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除夕线面糊与谢恩的福余
【发布日期:2023-03-24】 【来源:本站】 【阅读:次】

□余学范

 

 

 

辞年供品

 

在莆仙地区,每年春节,都有一系列的民俗活动,代代相传。民俗活动多有寓意或象征意义,莆仙除夕中午吃线面糊,是很有意思的民俗。

线面糊,又名米粉糊、豆腐汤、插粉(俗写成“炝粉”)。顾名思义,其主料是线面、米粉(米线)、豆腐。配料视具体情况略有不同,主要的、常见的有五花肉、猪肠、猪血、海蛎、虾仁、香菇、芥蓝菜、芹菜、青蒜、豌豆等,有的最后还用地瓜粉勾芡。如果你要再放入一些配料并无不可,多一些配料,味道更好。光吃线面糊一般吃不饱,要配些油条、馒头什么的。

线面糊虽然好吃,但只是普通菜肴,上不了宴席。而在莆仙地区,除夕这天中午家家吃线面糊。除夕是个重大的节日,有好多好吃的东西,为什么偏偏要吃线面糊?

原来,这与福余有关。

福余即福物,是祭神用的食品供品。《仪礼·少牢馈食礼》曰:“主人受祭之福,胡寿保建家室。”这意思是说,主人祭祀了,就会得到神灵的福佑。

《水浒传》第二回“王教头私走延安府”里写道:“且说两个牌军买了福物煮熟,在庙等到巳牌,也不见来。”

明代陈铎在《滑稽余韵·巫师》里写道:“手敲破鼓,口降邪神。福鸡净酒塞一顿,努嘴胖唇。”福鸡,即祭祀所用的已宰杀煮熟的鸡,也是一种福物。

《初刻拍案惊奇》“转运汉遇巧洞庭红”里说:“金老叩门进去,只见堂前灯烛荧煌,三牲福物,正在那里献神。”“王老道:‘此皆神天福佑,故此买福物酬谢。’”

《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里说:“是夜,金满备下三牲香纸,携到库中,拜献城隍老爷,就将福物请新库吏和张二哥同酌。”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古时候把祭神用的食品供品称为“福物”,相当于今莆仙的福余。

民间认为食用祭品就可以得到神灵祖先的福佑。每逢节日,人们会备办美味佳肴供奉神灵。不管是自己吃还是分人,这些食品祭祀后最终还是被凡人享用,既娱神又娱人,人们也希望由此得到神灵的福佑。小时候家里每逢节日或祭神,母亲总会设法备办各种祭品,其中有好吃的糕饼水果,我们小孩子就在祭祀之后,享用这些零食。即使是严肃神秘的祭礼,小孩子感受到更多的也是吃祭品的乐趣。

莆仙传统民俗,除夕子时(旧式计时法指夜里十一点钟到一点钟的时间)之后举行辞年仪式。人们会在家门前或套房阳台上摆好供桌,祭拜天帝,辞别旧岁。据说每年除夕子时,玉皇大帝都要巡幸人间,老百姓在这个时候备办丰盛的食品祭祀,感谢一年来给予的各种恩赐,祈求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辞年的祭品十分丰富,其中有六斋十味,线面鸡鸭,面龟红团,花果茶酒等,摆满供桌。辞年之后还要祭祀祖先。

到了中午,用一些祀神的供品与其他食材一起煮成线面糊,全家一起吃。由于食材种类较多,煮成杂烩的样子比较合适。由此可知吃线面糊具有象征意义,人们认为吃了就会得到神灵祖先的福佑。反映了老百姓祈福的心理。食物虽简单,意义重大。

有时候祭祀后的供品也用于分人。古代有分胙之礼,祭祀完毕分享祭神之肉。《周礼·春官·大宗伯》曰:“以脤膰shèn fán,传统文化祭礼中所用的祭肉)之礼,亲兄弟之国。”郑玄注曰:“赐其肉。同福祿也。”清翟灏《通俗编》认为:“今谓牲物曰福礼。分胙曰散福。本古人之言也。”他认为,“分胙”是古语,在他那时候叫“散福”。

明代的吴越有散福的民俗。散福,是在祭祀后,把食品祭品分给别人吃。《醒世恒言》“薛录事鱼服证仙”里说:“到次日,夫人将醮坛上牺牲诸品,分送三位同僚,这个叫做‘散福’。”《警世通言》“假神仙大闹华光庙”里说:“裴道抬两张桌子进去,摆下三牲福物,烧起香来。”接下来又写道:“魏公见说,心里虽是烦恼,免不得把福物收了,请裴道来堂前散福,吃了酒饭。”

今莆仙分福余,与明代吴越的散福相当。莆仙人逢婴儿满月、升学、发财、升迁等,会举行谢恩仪式,答谢神灵的恩赐。礼毕,会将食品供品分别送给亲友邻居,俗称“分福余”。农村里谢恩,经常挨家挨户分福余。比如婴孩满月分染红的喜蛋,糖果,煮面(现在有的用方便面替代)。这就要做很多供品。寺庙有时也会在祭礼后分福余给信众。另外,从上面“转运汉遇巧洞庭红”的例子可知,王老因意外得银八大锭,特地买福物酬神,说明明代吴越也有类似今莆仙谢恩的仪式。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