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记者 林锦堂
莆田元宵民俗活动,从农历正月初三开始到二月初二结束,因时间跨度长、活动规模大、群众参与多等特色而闻名,堪称全国最长的元宵节。莆田人的闹元宵主要以菩萨巡游布福为主,祈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叫法大同小异,莆田一带称“出游”,城厢境内的灵川镇和东海镇、仙游境内的枫亭叫“游灯”,仙游赖店、盖尾一带叫“游神”,仙游其他的乡镇则称“请香”。古时,莆仙境内每个乡头都建有一个社,供奉各自信仰的菩萨;而每个乡头则叫做“境”,各境亦有着各自不同的守护神。莆田的元宵传承传统精华文化,并结合参与者的智慧及当地淳朴民风,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民俗文化。
莆田元宵民俗文化内容丰富,有游灯、摆棕轿、爬刀梯、打铁花、打铁球、皂隶舞、红盘出游、点烛山等形态各异的民俗表演,可谓是“十里不同风,一村一习俗”。农历正月十五,记者慕名前往城厢区南门社区观看摆棕轿表演。
当日傍晚,巡境的踩街队伍返回沟东纠察庙稍事休整后,代表六个里社的旺火熊熊燃起……42架棕轿齐上阵,围绕着代表6个里社的6团火堆,小伙子们精神抖擞,扛起棕轿轮番上阵围绕各自里社的火垛开始摆棕轿表演。摆棕轿的小伙子激情四溢,焕发蓬勃活力,从燃起的熊熊篝火四角穿行,旋转手中的棕轿,循环“8”字型穿梭跳跃,周而复始……一时间,现场沸腾起来,欢呼声、呐喊声,震耳欲聋!一场酣畅淋漓、尽情挥洒的摆棕轿表演,引发心灵震撼,不失为一场精彩的视觉盛宴。
南门社区老协会会长张志强告诉记者,正月十五闹元宵摆棕轿,是南门传统的元宵风俗,也是最热闹的民间娱乐活动。南门原有七境,分别是:寿光祖社、寿光上社、福兴里社、宜兴里社、永丰里社、寿光义社、龙德里社。除了龙德里社(嘉靖四十年下半年倭寇三次犯境,焚烧南门,龙德里社被毁),现在每年有六社参加摆棕轿活动。正月十五早上,家家户户都在门口堆上柴草,各社的福首(莆田人叫“做头”)也早早地开始做准备:搬棕轿,封红纸绑棕皮及各色彩条,事情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到了中午,每个社都要集中吃棕轿午饭(棕轿豆)。下午1时,各社上百人的棕轿车鼓队及永丰里社妈在沟东庙前集中起马,以寿光龙旗为先,沿着古老的村道至邻村顶冬交界处后返回。一路上,小伙子们抬棕轿跳火堆,道路两旁围满了看热闹的观众。行至南门古街时,队伍在寿光祖社与五帝庙之间来回三次跳火堆,之后队伍在本村各条街巷跳火堆,绕着各社址摆棕轿。下午5时30分,队伍到达了沟东纠察庙,庙里早已煮出热气腾腾的杂粉汤来犒劳摆棕轿的人员。到了晚上6点,庙前燃起象征六社的六堆大火,各社七架棕轿你追我赶绕着各自的火堆起舞,引来无数行人观看,气氛高涨,熊熊燃烧的大火正应了“新年火旺旺”的愿望。晚上7时30分,每年一度的棕轿活动圆满结束,社的福首煮出象征团圆的元宵宴答谢参加活动的人员,亦表示祝福。接下来是新旧福首的交接仪式。旧福首手里捧着香炉提着灯笼,敲锣打鼓地挨家挨户绕境赐福,各户在自家门口摆上供品,点燃香烛并交换香火,交接仪式一直进行到午夜才结束,各社址燃起木炭火堆,各户都把炭火捡回家,以求全家兴旺发达。
摆棕轿,起源于古代中原地区,轿子为木片,轿顶饰棕片,故名“棕轿”。轿杆只有一根,由两个青壮年前后手抬。棕轿舞虽沿袭千年,但棕轿形式、舞步变化不大,以跳棕轿和摆棕轿最为常见。莆田各地几乎都有,但棕轿样式、重量各异,其中,活动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原始风貌保存较完整的,则要数南门摆棕轿。南门社区居民吴俊钦说,南门摆棕轿沿袭千年,始终保持着原始风貌,代代传承,岁岁演绎,人们围在燃烧的篝火前随着摆棕轿的节奏呐喊助兴,表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