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劲
黄石镇北辰宫的壁画《武当进香图》
清代欧峡《天后圣迹图轴》(局部)
壁画《武当进香图》之一
壁画《武当进香图》之二
壁画《武当进香图》之三
壁画《武当进香图》之四
壁画《武当进香图》之五
壁画《武当进香图》之六
莆仙地区的庙宇、会馆、宗祠及戏台墙壁上的绘画艺术蕴藏着诸多戏曲故事和民间传说的身影。比如位于荔城区黄石镇水南塔山的北辰宫,为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金墩儒士黄简创建,其主祀的北极玄天上帝,简称“上帝爷”,为莆田七大爷之一。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玄天上帝的寿诞日,这里庆典隆重,盛况空前。现存建筑物为清初重建,宫内存有戚公井、戚公祠、石雕龙柱、壁画《武当进香图》、壁书《前后赤壁赋》等文物古迹。1984年列入莆田县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列入莆田市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宫内现存的《武当进香图》巨幅壁画损残严重,据当地耆老介绍,此大型绘画和正殿前石雕龙柱同为清代乾隆至道光年间的文物。笔者前往考察,发现该水陆画以人物为主,衬以山水景物,气势雄伟,通过朝武当山进香的特定框架与传奇画面来讲述精彩的祈雨故事,其题材内容的组织方式形成了叙事。据《戴伯谦诗集》中《三月三日往水南北辰宫进香》载:“晚晴新雨洗孤岚,天朗气清映碧潭。特进枝香辰以北,爰修禊事水之南。抗怀咏一兼觞一,屈指月三又日三。草蔓烟荒人世异,野田古塚不胜堪。”每个图像情节,都能让人深切感受到民间优秀画师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敬业精神,不仅阐释了教旨,还将故事徐徐推进,是清代民间绘画叙事的典型风格。“严格说来,叙事性艺术是指艺术家试图通过此种艺术形式表现一个由特定人物参与的特定事件,而该事件本身又是值得被记录的。”民间美术凝聚了普通劳动者丰富的智慧,其艺术创造具有普遍共性,特定传统审美象征符号和传统文化意象程式,得到逐一展现。故事情节的展示离不开事件、人物和场景,叙事性包括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情感的一般相互关系。
此壁画的最大特色就是构图别致,不同内容通过画面空间巧妙穿插,图像与叙事视觉融为一体,独具匠心。整幅壁画以“S”形满构图形式,下部近景为停靠湖岸码头的进香船队及船上香客,中景为上码头后朝山进发的浩浩荡荡进香队伍,上部远景为朝武当山跪拜的虔诚信众和绵延起伏的群山,展现了一支上规模、细分工的地方进香团队前往武当山保生大帝道场朝拜求雨的欢快情景。人物造型各异,服饰逼真。抬轿子的前后两个轿夫动作不一,虽然两人途中辛苦,但脸部带着喜悦之情。进香者神态丰富,笔墨鲜明,气韵生动,整体感极强,尤其是那位拄杖的乡老,祥和从容,朝拜的祟敬之情溢于言表;那个敲锣的成年汉子惟妙惟肖,他敲出的铜锣声,清脆悦耳,久久在山林中回荡。壁画总体上运用叙事结构的平面布局,不仅呈现了有关传统宗教的故事内容,还刻画出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画面的主题与立意,层次清晰,视觉上以黑白为主的淡彩水墨设色体现了闽派壁画的艺术风格,展现了古代莆仙佛道寺院水陆画的艺术特色,是一幅融民俗与宗教、山水与人物于一体的全景式绘画佳作。
事实上,不同的宗教美术传统拥有诸多共同因素,包括壁画中瑞像、经文、礼仪以及传统文化、历史和思想。明清时期,莆田地区民间绘画喜好图与图之间自由穿插,画面故事情节紧密联系,“景物交融”最能促使各局部图像叙事的视觉互动,既使人与物的时间关联,又让物与景的空间穿插。同时巧用山海、园林、村落配景,以及各样人物,着重勾勒细节的真实性、生动性,极富民间生活气息。
清代欧峡《天后圣迹图轴》中的“祷雨济民”与《武当进香图》有一局部极其相似,同样是众人抬着一座神舆敲锣打鼓、游行祈雨,不同的是跟在妈祖身后两个人的形象与身份,一个为敲木鱼的僧人,一个为摇法铃的道士。该图轴中的天后形象,更多地承袭了明末清初仕女画的风格,画工真挚而拙朴。正如《梦画记》中所说:“士大夫所不欲挥毫,而世人喜之者,皆工匠为之画。”两件不同媒材的大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每个故事采用自成章法的表现形式,叙事之间用山石、树木、云水巧妙地链接起来,以“三远”法转换不同位置,在一种共性的图像构造方法中衍生出相异叙事的整体画面。
总之,莆仙民间壁画所表现出的题材内容和时代特征,是考察闽台地区绘画历史的重要路径之一,而其文化背景、材料语境及风格特征是极易被忽视的内容。在笔者看来,系统地梳理和探究相关宗教题材的民间壁画艺术应成为闽派绘画研究中的重要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