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打造工业高质量发展高地(七)
【发布日期:2021-12-15】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委员声音

 

陈智勇:推进传统行业转型升级

 

 



“虽然传统的建筑业不属于‘343’重点产业,但它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市政协委员、福建省凡士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智勇认为,建筑业带动了大量的劳动力,解决了就业问题,又为我市带来了多方面的创税渠道。

“未来的建筑施工越来越数字化、智能化,我们在与厦门的一家自动升降外爬架的公司在合作过程中,意识到园区建设的重要性。没有园区,谈何产业,更谈何升级?”陈智勇说,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跟建筑业紧密相关的,产业升级也亟需建设园区的硬件来支撑。

陈智勇认为,我市实施强产业、兴城市“双轮”战略目标非常明确,各级各部门应在这方面集中发力,培育好“343”产业,而传统的建筑行业,如果升级抓得早、做得好,也是高端装备产业,成为四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建筑施工将来就是采用造楼机、机器人来砌砖、抹灰的。在解决社会“用工荒”,以及应对老龄化社会上的作用是相当明显的。

“但在发展的同时,不少建筑施工企业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如在生产中,我们添置的大型机械设备、大量的设施(活动板房、空调、围挡、模板、钢管等)都需要仓储场地。经营也需要办公场所。如果没有属于自己的工业用地、办公场所将受到极大影响,造成许多周转性材料无处安放,这已经困扰着企业的发展。”

《莆田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建筑业发展壮大的实施意见》指出,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在工业园区内安排相对集中土地,用于建筑企业生产基地用地,原则上特级总承包企业供地1.67公顷(25亩),一级施工总承包企业供地1公顷(15亩),二级总承包企业供地0.67公顷(10亩),具体由县、区(管委会)人民政府组织实施。

陈智勇希望,各级各相关部门能够尽早为建筑企业解决生产基地的建设问题,为将来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的高端装备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为我市的建筑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方丽容:建设产教融合赋能中心

 

产业经济发展的内涵是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换,即以数字经济与智能制造技术引领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嫁接改造制造产业、培植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根基。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要求产业人才具备新的知识、新的能力,由此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

“莆田的工业研究和实践、以及产业专家的分析和论证表明,在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中要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现实有效的解决方案是:采取技术引进、人才引领、产业升级创新、设计提升的措施,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市政协委员、福建青竹林信息技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方丽容建议,要建设数字经济与智能制造产教融合科技赋能中心,为我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公共服务(人才培养+产业服务)。

方丽容认为,赋能中心可以依托大的集团在工业互联网和数字化与智能制造领域的技术能力、专家资源与整体解决方案,结合大集团产教融合生态系统在人才培养、企业服务、科研创新、技术转移、产业孵化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同时吸纳整合本区域产业的优势资源,围绕数字经济和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共同打造特色人才培养平台、产业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产教融合示范平台和工业互联网产业高地,从而推动区域教育数字化转型和产业数字化升级。赋能中心的建设遵循高起点、高定位、高标准原则,立足莆田、服务福建,建设规划从教育数字化转型实践、数字经济与智能制造技术服务、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服务等三大平台考虑。

方丽容建议,在建设目标上,赋能中心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背景下,要围绕智能制造与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人才培养、企业服务、科研创新、技术转移、产业孵化等产业需求,打造“数字经济、智能制造、产教融合”三大创新生态,建立“数字经济创新加速、多层次人才培养、数字化产业服务”全方位支撑,赋能产教深度融合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建设莆田高技能复合型智能制造产业人才“蓄水池”和“资源库”。赋能中心的软硬件优势、课程资源优势、培训师团队优势和教育理念优势,以国际化的视野和标准,通过深度产教融合、中德校企合作,搭建中职-高职-本科各层次智能制造技术人才培养体系,为莆田智能制造企业提供高素质的技术工人、技术员和工程师(技师)人力资源保障;积极参与创建“莆田工匠学院”“莆田工程师学院”,加快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能高超、素质优良的产业人才队伍。

建设莆田智能制造职业技能等级测评和国际职业资格认证中心。通过智能制造职业技能等级测评和国际职业资格认证推广智能制造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帮助用人单位对从业者的岗位胜任力进行评价,帮助从业者不断提升职业能力,保障智能制造人才培养质量达到国际水准。

建设莆田数字经济与工业互联网科技赋能创新示范中心。依托赋能中心的平台优势,创建打造多层次、跨领域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研发一批智能、绿色、上云的智能制造典型应用场景。

建设莆田中德(欧)智能制造产教研资源共享和技术转移中心。依托赋能中心与世界领先的智能制造龙头企业、一流科研院所、权威行会、知名院校的战略合作,建立“中德(欧)智能制造产教融合联盟”。

建设莆田智能制造数字化解决方案公共服务中心。依托赋能中心高端装备、先进软件以及中德两国专家资源,对标德国制造和德国标准,为莆田企业提供智能制造技术评估咨询和整体解决方案支持;依托赋能中心技术型人力资源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培训、设备预测性维护、工业安全评估、生产线托管运维等服务。

建设莆田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双师型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借鉴德国双元制师资培养经验,基于产教融合理念打造“学校教师+企业培训师”双师机制,构建职前培养职后培训的完整的职教师培养体系,同时大力培养懂教育规律、懂教学方法、懂课程开发、懂学生管理的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训师。

建设莆田示范性虚拟仿真公共实训基地。对接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服务莆田。建设实践教学、社会培训、创新创业、技术研发服务和企业真实生产于一体的共享性大型智能(仿真)实习实训基地。(时报记者 郑育俊)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