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堰溪流兮成陂 变斥卤为膏壤
【发布日期:2023-04-12】 【来源:本站】 【阅读:次】

□余学范

 

 

陈晓威/

 

古代兴化平原的开发,用了300多年时间,使沧海变成稻田。而第一个成片开发兴化平原,与海争地,引延寿溪水灌溉农田的,是唐朝人吴兴。

吴兴生年不详,卒于唐神龙年间。一部分人认为他是吴姓入莆始祖。其生平不可考,但在水利上的成就却使他留名青史。

吴兴的主要功绩有两个,这是两个伟大的功绩,只要有一个就足以彪炳千古。

吴兴的功绩之一是开北洋,即围海造田。宋刘克庄在《义勇普济吴侯庙记》中说,吴兴“始埭海捍潮,堰溪溉田”。《莆阳比事》记载:“吴兴,唐神龙中埭海为田,陂延寿以溉。”吴兴带领莆田先民开辟榛莽,在北洋修筑海堤,抵御海潮,为平原上的人居和农业生产提供保障。这是莆田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围垦,成片开发。开发那么大的海滩,该有多么大的勇气!由于要阻挡咸潮入侵,围垦后的土地还要进行土壤脱盐,使开发难度加倍。“陂延寿以溉”,说明陂在延寿村。

农业生产,首要任务是引水灌溉。吴兴的另一个功绩是主持筑延寿陂,即“堰溪溉田”,引延寿溪水灌溉农田。延寿陂是一个伟大的灌溉工程,引水量、灌溉面积领先于其时代,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做出了贡献,废塘造陂在当时是一种创新。《义勇普济吴侯庙记》说:“陂功最巨。”    

    很久以前,兴化平原是一片大海,是兴化湾的一部分。随着海面下降和岸线东移,河海泥沙沉积,渐渐露出水面。兴化平原地势,西北依山,东南距海。西高东低、南北高而中央低。北洋比南洋先露出水面。

到了唐代,相当于今兴化平原的边缘与山(丘陵)相交接的地方,已陆续小规模开发。唐贞观年间,开凿了十多个用于蓄水灌溉的大塘。吴兴初到莆田,看到的北洋应是一片荒凉的盐碱滩,蒲草苍苍,溪水汤汤,一眼望不到边。据《义勇普济吴侯庙记》记载:“昔陂未成,潮汐至使华桥。”北洋未围垦、延寿陂修建之前,海水会冲到今使华桥,与山水交汇,咸与淡杂,大片土地“不能耕耨,止生蒲草”。一些地方在海水高潮时还会被淹没。山边有零星的田地,人们引用小股山泉或塘水灌溉。但由于水源不足,塘小,遇到干旱底朝天,农业歉收。逢大水,山洪暴发,海水溪水漫溢,冲走庄稼。而三个流经平原入海的大溪流,得不到利用。于是吴兴主持修建延寿陂,引溪水灌溉北洋,这是莆田第一次大规模利用溪流灌溉农田。吴兴是第一个在莆田水利史上留下芳名的人。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曰:“吴兴始塍海为田,筑长堤遏流南入沙塘坂,酾(分流)为巨沟三,析为股沟五十有九。即陂口别为二派,曰长生港,曰儿戏陂,濒海六十泄以杀水(减缓水势)。”延寿陂是个无坝引水工程,包括拦水长堤、分水河口、冲沙工程、渠系工程和用于排涝挡潮的泄,后来又建了几个陡门。延寿陂是兴化平原第一陂,兼有蓄水、灌溉、防洪等功能。延寿陂保存完整,至今仍在灌溉北洋。

据《新唐书·地理》,延寿陂受益四百顷。按唐代1亩相当于今0.871亩计算,约35000亩。又据陈池养《莆田水利志》,在清代,延寿陂溉常太里、孝义里、兴教里、尊贤里、仁德里、延兴里、延寿里、望江里、北附郭、东附郭、南附郭,大小共172个村。相当于今城郊、西天尾、梧塘、涵江、三江口各乡(镇)的部分地区,以上包括开万金陡门后引木兰溪水灌溉的部分以及引延寿溪水入涵江的部分。

