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关羽的视觉异象 ——杨津《云头思汉图》重观
【发布日期:2023-04-14】 【来源:本站】 【阅读:次】

□黄劲

 

 

 

杨津《云头思汉图》

 

 

 

黄羲《关公》


 


 

黄羲《关羽》

 

 

 

李霞作品

 

 

 

斋藤龙一《道教的美术》

 

古代画家杨津(生卒年不详),有几种不同的历史文献记载。清代黄锡蕃在《闽中书画录》中写道:“杨津,字巨源,仙游人(《图绘宝鉴续编》纂作莆田人)工兰竹,人物。名重一时,嘗写汉寿亭侯像,精思摹想,神为现形。其画,今士大夫家犹珍购之。”清代刘尚文在《莆画录》中说:“杨津,号巨源,莆田人。善山水、人物、花鸟。”1988年,福建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莆田历代书画选集》如此记载:“杨津,明代画家。字巨源。画史称其善画山水、花鸟、兰竹,尤以人物名重一时。尝写关羽像,神态生动,士大夫争购之。”20023月,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发行梁桂元《闽画史稿》一书,其中的章节“莆仙画坛”介绍了职业画家杨津(17世纪末),字巨源,仙游人,一作莆田人。艺术活动于明末清初……传世画作有《云头思汉图》轴,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藏。笔者特请日本京都文教大学潘宏立教授网上查寻,得知该画收藏于京都宇治万福寺中。

根据斋藤龙一《道教的美术》第248页所刊载的《关圣帝君像》(杨津 笔)标注,可知该作保存于京都万福寺中。

三国时期,关羽是刘备手下的大将,后在北攻曹魏时被孙权杀害。关公刚正不阿,千余年来倍受世人敬重,乃至后人奉祀关羽为神,北宋时,成为道教神祇,由人及神的关圣帝君,后来被尊称为“伽蓝菩萨”,与韦驮菩萨并称为寺院的两大护法神,伽蓝菩萨为右护法,韦驮菩萨为左护法,比如莆田南山广化寺伽蓝殿中的红脸关公坐像。于是,关羽成为了历代卷轴、壁画、版画、雕刻等的创作主题,并以不同艺术形式展现,历千年而不衰。

杨津的《云头思汉图》线条精细,重彩用色,背景仅以淡雅的墨色渲染,映衬出人物的精致华丽,赢得木庵禅师赞赏。木庵(1611-1684)僧,俗姓吴,名性瑫,晋江人。明末清初,泉州开元寺僧。清顺治五年(1648),木庵登福清黄檗山万福寺拜谒本师隐元,后成为隐元法统继承人,即临济宗正传第三十三传人。……由于隐元与木庵等的倡导,临济宗风在日本得到发扬,并发展成为临济宗黄檗派,成为日本禅教一个新的盛宗——黄檗宗。显然,《云头思汉图》与日本黄檗山万福寺的历史渊源流长,具有重要的宗教意义和社会价值。如见图之右上题跋:“杰出桃园复汉天,光辉日月片心悬。精忠万古无伦匹,密护法门金石坚。黄檗木庵谨题”;右下题款,“闽中莆阳布衣杨津拜图”。细观画面,关云长的体魄伟岸,丹凤眼、卧蚕眉及“美髯公”英勇无畏的形象塑造得格外华丽,人物袍服里五爪龙、云火团、波浪纹、荷花边等元素,腾龙戏珠的图案化演进,夸张表现关羽刚毅勇猛的显著性格特征,亦传达出有意味的装饰性审美。左手提着腰带显威风凛凛,右手持指的念珠顺着圆状而形态各异、惟妙惟肖,同莆田南山广化寺伽蓝殿中的红脸关公坐像左手持念珠和右手置于腿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人物意象造型带有夸张、奇幻、戏谑等特点,既彰显出武圣义薄云天的气概,又有平易近人之感,无疑是一幅经典作品。杨津笔下的关云长,不仅成为图像志研究的主要对象,还用以指涉和代表客观世界中真实英雄的人造符号,进而追求示意性的“画像”审美艺术。

此外,作为配景的云本身是天地阴阳之气转化的征象,有形与无形,地面与天空,构成有趣的互动和对照。《后汉书·方术列传》中列有方士的“望云省气”,是一种通过观看天空云气、城郭之气、人畜之气以占吉凶祸福的方法。在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天文气象杂占》中,“云气占”是通过云气的形状来占卜的一种重要方法。基于画面形式的考虑,画家运用勾、染云法,以淡淡的线条描绘出向上升腾的云之圆转轮廓,营造出更加丰富的物象情境,使人物袍服的装饰性图案与迷茫云气形成虚实对比。如此一来,通过单纯“再现”之诗意手段,身高九尺的关羽似乎飘浮、环绕于静谧且神秘的云头气氛中,让人获得了在画像艺术中表现和重组个人风格的能力与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云头思汉图》以中国传统书画中常见的立轴形式,不但能挂在墙上观看,还可悬在杆上或者由人用手举持细品及鉴赏。尤其是题材立意与张力构图,恰合“挂轴”之“天头”“地脚”“隔水”的上下视觉意趣。画家通过视觉征象来阐发自己的理想,让观者近距离地感受关羽有情有义的精神品质。华人对关羽的崇敬远胜于其他神祇,几乎每座城镇均有关帝庙的设置,庙内除关公神像外,还可见手持关刀的黑脸随从周仓及白脸的关平,民间的关羽绘画题材亦然,如“又据说李霞生平喜画关羽像,从题材及形象皆受其启迪”。笔者认为,李霞的《关公英姿》《关公与周仓》《关公夜读春秋》,黄羲的《关公》《关羽》等作品,均有陈陈相因之袭。杨津的关羽造像并非照本宣科地模仿前人的人物画技法,而是在化与吸收古法线描、设色后,演绎出独具个人特色的画风,呈现“画像”图式的创造性突破。

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画像”是“再现性”的视觉表现,描写的内容离不开具体对象,包括人、动物、建筑、自然界等。据《闽画史稿》载,杨津曾有三件精品珍藏于仙游灵山寺,分别是大写意的《陶渊明》轴,兼工写的《菊花图》轴和以泥金写于磁青纸上的楷书《金刚经》卷,此卷经折式装裱,约高30厘米,长10多米。卷首以泥金工笔画西天三接引等诸佛,卷末作罗汉群像数十尊,均以游丝描勾勒,见者无不叹为观止,后被毁。清代仙游城关西门的老君庙,庙中壁画有表情各异、动态如生的三十六天君像,传出自杨津手笔,后被毁。据《闽画史稿》载:“李耕曾多次率领门人前往参观研究其人物的造型手法,并赞叹其构思和用笔、设色之妙。”

一件杰作的产生,不仅受到时代、环境及文明的影响,也离不开创造者的才情智慧,理应得到收藏传世的明鉴。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