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 
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上)
【发布日期:2023-02-03】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时报记者 郑育俊 通讯员 王宇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产业化,盘活农村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使更多农村居民勤劳致富。
    市政协围绕中央农村一号文件要求,持续关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先后组织部分市、县(区)政协委员深入各县(区)调研、召开座谈会剖析原因寻求对策。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乡村振兴发展活力的领头羊,各级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全力培育。”在莆田市政协召开“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题协商会上,副市长吴健明到会与政协委员共商培育龙头企业之策。
    “近年来,我市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市政协副主席杨朝东代表课题调研组作调研情况报告。
    调研组成员、市政协委员林东村、韩仙宝、柯蓓等作了发言,建议“要建立多方联动机制,推进专业园区发展,强化人才引进培养”“要推广生态立体高效养殖模式,积极打造现代渔业种业体系,科学引导发展湾外养殖,推进海洋水产加工产业转型升级?”“要强化财政支持力度,强化金融政策支持,强化产业用地保障”。
    市农业农村局、海洋渔业局、工信局、市场监管局、商务局等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就相关问题进行回应。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不断壮大龙头产业,铸造“产业雁阵”,聚力打造集科研示范、生态养殖、精深加工于一体的多产业融合发展平台,以市场化理念、产业化思维推动重点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农业龙头企业由少变多、由小变大,规模和实力逐年提升,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
    2021年末,全市现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54家,市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固定资产达45.7亿元,营业收入120.5亿元,同比增长2.6%,其中营业收入超亿元的企业30多家。
    全市共培育了8家产业化联合体,由8家龙头企业牵头,与34家农民合作社、16家家庭农场、230户种养大户紧密合作,营业总收入达7.4亿元,辐射带动种植养殖基地约10.78万亩、农户4159户。筹建产业融合示范园,构建以度尾文旦柚、花卉、茶叶为主要特色产业的国家重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建立有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3个、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2个,省级科技小院2个,打造以“壶公山”和“木兰溪”为代表的莆系山水耕读文化品牌“富集地”,共有“三品一标”农产品227个、福建省名牌农产品5个、福建省十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个、通过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3个、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1个;开发了“南日岛”“南北洋”“东西乡”“仙水凤山”等富有莆仙文化特色的子品牌,累计开发新产品38个,合计归集全市特色农产品近1000种。
    通过实施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共打造产业扶贫基地278个,带动贫困户2164户5782人,户年均增收1.06万元,带动贫困村78个,年均增收14.63万元。
    加快推进信息消费平台与农产品生产加工、乡村旅游、乡村文化等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新建或改造15个物联网应用基地,全年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9.43亿元,同比增长21.6%。
    调研组发现,我市龙头企业受诸多因素制约,对推动市域经济增长、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仍不够,产业化程度不高。
    龙头企业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弱。规模偏小,产品销售方式落后,大部分企业销售手段单一、销路受限等。
    龙头企业发展程度较低,经济效益不高。同行业企业,对有限农业资源的竞争加剧了龙头企业间的矛盾,给龙头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公司与农户之间的协作还不密切,增加了成本支出,减少了利润,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缓慢;龙头企业多处于产业链低端,产业链布局不完善,上下游联系不紧密,主体融合、产业融合程度不够。
    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品牌影响力不大。研发投入不够,企业的技术装备创新能力不强,新发展理念和现代管理意识欠缺;品牌管理缺位,缺乏品牌打造的长期规划,产品加工缺少深度,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
    企业发展困难,竞争力较弱。农业企业生产前期投入大、见效周期长、盈利能力低、抗风险能力弱,多数企业融资难;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和农户的关系松散,产销脱节等。
    为稳住农业基本盘,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此,调研组提出四点建议。

  围绕培植产业集群
    打造乡村产业发展的“升级版”

  招大引强发展龙头企业。用足用好现有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优势,深入拓展建设大型农业集团和企业,通过龙头企业融合一二三产发展,促进一产向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重塑结构、再造动能、提升价值、变革产业,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推进农业全面转型升级,持续发挥规模效应,稳住农业规模化优势的基本盘。
    强化农业产业招商。持续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重点招引一批国际国内知名的农业精深加工及冷链物流型企业,紧盯农产品产、加、销链条,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构建龙头企业引领、合作社带动、品牌支撑、基地依托、利益联结的大型特色产业集群。
    拓展生产基地规模。充分发挥本土的资源优势,重点围绕农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结合“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建设等活动,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进一步拓展品质优质、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示范基地规模,支持其做大做强,让农产品生产基地真正发挥“第一车间”作用。支持组建一批大型龙头企业集团,持续扩大生产规模、全面提升自身实力,进一步增强农业龙头企业的辐射力、影响力、带动力。