明代郑岳《吴长官庙修祀碑》说吴兴“堰溪流兮成陂,变斥卤为膏壤”。吴兴成片开发北洋平原,将一片海水出没的盐碱滩变成了膏腴之地、鱼米之乡,养育了世世代代的莆田人民,使莆田人开始能得平土而居,无水旱之虞,为科甲鼎盛的时代铺平道路,奠定莆田文献名邦的基础。

他的开发给后人以启发,由此拉开兴化平原开发的序幕。从开北洋到宋元丰六年(1083)木兰陂建成,总共用了300多年,才基本完成整个平原的开发。吴兴的水利思想,如筑陂利用溪源,开沟蓄水、引水灌溉的模式,泄以排涝等,在莆田都是首创,为后人接受并采用。而直到20世纪下半叶,我们还围海造田。

宋郑寅《重修濠塘泄记》说:“莆田滨海广斥,昔人陂双溪以灌泻卤(盐碱地),田之号南北洋者,遂为沃壤。”双溪指延寿溪与木兰溪。刘克庄《协应钱夫人庙记》说:“莆田境三面海,厥田下下(耕地质量最差)。惟负郭二十余里之田,号为沃壤,以南北二陂存焉。”负郭二十余里,即兴化平原。二陂,指延寿陂和木兰陂。明何乔远《闽书》说:“莆人言南洋水利,曰李长者,言北洋水利,曰吴长官也。”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曰:“莆之饶裕,以木兰延寿二陂也。”这些史料都将延寿陂与木兰陂、吴兴与李宏并列,并说明主要是这两个陂灌溉兴化平原,使之成为莆田最富庶的地方。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的。明黄仲昭在《复延寿陂长生沟水利记》中说:“古郡志谓其(指延寿陂)利几半莆田。”说明其受益面积接近半个兴化平原。

《莆阳比事》和《义勇普济吴侯庙记》都记载了吴兴斩蛟龙的传说。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记载大体相同,不同的地方只是说“刀出于吴公洋”,并说吴兴死后,“乡人乃建祠奉之”。吴公洋,当指今西天尾镇吴江村附近的平原。传说表明老百姓对吴兴的崇敬和爱戴,把他神化。据此可以知道吴兴是为了保护堤坝而与爬行动物搏斗时牺牲。几个有关地名表明当时筑陂开沟的地方,至今仍在使用:赤溪,就在延寿村附近。吴刀(今称吴江),漏头,都在延寿陂所引沟渠边。有关地名还有吴公潭等。

治水英雄造福莆田人民,老百姓怀念他。吴兴死后,乡人自发立祠祀之。说明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灌区人民已经开始纪念他了。宋大观三年(1109),以兴有大功于民且祈雨获应,皇帝赐额孚应。宋绍兴十九年(1149)封义勇侯。淳祐间加封普济侯。明嘉靖中名庙曰吴长官,并列入祀典,明清两代春秋二祭。这是公祭。民间也按时祭祀,旱年甚至到庙里祈雨。在吴公潭东边的山上,有吴公庙,自唐代以来,虽屡有废兴,却世世代代香火不绝。吴兴早已由人而神,成为莆田老百姓崇拜、祭祀的神祇。《义勇普济吴侯庙记》记载宋时该庙盛况:“长吏到罢必谒,祷赛以时(官吏到任、罢免后必定到庙拜谒,民间按时祭祀报赛)。”“莆人尸祝(祭祀)六百载如一日。”实际上,直至今天,我们仍在纪念他。

在莆田水利史上,吴兴创造了几个第一,说明他具有过人的胆略,敢于冒险,且具有开创性;开北洋筑陂,造福莆田人民,泽及百世;为了保护水利工程,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