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爱红
借书,为常见之事,且许多人都经历过。如:为省钱借书阅读;见到好书,喜不胜收,借阅;学校补课,需向高年级借书;好学者推荐好书,主动借阅等等。
我经历过借书与被借书。在今日,我想以自己向别人借书的经历,聊被借书的感受。
20世纪90年代初,我上小学、中学的那些年,除了向父母讨钱订阅作文选以外,不敢再奢求买什么课外书。但毕竟是个学生,口袋里没有多余的零花钱,想看书,就只能借了。
借书,对年少、内向的我来说,是难以启齿之事,但心里是渴望能读到丰富的课外书。所以,我来往了两三位家有藏书的同学。若周末到她们家中玩耍,我的眼光总会有意无意地扫向书架,对人家存有的数本好书,是好奇与羡慕。我曾羞涩地提出“让我翻一下,可以吗?”在得到主人的应允下,我旁若无人般地迅速翻阅,为获知这本书是否为自己喜欢的;随即,产生借阅的念头。在那个年代,拥有数本好书的人家,亦是爱书之人;让一位十来岁的女孩将好书借走,着实也为难了人家。我羞怯地开口借过几回,遇过爽快应允的,遇过面露难色的,遇过邀我再次串门一起品读的。倘若借得好书回家,我是极为受宠若惊,亦是极为感激。捂书回家,日夜颠倒地阅读,只为在数日之内啃完。只怕拿久了,人家心里不悦;再是怕万一损坏了哪一页,对不住借我书之人。
如今想来,那些朦胧的时光里,借阅如囫囵吞枣一般。具体吸取了多少养分,我也无以言表;只知浏览过后的心情是愉悦、舒畅的。那些曾借书于我的人,赞过我把书保管得好,赞过我数天即还,让人安心。但其实,我也想过细嚼慢咽地消化,只因年少的不谙世事,借阅已觉得极为尴尬,只能以“速食”解决,怎敢大大咧咧地将别人的书摆上一些日子,慢慢品赏?只怕人家不情愿,更怕下回难再借到书。
再大些,进了县图书馆借书,自然是心安理得地阅读。没有人情的压力了,但也有赶着看的心态,应是年少缺少品读的心境吧?
成年工作之后,自己有工资了,买书与买洋娃娃成了我的两大嗜好。即使曾经草草嚼过四大名著,以及众多的世界名著,我也再次购买。只因自己有能力买书了,想悠哉悠哉地待在家中细品;那是一种幸福感,且是油然而生。
书买多了,自然迎来了被借书之事,时常有之,且借去不还。讨书,也成了我难以启齿之事;犹如我拿了别人的书一般,着实令我产生了反感。
我经历过几回,书被借去,不见归来。如同放飞的鸟儿,未见归期;让我感觉,那应是“赠书”。这些人好奇地问过我看些什么书?有为自己借的,也有给自家孩子借阅的。借书时,对方的言语都极为客套;但借去之后,见不到还书的任何迹象,连基本的歉意全无,犹如从未有过此事一般。而每每遇上那几位借走书的人,我记不清平时聊过什么,只记得对方拿走我几本书。
直到今日,已过去数年,甚至十几年、二十年之久,我依然记得,谁借走我的哪几本书。我曾默默地想过:那些书是否还存在?或者尸骨无存?或者已破败不堪?或者涂鸦着各种条条框框的图案……
也许有人会说我过于小气,不就几本书而已,而且看过的书,赠于别人阅读也是好事。但不知为何,我对借书之事确实很介意,总在不经易中,想起那些未见归来的书,内心是寒,是失落。
我始终不明白,向我借书的人,十个有九个人,工资比我高,为何不去买?还大费周折地上门借?还借去不还?我赠过鲜花、布娃娃、食品、音乐盒、笔记本等给人家,甚至利用微薄的工资,帮过几十户可怜的家庭,也曾买过新书赠予上学中的孩子。唯独,自家书架上的书,不喜外赠、外借,只恐它们有去无回……
曾讨过一回被借去的书,也许是平生仅有的一回讨书。那是我二姐借走几本名著、散文类书籍,为了给我的外甥女阅读。孩子愿意看书,我这当阿姨的自是感到欢喜。那几年,外甥女每回来外婆家(我娘家)串门时,我总引导她多看点课外文学书,还力荐某些书。但我依然记着我二姐拿走的几本书,几次问外甥女读了没有?有何感想?读完了书在哪呢?待外甥女初中毕业了,那些书借去有两年之久。我上二姐家时,直奔她家的书架寻我的书。当时它们已布满灰尘,封面显老旧了。问过不再需要,我当场将那几本书拿回,视它们如归家的孩子一般,也让借书的惦念,少了几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