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国华
林国华/图
泮池 (图片来自《擢英中学报》)
孔子殿 (图片来自《擢英中学报》)
(一)书仓巷
地处老莆田城里最南端,有一条城里最长的东西街,地势西高东低,东至东门兜石桥处,桥下是一条和大海相通的咸水河,它和大海同步现涨落潮,情景可观,每到月中十五时,海水涨漫桥面,水流湍急,滚滚倒流,蔚为壮观。西临当时城里唯一的最大体育场,这里每年春秋都会举办两场全县的田径赛。这条长长的东西街名叫凤山街。它是城里最长的一条街道。在这条街道间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巷,这就是“书仓巷”。巷口的北面斜对警察局旧时所在地。巷道呈北高南低之势。巷道宽宽窄窄约三米左右。巷的北部称“下书仓巷”;巷的南部称“上书仓巷”。一进巷口,西边是一溜儿的三四米高的院墙。离巷口十来米远的东侧有一处两扇黑门的院子,据说是解放前一小妓院。一路南走一路坡,坡的西侧围墙上走上五六级台阶有一个朝东开的小门(小门只能容一人过),门里的大院就是郭家大院。距这一小门十几米开外还有一处黑色的两扇大门,虚掩的大门里是一大片郭家的园地。绿油油的一片蕉林。站在那小门外的巷道上仰着头能看得见在绿色衬托下那一座崭新的别墅二层楼,粉墙黛瓦精心装饰,尤其层顶上那两个漂亮悦目的的翘拱,富丽堂皇,预示着这是一家颇有名气的宅院。打从郭家大院开始一路缓坡南行巷道逐渐走宽,有的四米,个别的近五米宽,到巷道中间段东侧围墙里有一棵古老的又高又大的玉兰树,每年开春都开着满树白玉兰花,疏淡而清新的香味最为娇柔温媚。白玉兰花长得像橄榄形,淡黄色的花瓣柔柔嫩嫩的,清香扑鼻,女人们把它串起挂在冠子上;小女孩把它挂在脖子上,像玉翠串十分喜人。记得考大学前的一些日子里,每逢夜自习走夜路经此地,那醉人的花香壮实了我的胆子,勇敢地继续往前走去。再往前走去就是上书仓巷,这里相对热闹些,巷道的东头是关家院,些许败落的两扇朝东的大红门常开着。往里望去是一片望不到边的蕉园,深深的,看不到房舍,这是关家之地。顺着巷道继续往南行,巷道的东侧精心设计的门檐下两扇黑色的大门,门前一对石墩子,高挂的两盏大灯笼上书大大的“林”字,这就是林家院子。
孔庙,孔庙地处林家院斜对过,挨着西墙外,从下书仓巷一直延伸到上书仓巷,在我眼里所看到的孔庙已是残破不堪,空荡荡的大堂屋仅剩一座躯壳,高高的屋顶下几根破旧的顶梁柱还立着,显得孤零而凄凉,屋顶上尽是一个个鼓囊囊的燕窝,满地的鸟屎让人无法落脚。临庙的正南方是一方和庙搭配的庙池。庙池的整体结构颇为别致,虽显古旧却有几分优雅,约十米见方的石砌围栏,做工精细而规矩,中间有一弯两米多宽的拱桥,拱桥两旁石雕的栏柱,做工造型都十分考究,在上面雕琢的花纹还隐隐可见,一池见底静静的清水浮萍下是活泼可爱的各色各样的翩翩游翔的金鱼,虽然它和残庙那么不搭调,但它萦绕着我童年的梦幻,少年的温馨,留下许多甜蜜的回忆。想起上小学时,每逢暑假我们哥儿妹仨都会兴致勃勃地来到距林家院只有一步之遥的庙池来玩,摸摸这一方池子的围栏,愉快地漫步在一曲拱桥上,看看这活蹦蹦的金鱼儿,聚睛地瞧着它们啄食抢食的可爱样儿,直看到入了神,要不是大人吆喝都忘回家了。这里风景独美,清新幽静,没有市井的嘈杂。这里是孩子们挖空心思精心挑选的假期好去处,是书仓巷仅有的好景点。
