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祖厚
近日在网络上看到一张古旧的福建地图,彼时莆田和仙游行政区划合为“兴化府”。查阅到华亭当时叫做“花亭”;北高叫“北桥头”;今涵江区的“梧塘(俗称北梧塘)”和新度镇的“梧塘(俗称南梧塘)”地图上都作“梧桐”;今仙游的赖店作“来店”,大济作“大圳”。最让人称奇的是此地图中埭头的石城作“象城”,与莆田南北洋平原和沿海方言白话中该地名的读音相同。
石城地处埭头半岛的东端,到处是火山岩石头,石城山在明代建筑有抗倭防御用的石头城寨,城墙现在已不可见(猜想可能是清政府为防止民间抗清活动在截界时拆毁的),现在当地还遗留着寨里、寨外、寨山边等地名。石城朋友告诉我,寨里与寨外分界处还残留一段城垣,寨山边还留有一个城门。一直感到纳闷,“石城”在莆田南洋平原和沿海白话里为什么读似qiao2 lia2,似“象(或尺、草席的席)城”的连读音。
近年在学习古汉语音韵学,学着探索莆仙白读音与古汉语的渊源关系。古汉语的声母分为清声母和浊声母,清声母又分为全清音和次清音(次清音都是送气音),浊声母又分为全浊音和半浊音。简略地说,莆仙文读里读阳平(第2声)、阳上(第5声,如厚、户、道,普通话归入去声)、阳去(第5声,如树、柱、治、望,普通话归入去声)、阳入(第7声,如集、极、习、狄、杰,普通话往往归入阳平)的字,其声母是浊声母。浊声母在北方方言和普通话里如果碰到韵母是阳平的,该浊音声母必须读送气音,如“权”,巨员切,音拳。莆仙文读音似guon2,但是普通话音quán。汉语拼音里,声母c、ch、q、k、p、t是送气音,发送气音时,有明显的气流从口腔内冲出来。
于是,发现了一个莆仙白读的重要规律:浊声母不单单与阳平声调的韵母相拼时可能读送气音,与阳上、阳去、阳入相拼时也常常读送气音。象,徐两切,详上声(阳上声调)。中古音邪母、养韵;上古音邪母、阳部。文读音似süong5,与“上(禅母、阳部)”字文读完全同音。邪母和禅母都是全浊音,所以“象”字莆田平原和沿海白读音似qiao5,山区和仙游白读音似qiu5(带鼻音)。“上”字白读音常常似siao5,似“绍”,如“上墓”“上香”。但是,“上”字亦有白读音似“象”,如旧时男女成年仪式的“上头”,白话连读音似qiao5 lao2、qiu5 ao2(或lao2)。上肥、上粗水、上螺丝、上发条,“上”字都白读似“象”。旧时制作鞋子有“上鞋”的工序,就是把鞋帮和鞋底缝起来。清代新造出“绱”字,“上鞋”就变成了“绱鞋”。上与尚、绱同音,此“上、绱”白读音似qiao5(也有人读似jiao5)。
现在来看“席(草席)”字。在战国文字里,“席”与“石”二字很相似,上面都似“厂”。“石”字“厂”的下方似一个“口”,但是“席”字“厂”的下方是一个长方形,是席子的外形,长方形内有个“仌”,象征编织的纹理。《说文解字》:“古文席从石省。”这是说字形。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云:“席从石得声,声韵均合。”石,上古音禅母、铎部;席,上古音邪母、铎部。二字都是阳入声调,读第7声。“石”与“席”二字莆仙文读同音,似si7。因为禅母和邪母都是全浊音,所以都可以读送气音似q。又因为二字现代韵母都是i,韵母i在白读里能够变音似iao,如“一”字能够读似yao1,似“腰、幺”音,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音规律,所以“石、席”二字都可以白读似qiao7。于是“石城”在白读里就变音似qiao7 sia2,似“席城”的白读音,连读起来似qiao7 lia2或qiao5 lia2,听起来就似“象城”的连读音了。这幅福建古旧地图上的“石城”作“象城”当是记音地名了。
搞清楚“石城”和“象城”,有兴趣就继续拓展下去。徐,似鱼切,音似“序”的阳平。上古音邪母(全浊音)、鱼部。作地名在莆仙白话里音似qü2,笏石的西徐村,白话音似“qü2落(落是村落)”。斜,亦邪母字,莆仙白读音似qüo2或qüo7。如:歪歪斜斜。树,常句切,殊去声。上古音禅母、侯部。文读音似“序、叙”音。莆仙白读音似qiu4,似“秋”的第4声。“树”字怎么可能会读似qiu4?近代说闽语的人们百思不得其解,他们以为读qiu4的是另外一个字,于是就造出一个“木臭”字。可惜没有人愿意使用这个字,人们听到qiu4音,记录下来的是“树”字。禅母是全浊音,莆仙白读为送气音似q。因为“树”是中古三等字,有一个介音似i(或ü),又因为有些浊声母字声母读送气音会变得类似次清音声母,所以声调会由原来的阳去变成阴去,读第4声了,似qiu4音。“树”字作动词,作“种植”,白读似diu5,如菜农“树葱、树蒜、树芥兰菜籽”。宋·吴潜诗句:“树蔬人要畦畦润,种麦农便陇陇干。”作“树立(竖立)”,则白读似küo4。宋·刘克庄诗句:“友生垫巾慕,才子树旗降。”同样的道理,定母、侯部的“柱”字,莆仙白读音似tiu5,声母变为送气的t。如唐·刘禹锡诗句:“名姓也曾镌石柱,诗篇未得上屏风。”
