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枫林村的郑宅茶茶园里茶农们正在采摘毛尖茶。
本报讯 茶山云雾绕,幽香沁人心。4月,几场春雨过后,又是一季采茶好时节,莆田市园庄镇枫林村的100亩茶场再度忙碌了起来。65岁的郑宅茶传承人郑明雄徜徉于含烟笼翠的茶园,一边观察着春茶长势,一边组织茶农采摘毛尖茶。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瑞云也忙着将前来该村的游客,带到茶场参观,并自豪地推广郑宅茶。
陈瑞云介绍,郑宅茶是革命老区基点村枫林村最著名的品牌。枫林村地处仙游县境南部枫慈溪上游谷地,土壤以红壤、砖红壤为主,稀土含量低,峰峦连绵,泉甘雾多,优越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合种植茶树。
一方好水土造就一方好茶叶。2016年,“仙游郑宅茶”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核准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8年,郑宅茶传统制作技艺入选莆田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而老茶王郑明雄是郑宅茶传统制作技艺的非遗传承人,经营着祖辈流传下来的茶厂——莆田市枫林郑宅茶叶有限公司。
“据清朝乾隆年间的《仙游县志》载,莆茶种植始于隋代,唐代已成片种植。到了唐、宋期间,郑宅茶就已经作为贡品,被入内务府奉茶名录中。”郑明雄引经据典地跟笔者讲述着郑宅茶的历史。
后来,枫林村从闽北引进了乌龙茶制法,1957年又聘请省内制茶师傅,引进闽南乌龙茶制法。从此,郑宅茶的乌龙加工技术集闽北与闽南制法为一体,融合成仙游特色郑宅茶乌龙制作工艺。
“郑宅茶因品种和工艺特殊得名,鼎盛时期曾是一泡难求。”自郑氏先辈起,到郑明雄已是第五代郑宅茶技艺传承人。因其质优,郑宅茶一直享誉闽南及广东地区,甚至一度远销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
上世纪60年代,该村家家户户都从事茶叶种植,可谓莆田最大的茶乡。然而到了21世纪初期,福建各地的茶叶重镇相继崛起,枫林村村内大批年轻的劳动力外出务工,村里上百亩茶园也随之荒废。
“到2020年,整个枫林村就剩下我们一家还在经营着郑宅茶,让郑宅茶更显得稀少珍贵了。”郑明雄透露,如今,好的郑宅乌龙茶,一斤能卖到上千元,一年能产各种等级的郑宅茶上百斤。
陈瑞云表示,近年来,基于当地独特的地质和气候条件,以及种植经验、技术等优势,枫林村提出“公司+农户+基地”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发动群众开山种茶,引进先进机械设备,开办工厂等,实现产销一条龙,培育发展郑宅茶种植、营销大户,引导当地群众由分散种植走向规模化生产。
据悉,枫林村不仅郑宅茶闻名全省,还是著名的线面村。该村辖11个自然村,25个村民小组,人口4205人。村民们以农业种植为主,兼营茶叶、手工线面加工销售及面食餐饮业等第二、第三产业。传统产业有郑宅茶、手工线面和中草药种植。其线面生产户达100多户,年生产量600多吨,年产生经济效益700多万元,村委会积极引导村民精包装,利用电商平台,推广外销带动村民增收。
作为革命老区基点村,枫林村历史悠久,村内古马山涌泉寺是一座集闽南建筑和莆仙建筑风格于一体的寺庙,始建于清光绪年间,重建于民国,已被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村内修建有一处篮球场,置办健身器材,还在高处修建一座六角亭,可观览周围四五个村庄风貌,作为村民日常生活娱乐的活动场所。
“下一步将通过探索挖掘贡茶的文化内涵实施科学规划,打造出以茶文化为主题、以茶基地为载体、以茶乡访古为线索,开发出一系列茶旅配套文化游产品,推动茶产业和旅游业两大产业融合发展,实现茶旅文化一体化、茶旅品牌一体化、茶旅产品一体化。”陈瑞云说道。 (通讯员 黄颖 叶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