居莆田梅峰之麓,居所号“顺宁精舍”。景炎年间,积极组织和参加抗元斗争,父子三人遇害,史称“忠孝父子”。与陈文龙、陈瓒共同谱写了兴化大地上一支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曲。他们忠烈守节的精神永为后人所纪念。
南宋末年,吏治腐败,政治黑暗,民不聊生,在元军的进攻下南宋政权已处风雨飘摇之中。1273年襄阳失陷,1276年初临安陷落,1276年5月益王赵昰在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的扶持下于福州称帝,是为宋端宗,改元“景炎”。在元军“屠城令”的威慑下,八闽诸州相继失陷,兴化城实际成为一座抗元孤城,陈文龙率兵抵抗,不久城陷被执。第二年,陈瓒起兵,收复兴化城。同年秋,元兵万余人再度围攻兴化城。在两次守城过程中,南宋尚书卓得庆以古稀之年、退职之身,挺身而出,亲率二子卓规、卓权及族人协助陈文龙和陈瓒进行坚决抵抗,他与家人决绝时说:“桂倾维绝,虽千百年何益。宁前一尺,毋却一寸。与其藏沟渎而生,曷若守家庙而死。”卓得庆尚书面对强敌和社稷存亡,知城必破,城破必死,他敢于直面生死,碧血丹心,非“忠孝”二字何足以誉之。
在经历了腥风血雨之后,终因寡不敌众,1277年10月,兴化城再次城陷,元兵大肆屠城,全城三万军民死难,“血流有声”,卓得庆父子三人被执不屈而遇害。南宋进士黄仲元感其仗节取义的英雄气概,铭其墓,称为“忠孝父子”。卓得庆族裔为纪念这位英雄先人,以 “忠孝”为堂号。入元以后,为避元政府迫害,其族人四处逃难,其中一部分远迁广东沿海。
据《莆田县志·卷十九》载,卓得庆父子遇害后葬于“保丰里长基山,黄仲元为记”。目前莆仙卓氏宗亲在常太长基山一带探寻卓得庆之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