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走进老街
【发布日期:2023-02-24】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朱谷忠

回到故乡,走进老街,丁字形的街面宛然在目。只是,人来人往少了,一块挨着一块铺砌的石板路,似乎有点凹陷。窄窄的街的两侧,鳞次栉比的还是清一色土木结构的店铺,岁月褪去了它曾经的油彩光亮,显得粗糙而陈旧。不过,两旁楼顶多出不少小楼小阁,玻璃窗户,或相峙,或比翼,上透天光,下照人影。我走着,一种沧桑感自心底油然而生。毕竟,老街老了。时过境迁,在许多人眼里,老街好像一个在乡村历史剧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的角色,谢幕后正蜷缩在时间的角落里。

其实,三乡五岭的人,都知道这条老街,称之梧塘街。小时候,曾听老人说过,很早以前,这里梧桐成荫,池塘处处。后来梧桐树都换成龙眼树,几处池塘也大都填为菜地。不过,它地处莆田山区和沿海的结合部,优势历来十分明显。因之在宋代,老街就出现农贸墟集,明清时发展为商贸集镇。到民国时期,这里成为山区(包括永泰县)山货和江口、沿海产品销售转运的重要地点。这些节点,现都有其历史证据:一是20世纪50代老街商铺实行公私合营时,清理街沟,挖出的宋代陶片、器皿。后在街头不远处的通商河口,发现码头遗址。除此,有资料表明老街的兴盛,是在清朝道光年间(1821-1850),村里有一户姓卢的人家,贩卖莆田特产桂圆干,取名富茂,运往福州、宁波、武汉、南京、上海等地。发家致富后回到家乡,盖起了百廿间大厝,许多房子成为店面经营或租赁出去,人称卢富茂大厝,成为当时老街标志性的建筑。

而今,离老街街头不足三百米的地方,有县道穿梭而过。路是水泥路,两旁俱是村民建起的商住房。十字路右面,20世纪80年代就建起一个偌大的农贸市场,人声喧闹,商贩摩肩,完全替代并大大超过老街所有的作用和功能。但街名只多一个字,叫梧塘新街。一般人去这条街道,都只说:去新街。

我也多次去过新街。不过,那里路上高叫的喇叭声,嘈杂的讨价还价声,让耳朵难有清静的时刻。所以,不用操持家务的我,有空的时候,只喜欢去老街走走。

记得少年时期,放学归家,老街是我必经的路径。特别是逢年过节期间,穿梭其中,贫穷家景出身的我,看着活蹦乱跳的海鲜、香气扑鼻的瓜果、金黄诱人的火腿、丰满肥硕的鸡鸭,只觉得眼花缭乱。在一片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和街边老店锅碗瓢盆的碰撞声里,口袋里没有一分钱的我,愈觉肚子饿得慌了,只能咽了咽口水,一溜烟跑回家去。

老街上没有夜市,平日里只有一些食肆和小吃夜间亮着灯火。外来的人,坐在小店中长条凳上,稀里呼噜地吃着米粉、面条、肉燕什么的,锅边热腾腾的汤汁,飘着诱人的葱香。但到了早上,几家专卖豆浆、花生汤、糯米糕的店面,都会升腾起袅袅的烟气,氤氲着路过街上男女的脸膛。究其实,老街小吃没有什么出名的菜肴,但食材产自本地,向来新鲜、朴实,也较便宜。据村人说,到老街品尝季节的风味小吃,不过是图一种热闹,一种心情,一种填饱肚子的满足。

印象最深的是老街头有一家书店。这家书店冠以新华两字,政治、经济、文化的书籍和连环画都有。书店装修清雅,但顾客不多。最热闹的是春节期间,书店也卖春联,人来人往不绝。我则于寒暑假流连于这家书店,时常抓住一本连环画,双目炯炯,一气翻到底。说穿了,我哪有钱买书,只不过是乘机在那里蹭书而已。

在老街,还有一道风景令人难忘。即走过街道,常见店前、门边坐着或者站着的老人、妇女,都会笑着向人点头,只等人的借问,那亲切谦和的乡土语音,听了若温润的微风轻轻地拭拂着,让人是多么的惬意、好受。有一回我上街遇雨,只好逃进一家食杂店里躲避。雨小了,正想出去,却不料被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妇拦住,她递给我一把雨伞,说没伞怎么行?带上吧,下次送回就行。

时光如水,不经意间就从人的身边悄然而逝。只是,在令人目不暇接的故乡新的生活画卷中,我常常还会想起老街,想起那些散落在尘埃里寂寂作古的小商小铺,想起那一张张曾经熟悉但已不见的面孔,就会情不自禁地融入了自己的感情,偶尔也会化作文字去表达自己的慨叹。

但老街并没有完全退出当地的舞台。这一次返乡,当我在感念中走过老街,居然发现还有个小店在手工制作生姜糖和方糕片。还有卖传统手艺编织的草帽和麦扇。令我惊讶的是我还看到有人在街上拉麦芽糖,这是小时候才看到的情景呀!瞬间,我觉得这些场景既唤回了时光,也挑逗了舌尖,使人不知不觉放慢了脚步,让藏匿在心的深处的乡愁,一缕一缕地抽升……

是的,我现在终于明白,既然时光是留不住的,绝世容颜也都会凋零衰败,而一条老街能缱绻至今,其实算是一种幸运。如此,有空的时候,我多会去老街走走,因为老街至今还在穿越时间,承载过往的生活和世间的传说;至少,它会一次次唤醒人的感知力,让人明白,什么叫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分享至:
打印】 【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