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南夫子”林光朝生平考略
【发布日期:2022-09-21】 【来源:本站】 【阅读:次】

□俞宗建

 

 

▲ 著名理学家“南夫子”林光朝像

 

 

 

莆田黄石红泉书院   俞宗建/

 

林光朝(11141178),字谦之,自号艾轩、亦号蒲弄翁,世称“南夫子”,谥“文节”。福建兴化军莆田人。官工部侍郎。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政治家。林光朝与蔡襄、陈俊卿、龚茂良并称“莆田四贤”。

 

一、“南夫子”林光朝家世

 

据南宋名相周必大于庆元三年(1197)撰并书《朝散郎充集英殿修撰林公(光朝)神道碑》载:

“公讳光朝,字谦之,世为兴化军莆田人。曾祖南一、祖繁、父勉,累赠奉议郎,母恭人曾氏。享年六十有五,是岁十月二十日,葬本县麦堆原之北。娶徐氏,封恭人。六子,今存者宜季、能季。宜季,迪功郎,福州府福清县主簿。一女,适太学内舍生南若砺。犹子成季,力学而贤,为公作家传。正献公又作祠堂记,凡公行谊阀阅已详。而其子复以先志来求铭隧道之碑。”

故,名相周必大据林光朝之子提供林氏先志,所撰林光朝《神道碑》家世准确可信。

 

二、“南夫子”林光朝祖籍地

 

清康熙版《兴化府莆田县志》卷二“舆地志”之“古迹”条目载:“林光朝故宅,在五侯山下。长城故基,俱已无存。”故,林光朝祖籍地:莆田五侯山东麓长城(今荔城区北高镇吴城)村。

 

三、“南夫子”林光朝出生地

 

1.200610月《晋安林莆田长城金紫族谱》“(五)唐、宋·长城金紫林支系世系图世系录”载:“(禄公)25世:南一公,显公长子。衍珠江,为三珠(今秀屿区东峤镇珠江、珠川、先峰三个行政村)始祖。生一子繁。26世:繁公,南一公之子。生一子勉。27世:(可)勉,繁公之子,以子光朝贵赠奉议郎。生三子,季子光朝。28世:光朝公,(可)勉公三子,字谦之,号艾轩、亦号蒲弄翁。”

北宋时,林光朝曾祖父林南一,自长城迁居五侯山南麓珠墩(今秀屿区东峤镇珠江、珠川、先峰三个行政村)。珠墩与长城,相隔仅数里。

2.绍兴二十年(1150),林光朝父母双故。此据林光朝为其母撰《祭曾夫人文》载:“岁在庚午(1150),祸延先君(已故父母)。惟我诸孤,逢此闵凶。……”(《艾轩先生文集》补遗·佚文《祭曾夫人文》)

“绍兴二十有九年十一月既望,越三日丁酉,某诸孤敢以鱼菽之奠,昭告于考君承事、妣太孺人墓下。呜呼!十年无害,视此灵丘(祖墓)。瞻望父母,曷其有极!尚享。”

笔者据林光朝11591119日撰《祭墓文》,获悉其双亲已故十年,葬在祖墓地。

乾道九年(1173),林光朝被委派往广西任职,途经家乡莆田时又撰《赴广西宪告墓文》:

“年 月 日。男具位某。昭告于考来寄府君、妣太孺人墓下”。

综上,获悉林光朝父母皆葬于来寄山。另据林光朝高足林亦之撰《陈氏母林氏埋铭》载“艾轩母葬来寄山”亦可佐证。

3.宋隆兴元年(1163),林光朝撰《与林之美》载:

“金山草堂,一件悬心,廿年(按:11431163年)无力及此,不谓晚岁见此称心事。然此意自某发之,摩挲好石,自不当后,从今到白头,稍稍能拄杖,即年岁常辍数月,相伴在金山,以来寄为终焉之想,以金山为汗漫之逰。他日儿童问我者,所谓蒲弄林六翁即我。

蒲弄之役,千端万的,而丘嫂者指此为东萧扶犁之处,不知公去,乃不知吾人欲为扶犁儿,何可得也。……相聚才三十左右,今五十(1163)矣……”

自林光朝与林回年长子林充(字之美,亦称子美)书,林光朝言自己是蒲弄林六翁,夙愿临终于自己的故乡来寄山。

4.再考林光朝《金山草堂述事》择录:

“四兄作屋数椽于金山之下,前有一水,谓之金溪,引水循除作方池。此山发于仙人台,其最上层常有云气茫蒙然。……吾将老于蒲弄山,视金山为邻舍翁也。”(按:此“金山”为五侯山支脉,非黄石景德里“金山”)