林家院子的斜对过西南方向是一处不大又不小的庙宇,台阶上崭新的一对大红门,红色地砖,彩色的翘拱,颇为气派,在上书仓巷显得很耀眼,这就是“函三堂”。从地理上说书仓巷到此已是尽头了,但作为一个地区或者说一个地域,她的兴衰,不仅和她本身的崇文重教的社会风气有关,有人把她叫做“风水”。可不是当时书仓巷正处在一个绝妙的位置上。站在书仓巷南口的小坡上往南望去,南临一湾清秀的河,面对着巍巍的壶山,一幅优美的山水画。这河,这条弯弯曲曲的河,从上游西南方向(仙游方向)水绕村流,缓缓北流到莆田。北流的河到了书仓巷南口这儿有个S形的大拐弯,由南转向东流,在这弯处的西边形成一处有两个足球场大的湾区,这不起眼的一处湾湾,听说当年在此还赛过龙舟呢,河水拐弯之后,污物被抛向静水区的大湾处,所以河道这里的河水相对比较干净,形成一处天然的游泳池,人们都称她“天九湾”。从这里缓缓东流去的河,不清不浊的河水,笔笔直直的河道,河道两旁一溜儿的荔枝树,开夏时节,挂红的荔枝在碧绿的树叶中一个个像红灯笼般挂满河边,倒映在水中。傍晚时分,夕阳西照下一大团一大团的金黄扑面而来,满河金光灿烂,犹如夏日夜空上的银河和它周围密密麻麻的点点繁星,像一幅美丽的彩画,令人眩晕,让人沉醉。
这条河道曾经既是商道也是客运道,农忙时河船穿梭不绝。河的南岸是茫茫一片金灿灿的稻田,小河悠悠滋润着美丽的田野,如金色的海洋一般铺陈开来,在春风的吹拂下滚滚稻浪翩翩舞动着直到山脚下。南边高高的山脉其主峰就是著名的“壶山”。一座座逶迤的青岭环绕在“壶山”的旁侧衬托着轮廓清晰的藏青色的壶山,像一柄脱鞘的古宝剑直刺青天。时令秋天,天高气爽,轻盈地漂浮在空中的淡淡的白云,缓缓地游动着,绕着壶山的“剑峯”一圈又一圈仿佛仙女身上的飘巾随风轻轻飘动。
(二)书仓巷历史上的名人
林俊(1452-1527),字待用,一字见素,城内书仓巷人,生于明景泰三年(1452),宪宗成化十四年(1478)进士,历经四朝皇帝,官至刑部尚书。因为官持守公正、敢于直言劝谏而名闻中外。
郭尚先(1785-1835),字元开,号兰石,又号伯抑父,城关书仓巷人,清乾隆五十年(1785)出生。
尚先年轻时就以“博洽”知名。嘉庆十二年(1807),举福建乡试第一人。十四年(1809),成进士,改庶吉士,奏习国书(满文),与林则徐同馆,授翰林院编修。十八年(1813),充贵州乡试正考官。二十年(1815),充国史馆纂修、文颖阁总纂,修《治河方略》《大清一统志》等书。
道光十二年(1832)春,尚先被授大理寺卿,命稽查右翼觉罗官学。秋充山东乡试正考官。
关陈謩(1872-1931),字勋甫,别号佛心。除诗文之外,兼习算数、史地、天文和理化博物之学。
光绪二十八年(1902),陈謩中举人。二十九年(1903),成进士,签分刑部主事。三十二年(1906),兴郡中学堂创设后,张琴任监督(堂长),他任总教习兼地理课。
(三)上书仓巷的林家院
林家院是一处近1000多平方米的小建筑群,有上院、中堂和下院,还有屋前屋后的园地。除了大黑门上挂着的两盏写有大大“林”字的大灯笼和门庭顶上的一对小翘拱尚依稀能看出当年的些许庄严,和下书仓巷的郭家相比显得苍旧了许多。林家院的大门朝西,三级台阶上的门庭两旁坐落着两座40公分见方、半米多高的石墩子。在白天里,厚实的两扇大门虚掩着,门庭屋檐两旁的屋眉上各有两小幅彩画,过了大门槛有两米宽的门院,过了门院是一个5米见方的小天庭,走过小天庭的大门框就是一处大天庭。
