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莆田海洋经济扬帆正当时
【发布日期:2022-03-11】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春光如约而至,万物萌发新机。今年,我省“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关注到莆田工作,为“莆田元素”搭乘“春天的列车”提速奔跑按上“加速器”。省“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在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奋力做好2022年工作部分,谈及“做足四篇文章,高起点培育经济新动能”时提到,做大做强福州国家远洋渔业基地、莆田国家级海洋牧场;谈及“深化经贸合作,突出以通促融”时提到,推动生技和医疗健康产业合作区等涉台经济合作园区;谈及“让文化事业更加繁荣兴盛”时提到,支持厦门、莆田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朱子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等特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谈及“持续深化生态省建设”时提到,大力推广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筼筜湖治理、木兰溪治理等经验,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莆田的关心厚爱和殷切期望,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必将为我市坚持“俯下身子抓产业、一心一意谋发展”战略部署,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托举图强梦,谱写新篇章。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我市新一届政府开局之年。站在新起点,市第八次党代会和今年“莆田两会”,已安排今年的工作重点并擘画今后五年的宏伟愿景;奔赴新征途,重焕生机的莆田15200平方公里海陆面积,正是火热的跑道,期待全市党员干部群众接棒奔跑、加速冲锋,为千年古市镌刻崭新的历史标注,续写新的奋进华章,奋力答好谱写“福建篇章”的莆田答卷。

人勤春来早,奋蹄赶秋实。本报从今起将陆续推出《莆田海洋经济扬帆正当时》《莆田健康产业业态风生水起》《莆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等系列报道,向春天报告莆田的发展故事。

 

 

莆田海洋经济扬帆正当时


 


人勤春来早,实干正当时。今年,我省“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在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奋力做好2022年工作部分,谈及“做足四篇文章,高起点培育经济新动能”时提到,做大做强福州国家远洋渔业基地、莆田国家级海洋牧场。这是省委、省政府对我市加快建设“海上莆田”,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吹响奋进的号角。

莆田因港而生,因海而兴。莆田是海洋资源大市,海域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是陆域面积的近三倍,海岸线总长443公里,可开发港口岸线近100公里,拥有独特的港口资源、海洋资源、旅游资源和临港产业优势。海岸线由湄洲湾北岸、平海湾和兴化湾南岸三湾组成,拥有“世界不多,中国少有”的湄洲湾深水良港,可建万吨级以上泊位150多个,已建成49个深水泊位。

荣光源于追梦人的精进笃行,源于使命者的磅礴伟力。莆田人秉承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精神,在做好“四篇大文章”,围绕提高经济质量效益,更大力度实施创新驱动,更深层次推动改革开放,更高维度推进产业升级,坚持“俯下身子抓产业,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创业劲头,深化海上莆田建设,开工建设哈纳斯莆田液化天然气项目,开发建设海上风电,推动临港工业优化升级;做大做强莆田国家级海洋牧场,拓展深远海智慧养殖,精耕细作海上牧场,建设东南水产种质种源创新中心、现代海洋生产性服务基地,推进海洋经济与文旅经济融合发展,海洋生产总值增长12%。今后五年,海洋生产总值力争超1500亿元。

我市在加快建设“海上莆田”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20212023)方案中,提出大力实施港口建设提升、临港产业升级、临海能源产业培育、海上牧场升级、海洋科技创新、深化海洋开放合作、滨海旅游品质提升和海洋生态综合治理等八大专项行动,全方位推进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更高水平的“海上莆田”,为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莆田篇章提供有力支撑。

按照省委、省政府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部署,我市坚持陆海统筹,建设“大港口”:以海带陆、以陆促海,统筹陆地、海岸、近海、远海空间布局和资源开发,发挥深水良港优势,串联陆海资源,打造安全高效亿吨大港,构建海洋产业发展新格局,促进港产城人联动发展。坚持以产兴海,推进“大发展”:加快集聚临海新型功能材料产业,培育新能源创新产业,做大海峡两岸生技和医疗健康产业,强化科技赋能,提升海洋养殖、海工装备、智慧海洋等产业,推动海洋产业提质增效。文化共融,打造“大海洋”:充分展示妈祖文化独特魅力,深化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文化交流,扩大高水平向海开放,构建具有独特文化符号的“一带一路”品牌,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生态优先,落实“大保护”:着眼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协调发展海洋经济,坚持开发利用与保护治理并重,守好碧海蓝天、洁净沙滩,推动海洋碳中和,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

东吴港区被列为全国沿海重要港区,罗屿9号泊位拥有40万吨靠泊能力,能通航靠泊世界最大矿石船和煤炭船,是目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最大的铁矿石散货码头。南日岛海洋牧场是全省首个获批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2021年,我市34个海洋经济项目列入省重点项目盘子,总投资1242亿元,港口货物吞吐量首次突破5000万吨,临港产业全面发力,引进落地年产60万吨PA66和年产50万吨再生纤维项目,南日岛一期等海上风电项目竣工投产,哈纳斯LNG接收站获国家发改委核准。海洋渔业走向深海,南日岛深海养殖装备试点项目和远洋渔业项目加快建设。海洋文旅品质持续提升,推出“海上游湄洲”旅游线路,举办世界妈祖文化论坛等活动,推动妈祖文化在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感召力、凝聚力不断提升。同时,我市加大海洋开放合作,携手巴西淡水河谷,打造东南地区矿石保税混配中心,建成大陆最大对台中转铁矿石港口,2021年对台铁矿石中转完成340万吨,完成集装箱吞吐量4427标箱。2021年,预计实现海洋生产总值77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6.7%,海洋经济已成为促进我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2025年,力争海洋生产总值达115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9%左右,沿海港口吞吐量突破1亿吨。

近日,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下发《关于福建永荣新材料有限公司200万吨/年丙烷制丙烯及下游新材料项目节能报告的审查意见》。这是今年全省同类重点用能项目中第一个获省工信厅批复项目,也是全市重点用能项目中第一个获批的项目。罗屿港口继8号泊位项目取得岸线批复后,罗屿作业区11号、12号泊位项目使用港口岸线近期也获得交通运输部批复;同时,该项目核准也有望在近期落地将与8号泊位同步建设,预计于2025年投产;届时,罗屿作业区将完成“两卸三装 五泊联动”的中期建设布局,实现港区整体装卸能力和效率极大提升,真正具备国内一流散货大港的综合竞争力。今年1月,罗屿港口先后两次完成40万级超大型矿石船的靠泊接卸工作,全月共完成货物吞吐量142.89万吨,同比增长30.12%,刷新了建港以来单月吞吐量纪录,实现首月“开门红”。 (时报记者 林锦堂)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