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水
2021年4月13日《福建日报》刊登《南宋状元萧国梁的诗意宦海》一文写道:永泰原名永福,于唐永泰二年(766)建县。这个小县城在南宋朝乾道年间着实在全国火了一把。宋乾道二年至八年(1166-1172),永泰5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短短7年里连中三状元(萧国梁、郑侨、黄定),成就了“七年三状元”奇观,成为“全国学霸之县”,萧国梁正是“三状元”中最先蟾宫折桂之人。
当然,这个结论是有其一定的史料依据,如喻政《万历福州府志》卷四十五选举志记载:“郑侨字惠叔,第一人,观文殿学士。”徐景熹《乾隆福州府志》卷三十六选举志也有相同的记载。谢肇淛《万历永福县志》卷三和陈炎《乾隆永福县志》卷七选举志亦是这样记载的,并且还有人物传。
但是问题来了,在周瑛《弘治兴化府志》卷十六科目中却有不同的籍贯记载:“郑侨,第一人,有传。”康大和《万历兴化府志》卷六选举志、金皋谢《康熙莆田县志》卷十二选举志和廖必琦《乾隆莆田县志》卷十二选举志以及叶和侃《乾隆仙游县志》卷二十九选举志均有相似的记载,皆云郑侨是莆田人。
这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清官难断家务事。还好有第三者可以作证,如明代黄仲昭的《八闽通志》卷五十三兴化府科第中记载郑侨为莆田人;在卷七十一兴化府人物中也记载:“郑侨字惠叔,郑樵从子(侄儿)。乾道五年(1169)进士第一。”
《八闽通志》是现存的第一部福建全省的地方志,《四库全书总目》评价说:“福建自宋梁克家《三山志》以后,记舆地者不下数十家,唯明黄仲昭《八闽通志》颇称善本。”该《志》“不仿效其他省志通例在通志之上冠以正式省名的做法,在地方志中别具一格,后来王应山纂《闽大记》《闽都记》,何乔远纂《闽书》,也都袭用此法……保存了大量的珍贵史料,有的且是未见于其他志乘的,体例也比较齐整,为我省编纂各级地方志之所本。”同样,在王应山《闽大记》卷六选举志和何乔远《闽书》卷一百十四兴化故县宋科第中均记载郑侨是莆田人。
其实,郑侨是兴化军兴化县浔阳(今属莆田市仙游县)人,这段历史说来话长。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割据漳州、泉州(含莆田、仙游)地区近20年的仙游人陈洪进,因“纳土归宋”有功而官至武宁军节度使、同平章事。但在他统治期间,民不聊生,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终于爆发仙游县游洋人林居裔领导的农民起义。
农民领袖林居裔“聚众数万人(号称十万)抗宋,自称西平王”。起义军声势浩大,占领了游洋、广业大部分山区,并在何岭关、古寨岭、河浪岭、莒溪岭、石壁岭、百丈岭等险要地段设关隘布防,以御宋军。起义军利用地形优势,在游洋诱歼官兵,又经何岭关,突袭仙游县城。不久,经南安、洪赖,越过晋江西门朋山岭,奔袭围攻泉州府城,消息传到了东京,宋太宗大为震惊,坐立不安。急忙调集两浙、福建兵力驰援,又增派王继升率兵前往游洋,在官兵强大的军事优势兵力围剿下,起义军终被镇压。
次年,宋太宗翻阅《泉福图志》,“念游洋洞地险,思欲以德化之。”下诏割泉州莆田县紫仁、广业二里,仙游县来苏里;福州永福县(今永泰)永泰东、西二里,与福唐县(今福清)清源东、中、西三里;合游洋(兴泰、福兴、浔阳、兴建四里)、百丈(崇仁、安仁二里)2镇计14个里设兴化县,后置太平军,军治、县治均在游洋镇。
太平兴国五年(980),从泉州析出莆田、仙游两县入太平军,改名兴化军,管辖兴化、莆田、仙游3个县。与泉州分置,始正体统,齐于列郡,为八闽之一。后因游洋镇地势险要,交通不便,因福建转运使杨克让之奏,朝廷才于太平兴国八年(983),把军治从游洋迁至莆田县城。