林光朝该文中自称:“四兄作屋数椽于金山”“吾将老于蒲弄山,视金山为邻舍翁也。”可知林光朝四兄居五侯山南麓金山。林光朝夙愿自己将来老于蒲弄山自己的故乡。

 

 

 

▲ 莆田市秀屿区东峤镇珠墩东萧“蒲弄草堂”  陈文宁/摄

 

5.据莆田市秀屿区东峤镇《蒲弄宫重建碑记》载:“蒲弄宫,早名蒲弄祖社,宋代始称蒲弄草堂。其位于五侯山南麓,平海湾北部。蒲弄宫地址在东萧村与五虎村交会处金山(今名龟头山)西部,坐东南,向西北。门前金溪长年流淌着五侯山及仙人台山水。北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林光朝出生于五侯山南麓珠墩东萧村。”

综上,林光朝是今秀屿区东峤镇珠墩东萧人,史料有据,史实可信。 

  

四、林光朝移居莆田城关居住地,及其从学名士

 

林光朝移居莆田城关义井街柴行巷时,师从有“林氏四忠”之一的族叔林霆、“富文方氏”藏书家方渐先生多年,收获颇丰,影响极大。

林霆(字时隐),宋兴化军莆田城关方巷(旧名刺桐巷)人。北宋政和五年(1115)进士,聚书数千卷,博学深象数。不仅知识渊博,且有强烈的爱国思想,与郑樵(字渔仲)为金石交。林霆引荐林光朝与史学家郑樵相识,两人交往甚密,探讨学问。林光朝曾撰《与郑编修渔仲》。郑樵尝至林光朝讲学地黄石红泉书院及城山松隐岩精舍,遂有其《松隐岩精舍》诗作,留下“夹漈红泉”佳话。

 

 

 

 明代朱继祚书古红泉  陈文宁/

 

方渐(号富文),宋兴化军莆田城关轮井(今莆田市荔城区镇海街道梅峰社区后塘巷)人。宋重和元年(1118)进士,因增四壁为阁以藏其书,榜曰:“富文”,故以为号,子孙相传,人称“富文方氏”。郑樵曾到其藏书阁读书。郑樵《通志校略》记其“所至以书自随,积至数千卷,皆手自纂定,就寝多不解衣裳。”林光朝质之,答曰:“解衣拥衾,会有所检讨,则怀安就寝矣。”

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百十一《题跋》载:“(林光朝)状富文翁,累千二百六十言,桐乡铭亦九百言。光朝受业于富文翁。(林光朝)状公行,时方三十馀,犹未脱白,自称门人,敬之如此。”林光朝其“时方三十余”,为富文翁撰《行状》,以此推算,可知方渐约卒于绍兴乙丑(1145)。

林光朝为长兄光颜撰《鹊山碑阴》云:“富文(方渐)先生,曾赠我一卷书”“此训佥语也”。

《鹊山碑阴》另载:“龚侯(龚茂良,以首参行相事)为同井,每见吾兄必起敬,又以其不苟作也。吾且书其一二事,以时之碑阴。”龚茂良居在莆田城关义井街和美巷,“侍郎光朝之族居在柴行巷”(见宋李俊甫《莆阳比事》),与和美巷相隔数百米,同饮一口井。故,林光朝言吾兄与“龚侯为同井”。

宋绍兴三年(1133),林光朝二十岁时与方次云结识交游。林光朝为方翥撰《正字子方子窆铭》载“子方子(方翥)长于我,先我而闻道,吾事之犹吾兄。我于弱年(1133年,林光朝20岁),邂逅得子……子谓我:‘翥今也不然。一等人物,可以同出于舞雩之下,则翥也唯恐后。翥今也不然。’我听此语如宿酲,欲去是非之心,盖自此分矣。……”

方翥(11111175),字次云,南宋理学家,福建莆田荔城区西天尾镇溪白杜塘人。宋绍兴八年(1138)举进士。后官至秘书省正字,有“方正字”之别称。方翥祖父方元宷,少与伊川(程颐)同游,伊川贻书元寀曰:“圣人之道,坦如大道路,学者病不得其门耳……”

 

 

 

▲ 朱熹与林光朝理学渊源关系表  俞宗建/制表   ▲朱熹像   俞宗建/

  

朱熹至莆田访师求学时,尝见伊川贻元寀帖,书云:“伊川先生德盛言重,不轻与人接,今观其眷眷如此,则方公之贤可知也”。朱熹晚年曾与门人沈僩云:“这道理易晦难懂,某(朱熹)少年(年少)过莆田,见林谦之、方次云说一种道理,说得精神,极好听,为之踊跃鼓动……”

