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柱
墓碑“朝散宋公墓”
墓埕砖
考察合影
宋国强编修《莆田永春宁德宋氏联谱》第68页记载:“(宋)集,字大成。南宋光宗(1190—1194年)推恩赠朝散大夫,墓葬丰成里莒溪山。”
近日,笔者在“爱生活爱拍拍”微信群看到“宋先生”发一张墓碑图,并发短信“常太莒溪惊现‘朝散宋公墓’,希望各村落抓紧挖掘文物资料。为此,特此感谢莒溪宋氏宗亲的守候。”笔者联系宋先生,得知此墓碑在莒溪过溪村。
约上莆田市宋氏委员会一众人等,笔者一行来到过溪村牌兜自然村6号居宅后约30米,看到“朝散宋公墓”墓碑保存完好。宋氏宗亲用砍柴刀劈下墓碑两边的藤草,大家实地考察3层墓埕及墓围的砌石,第2层与第3层的墓埕已被开辟为果地种植枇杷树,笔者找到一块长约25厘米、宽约20厘米的墓埕砖,并对墓埕砖和砌石拍照留影。之后,一行人到溪北村东埔宋氏古厝参观。
笔者赴市图书馆,查阅宋国强编修《莆田永春宁德宋氏联谱》第66页至83页“古代名贤科第/资格、职官/开基、著述/其他、墓葬检索表”,在第68页“(堂公房)古代名贤科第、职官、著述、墓葬检索表”最后一行查到“(宋)集,字大成,南宋光宗(1190—1194年)推恩赠朝散大夫,墓葬丰成里莒溪山(详况参阅《兴化府志》)。”的记载。
“朝散宋公墓”的主人怎么能确定是南宋光宗年间推恩赠朝散大夫的宋集呢?先了解“朝散大夫”职官的历史沿革,搜索“朝散”条目:“朝散大夫的省称。文散官名。隋朝始置朝散大夫。唐朝因之,为从五品下,文官第十三阶。白居易当过朝散大夫,其诗《闻行简恩赐章服喜成长句寄之》:‘吾年五十加朝散,尔亦今年赐服章。’宋朝时为从五品上,文官第十二阶。历代沿用,元朝时升至从四品下,明朝时废除。”
接着了解宋氏入莆始祖是谁?哪年入莆定居?后代析居几房?墓葬哪里?查阅《宋氏联谱》第24-25页载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世孙宋良佐(任兴化儒学教谕)撰《宋氏族谱序》“吾家世居南和,至易公迁固始。骈公登第(称考中进士),出为观察巡官,(865年)入闽历仕福泉。乾符丙申(876年)定居莆田(后埭龙坡社),(莆田)乃泉属邑。不知的(dí,确切之意)在何处?以先辈徐公寅所撰墓铭观之:黄巢兵过莆,欲伐园木而薪之,祖母王氏泣与木偕死。巢兵义之(认为王氏德行有情有义),遂扌舍而去。荔枝树后名宋香,则是在后埭之龙坡。未几,(骈公)避闽王之召,因(就)隐于晋江之宝林明心亭,卒葬皇绩山。迨(等到)宋太平兴国后,主客公之孙漳州推官公(铣公)复至,自泉州偕其二子来,长廷评公(铨公)居城左厢之义井,是为前宋;次乃吾祖评事公(諴公),只就旧居定宅。大厅、堂宇皆其手创。宋香树直(通“植”)在厅后,至今尚存。公享上寿(最高的年寿),年几满百。蔡端明(即蔡襄)有诗贺之曰:“堂中偕老百年妇,膝下含饴五世孙。”推官公(铣公)既葬嘉禾里之双牌,(諴)公后亦袝(指后死者附祭于祖庙)焉。青囊(借指卜筮之术)家所谓螺狮脱壳者是也。有三子,各析而三(?),是为九(?)大房。分支聚族,皆不出乌山(即东岩山)下,掇(摘取之意)儒科、登仕版者,代不乏人,迄今凡十余世矣。郁乎!有方兴未艾之气象。寺塔、祠堂之所述,历代墓志之所详,大宗登科记之所载,荟萃而观从可知矣。况吾宗以国为姓;实开元丞相广平公之后。