到了元皇庆二年(1313),朝廷以“旧治地窄人稀”为由,把兴化县治由游洋迁到“人烟辐集”的莆田广业里湘溪(今涵江区新县镇)。后来人称游洋镇为“旧县”,改称湘溪为“新县”,而“新县”之名沿用至今。
至明正统十三年(1448),贡士萧敏上本朝廷,请求裁撤兴化县。理由是“总总黎庶,非罹虎狼之苦,则厄瘴厉之灾;非受饥寒之中,则遭盗贼之害;非速死亡之祸,则忧疾病之侵。若夫附邑,赤子遘凶尤甚,行者委尸于道路,居者聚骸于室内;富者棺柩暴露于风霜,贫者骨肉沉浮于川水;入其境则哀哭之声村村而在,登其堂则嗟吟之状人人皆然。于是豪大之族徙家而去千里之外,而所遗一二乡民,救死犹恐不赡,安能当公门之赋役而与国家同休戚哉?”野兽噬人,瘟疫虐人,连豪门大族都难以维持,何况穷人乎!国赋无法完缴,县治自然难以维持,朝廷因此下诏准撤。兴化县完成了历史征程,原来由福、莆、仙、永划出的部分疆土,从此各归本治了。
兴化县裁撤以后,明代庄边赤石村(今属涵江区庄边镇)的周华,不辞辛劳,搜集材料,终于撰写出《游洋志》(八卷),为四县历史留一份难得的宝贵资料。可惜,传世的只有手写本。到了民国年间,游洋人张国枢怕此志失传,便四处搜罗残缺的手抄本,整理出《兴化县志》,并请时任省教育厅厅长郑贞文及乡贤张琴分别作序,付梓刊印。为与江苏省的兴化县加以区别,就在《兴化县志》之前加上“福建”两字。1997年秋,蔡金耀以《福建兴化县志》校勘明代周瑛编的《兴化府志》,并于2007年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后来,蔡先生又以该志反校《福建兴化县志》,发现张国枢的重刊本竟然出错400多处。1999年,为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蔡金耀就点校、集资重印了《游洋志》。
在重刊《福建兴化县志》序中,莆田末科进士张琴写道:“县虽僻处万山之中,而泉石奇秀,如鲤湖、夹漈,皆以风景名天下。有瑞云峰,盘踞永泰、莆田、福清三邑间,古谶有‘瑞云山下出三元’之语。乾道丙戌科(二年)萧国梁发大魁,己丑科(五年)郑侨、壬辰科(八年)黄定继之,郑侨更以相业显。时人有云‘相去之间不百里,七年三度状元来’。洵佳话也。”
在该志卷一村志载:“浔阳,在福兴里。先儒郑庄自莆(田)南湖徙居其地……裔孙(郑)侨,南宋状元及第。” 卷二墓志载:“宋状元枢相郑侨墓,在永泰县教忠寺后,有碑。” 卷二宋进士志又载:“乾道五年己丑科郑侨榜:郑侨,有传。”尤其是在卷五人物中用了相当的篇幅介绍郑侨的生平事迹(人物传)。也许因为郑侨墓在永泰的原因,人们一般认为郑侨就是永泰人,其实不然。殊不知历史上泉州人欧阳詹,死后却葬在莆田,你能说欧阳詹是莆田人吗?
然而,最早记载郑侨是莆田人的史料,出自宋邑人李俊甫的《莆阳比事》。在卷一“名亚虎榜,魁占龙头”一节中云:“皇朝以进士魁天下者:熙宁九年(1076)徐铎,绍兴八年(1138)黄公度,乾道五年(1169)郑侨。”
作为印证的史料,可参见宋代梁克家的《三山志》卷二十九人物科名中所载:“(乾道)五年己丑郑侨榜,注:底本、库本于郑侨榜下,皆无郑侨条。(郑)侨为郑樵从子,兴化军籍,不在本志范围。崇抄(明万历刊本)却有‘郑侨字惠叔永福人观文殿学士’,疑是明人添加。”也就是说,该志宋版没有记载郑侨科第名录,到明万历年间就有了。
这一点从叶溥《正德福州府志》卷二十一选举志中“(乾道)五年己丑郑侨榜,无郑侨条”就能得到佐证,从而说明《正德福州府志》一书中没有记载郑侨的任何讯息。可是到了明万历年间编纂的《万历福州府志》卷四十五选举志中就出现“郑侨,字惠叔,永福人,观文殿学士”的记载,该志也就成为始作俑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