林光朝学问气节犹如族叔林霆耿介不阿;屋有诗书,手不释卷,因袭“富文”之风。林光朝为人为学为官之道,深受方翥、林霆、方渐熏陶,气节耿介,影响一生。

 

五、林光朝青年时,远游浙江钱塘、湖州,师从陆子正、施廷先

 

据林光朝为方翥撰《正字子方子窆铭》载:

“弱年,邂逅得子,饮酒可数斗。后五年(1138)客钱塘(杭州)……子东还(莆田),我留苕霅(浙江湖州)。”追随理学大家尹焞(和靖)的高徒陆景端(字子正)、王蘋(字信伯)的高徒施廷先等名师问道求学,专心圣贤践履之学。

 

六、林光朝在世时号称“南夫子

 

林光朝年轻时,曾寄居黄石国清山下国清塘旁、其族叔著名慈善家林回年宅。国清林氏始祖、唐官通判林昌,自莆田五侯山东麓长城徙居黄石谷城山下、国清塘上。林回年系林昌九世裔孙,黄石国清(亦名姑青,今属黄石七境下庄)人。

林光朝读书求学,经济得到族叔林回年的鼎力支持和热忱资助,专心求学,受益多师,学通《六经》,旁贯百氏。林光朝学成归来,欣然接受族叔林回年延请,在黄石红泉义斋(红泉书院)传道授徒。

1、据《艾轩先生文集卷之十》《谥议》载:四方之士,抠衣从学者,岁不下数百人,时论翕然有“南夫子”之号,而吾党之士识与不识,皆以艾轩尊之。

2、据南宋理学家林希逸在《鄱阳刊艾轩(林光朝)集序》曰:艾轩先生道最高,名最盛,而后最微。……先生在时,世号“南夫子”,于经于道,超悟独得。若此,与孔、颜旦慕之避。

在昔隆、乾间,士之师道立,浙东莱吕氏(吕祖谦)、建晦庵朱氏(朱熹)、湘南轩(张栻)、江(西)象山陆氏(陆九渊)、莆田艾轩林氏(林光朝),皆以道师授并世而立名者也。艾轩(林光朝)于时犹为先辈,号“南夫子”。

3、据明代莆人探花林文《红泉讲道序》:南渡后,周、程中辍,朱(熹)、张(栻)未起,学者贸贸焉,伥伥焉,无所取正,或沦于异端之归。吾族祖回年公深为之,惟以族子艾轩(林光朝),励志圣贤之学,足为学者宗。乃建义塾于水南之红泉,延艾轩为师,岁捐谷千余石,以赡学者。时四方从游者,以数百计,卓然有“南夫子”之称。其学笃意践履之实,不专于训诂之攻究,极性之微,不专于科举之文,故及门人出而仕者,皆能建勋立业,为朝之名臣。退而处者,皆知迪德蹈义,为乡之善士。东南者,翕然化之,此所以为艾轩之教也。

 

七、林光朝一生授徒三十年(含其仕行道十五载)

 

据林光朝著《艾轩先生文集》(明正德刻版)卷之六“书简”“与杨次山龟山之孙”摘录:“某(林光朝)授徒三十年”。

林光朝主要讲学时间地点例举如下:

绍兴十年(1140),林光朝学成归返莆田,受其族叔林回年延请,在黄石“红泉书院”等地聚徒讲学。

绍兴十三年(1143),林光朝曾回到其出生地东峤珠墩东萧“蒲弄草堂”讲学。

绍兴十八年(1148),林光朝已经在莆田南山广化寺“湖山书堂”讲道授徒,福清“网山(林亦之)及来城南,初宿斋房,……吾得师(林光朝)矣,自此事先生余三十年。”(林希逸《鄱阳刊艾轩集》)

绍兴三十年(116011月下旬,朱熹慕名来莆追随著名理学家“南夫子”林光朝求学,曾参观“群仙书社”有感而作四十行长诗《群仙书社记》。

绍兴三十一年(1161)春,朱熹在莆田南山广化寺“湖山书堂”聆听林光朝讲《曾点言志》《作文解经》(见《朱子语类》八册132卷,3177页)等,有感而作七绝诗《曾点》《倡学祠堂题壁》(见清·翰林院编修张琴编撰《莆田南山广化寺志》)。

 

八、朱文公(朱熹)谓公(林光朝)为后学之所观仰

 

莆田名相陈俊卿与林光朝交游四十载,称四纪故人,其为林光朝撰《祭文》赞其“学如仲舒,文如贾谊”。南宋著名文学家刘克庄的祖父刘宾之、叔祖父刘复之、父亲刘弥正皆是林光朝高弟。

据刘克庄《艾轩集》旧序中评云:

