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溪边廊桥:历经170多年风雨的“闽中独丁”
【发布日期:2022-04-13】 【来源:本站】 【阅读:次】

 

□陈国孟

 

从时光深处走来的溪边廊桥,典雅华美,自然地融入菜溪岩山水间,成为最有生命的古建奇葩。这座孤独存世、集亭台楼阁为一体的木拱廊桥,连同桥畔百年乌桕倒映清波的梦幻红叶,及蓝天、白云、山川、村镇、农舍构成醉人的乡村绮景,吸引不少游客跋涉而来品味。

被称为“闽中独丁”的溪边廊桥位于菜溪乡溪边村,系单孔平梁式的“人字拱”木构廊桥,历经170多年风雨,呈南北走向,桥基由120块青石纵向垒砌而成;桥身长31.1米,宽4.68米,净跨度22.7米,全用木料筑成,桥面铺板,两旁设栏杆、长凳;在桥上建屋,以屋护桥,桥屋一体,桥顶盖瓦,四翼角高翘,桥身两侧鳞叠一层风雨挡板,形成廊式走道,充满轻盈灵动之美,宛如一列列车悬跨在清清的象溪上。可行走在桥面上,踩踏木板的“哒哒”声,似乎踏出了历史的回响。

作为出行的路,廊桥之上风景独好。徜徉在溪边廊桥里,抬头仰望,桥廊与桥顶内复杂结构,令人对其搭建与构造全部使用传统手工的木榫工艺叹为观止;坐在两侧桥的木长椅上轻倚桥栏,低头目光所及是淙淙的象溪清流,在阳光下泛着粼粼的波光,不时吹来带着田野味道的山风;在桥上放眼环视,只见蜿蜒的象溪畔翠木飘飘,两岸不远处青山对峙,山峰灵秀,老树参天,桥下流水潺潺,远处炊烟袅袅,如梦如幻,恍如置身阡陌交通不受闹市喧嚣尘扰的“桃源”。可来到桥下细细端详,就会发现沉重桥体全靠6根粗大杉木主梁和60根坚实小杉木支梁通过悬、托、架等纵横交错排列,收放严谨,捭阖精准,构件紧压,以铆有致相连,牢牢支撑,充分彰显了当时造桥师傅运用梁木穿插压力学原理的独运匠心。

静静迎接每一个来往行人的溪边廊桥更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和韵味。象溪水穿村而过的溪边村,一溪碧水将村子南北相隔,先前两岸的过埔、下厝自然村村民要到对岸田间劳作、来往,得绕行近半个小时,更不用说遇到下雨天没有避雨场所,遇到大热天没有避暑的地方,如果偷懒蹚溪而过既不方便隐患也大,村民们也曾搭过简易的木椽过河,但雨季溪水上涨后,“临时桥”总会被河水冲垮,不见踪迹。

建座牢固的通行桥,便成了村民们共同的心愿。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面对缺乏石料又无钱建石桥的窘境,村里有名望的人发起号召,决定就地取材,利用深山溪谷中的大杉木,择在河床最窄处的村落水口建造这座节省人力物力的木拱廊桥,朴素简单、实用牢固中蕴含营造的古朴灵巧,成为方便两岸居民出行过河的通行主力,而且它可以躲风避雨防晒,天热时,人们总会聚到桥上聊天喝茶,还有不少民间艺人来演奏绕梁不绝的“十音八乐”,让老桥多了一点文化趣味。

更不可思议的是,引以为傲的溪边廊桥不仅改变了一个村子的出行方式,更因弥补了村落选址不足的风水形胜,追求环境美和趋福避凶的乡民们世世代代特别爱护这座兼具联络交通和风水补救的生命桥——“桥存村兴,桥毁村败”。在上世纪70年代、新世纪初两度修旧如旧地加固修缮,使之安然静卧,成为村民农闲时唠家常、传播新鲜事的共享公共空间,每逢夏日晚上村民都聚集在桥上纳凉,听村里老人讲古,让乡愁得以延续。

其实,古廊桥也是乡民们惺惺相惜的精神家园。古廊桥的北侧桥头修有长兴宫供乡民或路人祀神祈安,供奉着天上圣母妈祖、苏公尊王、张公等神。其中苏公尊王就是忠心耿耿拒元扶宋的南宋礼部尚书苏奉礼后裔、著名将领苏十万,他组织十万勤王义军抗元保宋,用“竹林弓、蓬丛箭”的伏击战术抗击元军长达七载,终因兵穷无援不幸殉国,后被感其忠义节烈精神的元朝、明朝先后敕封为武烈苏王、武烈尊王,并被德化、仙游等邑人尊奉为神灵且立庙塑像,供人瞻仰膜拜、祀神祈安。

如今,成为一个地标宝藏、文化符号的古廊桥,宛如躺在象溪上的睡美人,串连起了溪边人的传统和未来,因为她华丽变身为乡村休闲旅游开发中一道安放乡愁的重要景点,焕发出不一样的勃勃生机。廊桥所在地的村、乡在葱茏的山林之间开展周边环境整治提升,同时建成了占地7亩,植有樟树、白玉兰、樱花、红豆杉等300多株名贵树木的廊桥公园,还在廊桥四周种植约近百亩油菜花,和山村古民居、多彩田野和菜溪岩形成自然人文景观的连贯性,成了大山内外游人看桥赏花、栖息心灵的 “网红打卡点”!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