  围绕拓展产业链条
    构建龙头企业跨界叠加

  健全农业纵向产业链条。研究制定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贯穿农产品从田园到餐桌的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的全部环节,加强龙头企业各个生产环节的合作与衔接,集聚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物流、信息等产业链形态要素,担当农业全产业链的“链主”,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元融合发展,优化要素配置,打通产业上中下游各环节,提升联农带农水平,完善农业产业链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程建设。
    横向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培育农业与文化、科技、生态、旅游、教育、康养等深度融合形成的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重点推进一批农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更多“莆字号”优质农产品品牌。支持龙头企业到现代农业产业园、台湾农民创业园、福建农民创业园、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产业集中区建立基地,创办农产品加工厂,发展冷链物流、电子商务、休闲农业等新业态。
    加大科技研发。支持龙头企业加强研发投入和成果转化,提升技术装备水平,解决关键品种、关键技术、关键设备等问题,促进产业不断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智慧农业、定制农业等“互联网+农业”新业态,释放农业生产、消费价值。
    按照统筹分类、分区定位、错位竞争、差异化发展的原则,建立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积极探索设立农产品加工创业中心,按照工业园区的建设模式强化龙头企业建设,建设标准厂房,使集中区成为中小高新企业和成长型企业的创业孵化基地。

  围绕优化发展环境
    增强龙头产业链辐射带动力

  推进农业产业链标准化。围绕优势产区和重点产业,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业科技园区,推行标准化生产;培育区域性农产品品牌,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以品牌带动产业,以产业推动龙头企业发展;做大联农带农紧密的区域性龙头企业,打造富有莆仙特色“品质、品相、品牌、品位”的龙头企业,不断提升莆田骨干龙头企业的实力和知名度。
    推进农业产业链绿色化。构建农业生态循环产业链条,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促进种养循环、产加一体、粮饲兼顾、农牧结合、草畜配套,实现农副产品和农业废弃物在产业链条间循环有效利用。推动农业生态价值转化,依托乡村独特生态资源,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瞄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强农业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加快发展农业碳汇产业,拓展农业全产业链绿色增值空间。
    创新融资模式。发挥财政资金“酵母”作用,加强与银行、农村信用社、投资担保公司等合作,开展融资增信、风险补偿等工作,对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提供低利率小额专项贷款、免抵押担保等,引导和撬动金融资本扶持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发展。引导龙头企业注重加强以财务为核心的企业内部管理,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构建基于农业全产业链的良好金融生态和信用体系。

  围绕利益共享机制
    激发龙头产业链发展活力

  构建支撑保障体系。围绕农业全产业链上中下游环节,结对科研院所,在生物育种、耕地质量、智慧农业、农业机械设备、农业绿色投入、动植物防疫检疫、农业防灾减灾等关键领域,加快研发关键核心技术与产品,把“核心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牵头创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立联合开发、优势互补、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把产学研合作完整地渗透到生产经营全链条,促进技术创新和推广转化。
    探索创新龙头企业联农带农模式。发挥龙头企业在农业全产业链中的引领带动作用,支持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形成多主体参与、多要素聚集、多业态发展、多模式推进的融合格局。依托龙头主导产业链条,组建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通过签订“多级订单”、农户要素入股和双向入股等方式密切合作,通过就业带动、订单农业、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让农户充分享受产业链延伸、多业态融合带来的好处,实现多环节获利增收。扶持一批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实现抱团发展,激发农业创新发展活力。
    建设乡村振兴综合服务平台。提升农业农村的大数据信息化管理水平,建设涵盖土地流转、农机农资共享、电子商务、乡村文旅、放心食品供应、农村商学院、科技特派员、生猪产业监管等服务内容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对实现乡村管理一条龙、实现精准农业生产、建立农产品全产业链安全追溯体系、防御自然灾害、防控动植物疫病、实现农产品产销信息对接、提高品牌知名度等方面将发挥独特作用,全面提升了农业产业发展的精准服务能力。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