及,其立切,音笈。上古音群母、缉部。群母是全浊音,可以读送气音似k,莆仙有一白读音似ka7,与同在缉部的“合”字韵母同音。《国语·晋语四》:“男女相及,以生民也。”三国吴·韦昭注:“相及,嫁娶也。”男女相ka7,说得不那么文雅一点,即睡在一起。用白读音来读古文,常常是音到义明。韦昭解释得过于高大上了。《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许慎的老师贾逵曰:“牝牡相诱谓之风。”风马牛,即“疯马牛”,即发情的马和牛。马和牛即使发情,也不会“相及(白读音似ka7)”,句意不言自明。所以当时莆田一中语文老师林杞告诫学生不要使用“风马牛不相及”这个成语,不是没有原因。
拾,是执切,音十。上古音禅母、缉部。上古音禅母、缉部。又《集韵》极叶切,音笈。“极”为群母字。这提示我们,禅母和群母同为全浊音,发音方法相同,往往能够相通互转。群母在白读里可以变读为送气音。拾,有一义“捡拾”,莆仙白读音似ka6。《荀子·正论篇》:“风俗之美,男女自不取於涂(途),而百姓羞拾遗。”拾遗,莆仙白话音似ka6 sao5。
调,徒聊切,音迢。上古音定母、幽部。文读音似diao2。普通话读为tiáo,声母变为送气音了。莆仙白读音往往读似qiao2,声母亦送气。如:把位置(或高度、松紧度等)调好。又,《国语辞典》:“调,嘲笑、戏弄、挑逗。”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康僧渊目深而鼻高,王丞相每调之。”调、嘲音近义同,可是此二字的文读音都没有用在白话里,人们白读此“调、嘲”音似qiao4,似“笑”的白读音(笑字文读似siao4,白读音似qiao4)。
莆仙白话里有一个读音似qüo4者,闽语可能是近代有人造了个字:毛下四点,即“■”。此字有两个主要义项(还有别的意思):1、引导或带领。2、延续。古汉语里有三四十个常用字能够白读似qüo4。鲁迅诗句:“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挈qiè,提携,白读gua5、qüo4。“将”字亦可白读似qüo4。又如:东汉·荀悦《前汉纪》:“彭越将三万人归汉,汉拜为相国。”将jiàng,上古音精母、阳部,莆仙文读音似jüong4。去掉鼻音韵尾ng(古汉语音韵学称之为阴阳对转,意义不变),j和q都是齿头音,相通互转,所以“将”字可以白读似qüo4。很多浊声母也可以读送气音,似q。导,文读音似do5,上古音定母、幽部。作“引导、带领”义,白读亦可似qüo4。《孟子·离娄下》:“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作推拿手法的“导”则白读似qüo2。推拿导引,莆仙白话读似cui1 na5 qüo2 kiu3。
续,松玉切,音俗。上古音邪母、屋部。邪母与清母同为齿头音,相通互转。邪母是全浊音,可以读送气音,声母读成q更是自然。所以“续”字也可以白读似qüò。续魄,即招魂。古人有为死者招魂之俗。《诗经·郑风·溱洧》篇中,记载了春秋时郑国每逢阳春三月秉执兰草,招魂续魄,祓除不祥之事。王羲之《兰亭序》里的“流觞曲水”亦是此俗。南朝梁·宗懍《荆楚岁时记》引《韩诗》注曰:“今三月桃花水下,以招魂续魄,祓除岁秽。”宋·林亦之诗句:“明朝况是初三日(三月初三),好把流杯为续魂。”
寻,徐林切,音浔。上古音邪母、侵部。邪母是全浊音,常常读送气音,所以“寻”字有一白读音似qin2。向左右平着伸直两臂,两中指尖之间的长度为“一寻(莆音qin2)”。梁·简文帝萧纲《秀林山铭》:“长林万顷,伟木千寻。”又,寻这条河边走。此“寻(莆音qin2)”是“沿、沿着”之义。又,寻xún,邪母可以读送气音似c;韵尾鼻音为前鼻音n(上古是m),可以音转为前元音i,这也是阴阳对转的一种类型。这样,寻xún就音转似cui4、cuei4,正是莆仙白话里表示“寻找”义的那个词的读音。南北朝·庾信诗句:“雪平寻兔迹,林丛听雉声。”能够白读似cui4、cuei4而有“寻觅”义的还有“索”字,没有必要借用“扌罪”这个罕用字。“扌罪”chuái,仕怀切,损也;又,“扌罪”zhuài,仕坏切,拉也。无论音或义,“扌罪”与“寻找”都不搭界。燖,文读音寻。祭祀用肉是把肉放到开水中煮到半熟即出,称为“燖”,白读音似so2。又,杀鸡时把鸡放在开水中烫一下,再脱毛,称为“燖毛”,“燖”字白读音似qüo2。这也是全浊声母读送气音之例。
从“石城”这个地名在莆仙白话里读似“象城”,懂得一个方言变音的重要规律,以此来破解很多的莆仙白读音,趣味何其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