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与《目连》戏有关的莆仙方言俗语
【发布日期:2022-07-20】 【来源:本站】 【阅读:次】

□王琛

许多莆仙方言俗语与戏剧有关,莆仙戏一个剧目《目连戏》就产生了好几句俗语。莆仙戏《目连》与其他剧目不同,不是一般的娱乐(不论是供人或供神娱乐)演出。清朝道光年间,郭篯龄在《山民随笔》中写道:“吾莆于兵燹大疫之后,类集优人演《目连》,谓可消殄戾。”演《目连》均与莆仙民俗活动或迷信活动有关,如盂兰盆会(盂兰为梵语,意谓解脱饿鬼倒悬之苦)、拜忏、超度等。演《目连》戏时,虽然也插演一些娱乐节目,但主要是演《目连救母》。其故事取材于《佛说盂兰盆经》和《佛说报恩奉公瓦经》,写目连(傅罗卜)一家供佛持斋,乐善好施,目连父亲傅相(一说名天斗)修行得道,骑鹤上西天,可是目连母亲刘素贞(四真)却受了恶弟刘贾(假)的诱惑撺掇,弃斋开荤,而受堕地狱之苦。刘素贞之子目连是个苦修的佛弟子和孝子,他看到母亲受苦,向佛祖恳求救母之法,终于以施舍家财普济世人,而杖开地狱之门,超度出母亲。这个故事,古时候在莆仙民间家喻户晓。过去莆仙用演员扮演《目连》戏,十分隆重,其演出舞台比一般戏棚大四五倍,叫“大棚”,大棚分三层,中层供演出,上层为神楼,供奉玉帝。棚前竖两根旗杆,上挂“招魂幡”和“普渡灯”。棚顶蒙五色布,演职员食宿均在中层后半部,所谓上不见天,下不见地。戏班演职员全部斋戒,扮演角色需要24名,全为男演员。建国后,很少演大棚《目连》,文革后,已绝演,一般用木偶戏代替。1961-19628月,上级文化部门,为了调查莆仙戏历史,曾在福州和莆田,组织仙游鲤声剧团和莆田名老艺人在两处内部演出二次《目连》,供专家们学术讨论。现在莆仙群众对《目连》戏故事,只是耳闻,很少目见。但有关《目连》戏的方言俗语却在广泛流传。

莆仙方言:“刘假(贾)刘四真(素贞),有顾嘴,不顾身”,就是说这个故事,俗语名字讹变为刘假刘四真,是谐音“六假四真”,表示是虚构人物。人们用这个俗语来批评讽刺,那些只贪图眼前口腹的享受,而不考虑严重后果的人。

另外与《目连》戏有关的莆仙方言俗语如:

一、“刘贾给别(识)字的苦。”刘贾借了别人的钱,原本想以后赖着不认账,不还,可是借钱给他的人,要他写借条做凭据。他说:当年我若不读书不识字那多好,免得现在写借条,落在他人手里做凭据。现在这一俗语常被用做知识分子受难时,发出的感叹,与原意不同。

二、“刘贾榔(撞)钟,重了又重(chóng说了又说之意)。刘贾借了人家的钱,又写了借条,全赖着不承认。借钱给他的人说:“好,如果你敢到城隍庙,对着老爷撞钟说,没借我的钱,如果是借了,任凭老爷凌迟拷打,我就不要你还钱。”刘贾既想赖账,又怕受拷打,浑身发抖,手举起了钟槌不敢去撞钟,可是嘴巴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说:“我撞了,你真的就不要我还钱了吗?”现在像刘贾那样的人是有,但有那样处境的人几乎没有了。可是俗语还在,而是被用做讽刺说话重重复复、啰哩啰嗦的人。

四、“刘贾枭”。獍枭,传说中吃父母的恶兽恶禽。三国演义中刘备借荆州夺荆州被称“枭雄”。刘贾借钱不还也是“枭”。刘贾成为老赖的代词。

五、“刘贾讲,金奴会”(附会,表示赞同)。傅家俩丫头:金奴(恶)、银奴(善)。这一俗语常被用做说两个恶人狼狈为奸。

六、“枵使”“枵使鬼”。目连戏中当使者的鬼卒,使者四处奔波,饿着肚子很能吃。这一俗语常用做骂人大吃大喝、吃相难看。

七、“阿报囝”。刘贾的儿子,原名为阿宝,因其父捞了许多不义之财,生这个儿子很浪荡,嫖赌饮三般俱全,把刘贾的家资都挥霍干净,人们说这是“因果报应”,所以称他阿报囝。现在的俗语是说不成材的儿子。

八、“高脚鬼成人”(结婚)。目连戏中插演的滑稽表演。一个踩高跷的演员在台上表演结婚时一个人忙乎做许多事情。俗语讽刺喜欢单干不招呼众人一齐来干的人,吃力不讨好,很难把事情办好。

九、“刘贾叉”、“目连娘姐(莆仙方言称母亲)落大铺”。目连戏中,刘贾、刘素贞末日被鬼卒拷打,押到冥间受刑的表演。现在这一俗语是用来比喻生活艰苦、拼命搏斗的人。

十、“走路像逐凶”。过去演大棚《目连》戏,演至五鬼捉刘氏姐弟,众鬼卒下戏棚到村中追逐,很像古代行傩,逐凶驱疫。莆仙民俗,若那个村庄发生上吊、跳潭落井、溺水、凶杀等惨死,村里要请道士设醮作法来驱逐索鬼、水鬼,以绝后患。莆仙方言中尚有“逐凶”一词,但是用来说走路匆匆忙忙。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