这个大天庭约5米宽、15米长,大天庭的东头是一方约4米高的白墙,挨着白墙装饰有一座1.5米高的琢石框座,座上落有石雕的花坛,里面栽着一株陈年、粗干的老茉莉树,虽无人刻意栽培,常年栉风沐雨,兀自生长,依然得地自含芳。稀疏的叶子旁开着满枝头的花骨朵,新鲜弥漫,满庭生香,好生可爱,好感动。最让我刻骨铭心的是大天庭西头那座“天井”,它的精巧之处不仅在于它的外表考究,由大青石雕琢成的外廓成台座型,台座呈六角梯形,座围约40多厘米,高约半米,中间有个直径约20厘米的孔,是用来下吊桶的地方;吊桶是木制的,约60多厘米高,做成上大下小的台座形,更像一顶高帽子,看着有点怪,但用起来很方便。由于“天井”的口小,所以十分安全。这井的好处就是无论天涝还是地旱,井里清水依旧。依稀记得,应该是解放前,还是在我上小学时,莆田城遭遇了大旱之灾,万物枯干,无奈之下,这座主们请出了城隍庙的城隍爷。由八个人抬着轿上的城隍爷押后,前头是大小鬼开道,走在最前面的是“白常”鬼,它高高的个子,足有两层楼那么高,头带大白色高帽,身穿白常褂,下着红裤子,踩着一双草鞋,吐着长长的舌头,面目狰狞恐怖;手上拿着一个长烟筒,一步一摆地跚跚在大街上。听当时的老人们说:它手上的那个大烟筒来回摇摆的,要是碰到了谁,谁肯定会倒霉的;除“白常”鬼之外,在它周围还有好多的小鬼一蹦一跳的,整个场面阴森恐怖。我害怕,躲得远远的,生怕被它碰到了。只是很遗憾!煞费苦心导演的鬼剧也没能求来一丝丝雨,但是林家院里的这口“天井”却是满满的清水。
中堂的两侧各有一大厅一厨一室,双双对称。中堂北壁上有一扇宽约1米的门,过了这个门的门槛就是上院,一进上院迎面有一个小天庭。天庭的西头过一个小门就是北园地了,面积约20多平方米。大天庭的南面是一个约30厘米高的台阶,走下去就是下院了。下院大房子的西南角处有一个小门,门外南侧是一片100多平方米的花园,构成林家院的南园地。记得我上高中时就在这块园地挨着北墙处的地方,我和弟弟两人亲手栽种了一颗桑树。在弟弟的悉心照料下,桑树茁壮成长,好像没过多久就长成一人多高的大树了。每年,从阳春三月开始,树上绽出的新芽在贵如油的春雨滋润下,仿佛无数个张开的手掌,一夜之间便齐刷刷地伸向熟稔的家园。
(四)林家院的信物
大天庭东壁的边隅有一个仅能容一人过的小拱门,跨过这小拱门,迎面端坐着一个精心制作的“活石大盆景”,活石坐落在形似大鼎的石雕座台上。这个石雕鼎座约1米高,上座是一个1.5米×0.7米的方形石盆,大活石摆放在其中。盆里平常装满水,有时还能见到几只小金鱼漫游在青绿的水草间,肃穆而恬静。
这座尤似悬崖峭壁的“大盆景”,构形典雅大方,可称作林家院的祈福之物,远眺大盆景,仿佛汪洋大海中远航的巨轮上高高撑起的风帆,一起乘风破浪,祝福林家院的子孙们平安、幸福。衬托着“活石大盆景”,它的南边就是林家院的东园地,这是片杂家园地。在这片杂家园地里栽着好几种果树,除了两颗桂圆树外,还有柚子树、枇杷树,更有一片芭蕉林,还有一颗陈年老树。柚子树和枇杷树每年一到果实成熟季节,树上都结满了果子,叮叮当当的,一派丰收景象,甚是可爱。
在东园地里让人眼前一亮的是那一棵又高又大又老的参天大桂圆树,大树干足有两人腰身粗,浓密碧绿的树叶遮掩了东园地大半边天,阴凉幽静,是个避暑的好去处。平常里,这颗老树没人搭理,既不用施肥,也不用剪枝,可是到了年年的成熟季,都是长成硕果累累的样子,满树黄澄澄的桂圆坠嵌在青翠的绿叶间,颗颗桂圆又大又圆、晶莹剔透,薄薄的皮、沁甜甜的,很好吃。每年台风来临,那可真是苦了当家主人、乐了孩子们,孩子们每人都提着一个小篮子到东园地里,捡拾被风刮落的桂圆,边捡边吃,好玩又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