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良好的生态是乡村振兴的支撑点,生态环境保护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底线。为了走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实现乡村宜居宜业、农业高质高效、农民富裕富足,4月7日-9日,福建省生态学会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23年学术研讨会在莆召开。来自全省40多所院校、科研机构近20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此次会议围绕“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主题,邀请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厦门大学教授吕永龙,国家杰青、万人计划获得者陈光水教授、福建农林大学农学院院长曾任森教授等专家学者就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农业与乡村振兴、自然保护区及生物多样性、湿地生态保护、物种入侵与生态安全、自然教育等主要内容进行研讨交流,分享生态学教学科研新成果,共促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发展。
会后,部分与会代表前往秀屿区乡村振兴研究院、五四农场旱地作物科技示范基地、营边生态休闲农业园进行实地考察。福建农林大学原副校长、秀屿区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林文雄教授向与会代表介绍了研究院的发展历程以及研究院在人才培养、技术服务、基地建设、品种选育、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并现场为与会代表签名授书。与会代表高度肯定了秀屿区乡村振兴研究院的工作成效,非常认可福建农林大学立足人才、科技、智力优势,推动涉农人才下沉一线助力乡村振兴,鼓励师生把论文写在乡村大地上的做法。
据介绍,秀屿区乡村振兴研究院成立于2018年,由秀屿区人民政府与福建农林大学共同发起和建设。近几年,研究院积极推动乡村振兴理念在秀屿区的实践,发挥科技特派员工作站与专家大院的平台作用,推动涉农人才下沉一线,通过示范推广、人才培养、农技服务等方式助推乡村产业振兴。东庄生态休闲农业园、白山百草园基地、东庄百果园基地、果多多家庭农场、石码田园综合体、闽华再生稻种植基地、后江海盐文化基地、妈祖文化生态园、五四农场旱地作物科技示范基地等一批项目陆续冒芽生长,逐渐汇点成面。先后在秀屿区东庄镇、平海镇、笏石镇、埭头镇、南日岛等地建立示范基地,组织开展旱地作物新品种引进与区试,逐步筛选出一批适宜本地推广种植的耐旱节水、适应性强的国内外新品种,极大丰富本地的农业种质资源。积极开展旱稻套种大豆、玉米套种大豆等不同模式的间作套种,促进农业产业高产高效。努力开创农产品加工研发,探索以销定产的经营模式,打造乡村产业振兴新引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时报记者 吴芹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