“以言语文字行世,非先生意也。先生(林光朝)乾、淳中大儒,国人师之。朱文公(朱熹)于当世之学间有异同,惟于先生(林光朝)加敬。于时朝野语先生不以姓氏,皆曰艾轩。” 

据宋代诗人余谦一《城山三先生祠堂告艾轩(林光朝)文》载:

“我有师儒,号‘南夫子’,非国非乡,实天下士。道在太虚,书留天地。考亭(朱熹)东莱(吕祖谦),之所严事(‘严事’即‘师事’:拜某人为师或以师礼相待)。”

朱熹年轻时,曾师事著名理学家“南夫子”林光朝。

林光朝曾给朱熹传道授业解惑,并对朱熹经学思想影响巨大,令其念念不忘。

笔者在《朱熹半亩方塘考》中考证:朱熹一生过莆十多次。

据《朱熹集》《朱子语类》和朱熹《群仙书社记》等获悉:

绍兴三十年(1160)十一月下旬至辛巳(1161)暮春三月,朱熹追随著名理学家“南夫子”林光朝至黄石红泉书院、黄石群仙书社、莆田南山广化寺“湖山书堂”、黄石城山“松隐岩精舍”和城山国清塘上观书亭(濯缨亭)等地,聆听林光朝讲道期间,有感而作《群仙书社记》《归乐堂记》《曾点》《倡学祠堂题壁》《伐木》《春日》《春日偶作》《观书有感二首》九首诗文。其中《春日》诗句“万紫千红总是春”和《观书有感二首》诗句“为有源头活水来”家喻户晓,广为流传,影响极大。

 

九、林光朝因仕行道十五载,为官清正,气节名世

 

隆兴元年(1163),林光朝年五十,始以进士及第,授左迪功郎,调袁州(宜春)司户参军,未赴任。乾道三年(1167),龙大渊、曾觌以潜邸恩幸进。先生与刘朔,以名儒荐对,颇及二人罪,由是改知永福县。而大臣论荐不已。乾道五年(1169)七月,召试馆职,为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翌年修成《四朝会要》一书。乾道六年(1170),迁著作佐郎。七年(1171),迁著作郎,兼礼部郎中。八年(1172),进国子司业兼太子侍读。九年(1173),张说再除签书枢密院,先生不往贺,遂以直显谟阁出为广西提点刑狱。淳熙元年(1174),移广东提点刑狱。淳熙三年(1176),以击杀茶寇功,召拜国子监祭酒兼太子左谕德。

淳熙四年(1177)五月二十五日,吏部郎谢廓然以曾觌荐,赐同进士出身,任殿中侍御史。任命由中办经办,光朝愕然曰:“是轻台谏,羞科目也。”立封还词头。孝宗度先生必不奉诏,五月二十七日,改权工部侍郎。请外,六月三日遂以朝散郎充集英殿修撰出知婺州。引疾,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林光朝旋即丛祠,归休梓里,燕居城南,授徒传道。(见《宋史·林光朝传》,陈俊卿为林光朝撰《祭文》) 

 

十、林光朝为宋孝宗讲《中庸》,“玉旨嘉叹,擢置近侍”

 

淳熙四年(1177)二月乙亥,公(林光朝)为祭酒,(宋孝宗)车驾幸学,命讲《中庸》,公谓:“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一乃中庸。”宋孝宗嘉叹,“(林光朝)此说深得圣人之旨,盖先儒所未及。”帝大称善,面赐金紫(赐光朝三品服)。不数日,擢除中书舍人兼侍讲。

 

十一、林光朝病逝莆田,名相撰碑文,朱熹题额

 

林光朝于南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五月六日,病逝于莆田,享年六十五岁,谥“文节”。十月二十日葬于本县麦堆原之北,墓在莆城西南接官亭(莆田南门筱塘口,原闽星电子厂旧址,今万隆古玩城附近)。 墓之西有“艾轩祠”。

林光朝辞世后,南宋三位名相,为其撰碑、祭文、书记,朱熹为之题额。南宋名相陈俊卿撰《祠堂记》、右相赵汝愚书《祠堂记》、名相周必大为其撰《神道碑》。

“宋理学名臣艾轩林先生墓道”石刻现存于莆田三清殿。

 

十二、林光朝工文,《艾轩集》传世

 

林光朝工文,著有《艾轩集》九卷、奏札二十卷等书。其外孙方之泰编《艾轩集》二十卷,刘克庄为作序,刻于鄱阳。至明代刊本佚,仅存抄本。明正德十六年(1521)郑岳选刊为九卷、附录一卷,今存正德刊本。

 

 

▲ 林祖良/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