又查阅《宋氏联谱》第26页载明成化九年(1473年)处士房奎公十四世孙宋端仪撰《宋氏族谱序》:“宋氏出于子姓,殷帝乙元子启,周武(应为“成”)王封之于宋,三十六世(应为“廿六世”34君)至君偃为齐、(魏、楚)所灭,子孙以国为姓。其后,或(有的)居西河,或居京兆,(或居邢州南和)然世远不可考。唐咸通中,骈公始自中原奉大父易公入闽为观察巡官,累迁尚书主客员外郎、福建观察判官。乾符丙申(876年)以疾休职,侨居泉州,莆田县古属泉州。已而,徙晋江县。骈生起居舍人仁鲁公。仁鲁生宋漳州推官铣公。太平兴国中(976-983年)以老复于莆之后埭故居。铣生二子诠、諴(按:铣生三子诠、諴、诚。诚迁福宁州)。诠居郡左义井,是为前宋,传至四世,谱亡(失去)。諴居旧第,是为后宋。諴之子三:堂、坚、奎,复分三房:长曰察推,旧云三公房;次曰承事,旧云四公房;三曰处士,旧云七公房。世孙端仪,当成化壬辰癸巳间(1472-1473年),以其家之旧谱并各房所藏旧本,考其同异,断自入闽以后为谱图。
接着查阅《宋氏联谱》第66页、68页记载自宋骈至后四代的墓葬位置,宋骈(墓葬泉州晋江玉泉黄迹之原鸾歌里,徐寅为其撰墓志铭)——次子(一说四子)宋仁鲁(墓葬晋江长溪山即四十都玉泉院左)——孙子宋铣(917-989年)[北宋太平兴国(976-984年)中任漳州府推官,墓葬莆田文赋里双牌山陈庵头(螺狮吐舌),石刻“宋氏祖茔”]——曾孙宋諴(墓葬文赋里双牌山,铣公墓后稍东。)——玄孙宋堂(北宋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官漳州军事判官,改宣德郎,秘书省校勘,官至扬州观察推官。双池长房祖,墓葬常泰里莒溪象林山。)
据元代宋良佐和明代宋端仪撰《宋氏族谱序》的主要内容,及宋骈至后四代的墓葬位置得知:宋代莆田双池长房祖宋堂(北宋天圣五年进士)卒后墓葬莒溪象林山,了解自北宋天圣五年(1027年)以后才有莆田宋氏人物选择墓葬莒溪,那“朝散宋公墓”的主人肯定是在宋堂之后。查阅《宋氏联谱》第68页最后一行记载:“(宋)集,字大成。南宋光宗(绍熙元年至绍熙五年,1190-1194年)推恩赠朝散大夫,墓葬丰成里莒溪山(详况参阅《兴化府志》)。”按:宋代时期,莒溪属丰成里。到明代时,丰成里、保丰里、常泰里三里,省作常泰一里。莒溪到明代时属常泰里。
之后,查阅《宋氏联谱》第69页记载:“宋诩,南宋嘉泰三年(1203年)恩泽奏补,铨中;官通判广州、知循州、朝散大夫、直焕章阁。墓葬文赋里梅峰山。”宋诩虽然曾官朝散大夫,但墓葬文赋里梅峰山,所以,“朝散宋公墓”的主人排除宋诩。然后又查阅《宋氏联谱》中关于南宋末、元代、明代的宋氏名贤官职(无人官朝散大夫)、墓葬(无人葬莒溪过溪村牌兜山)记载,皆与“朝散宋公墓”的官职,墓地位置不符。
另外,我发墓埕砖照片给热心文物保护的朋友看,他根据墓埕砖的烧制留痕颜色判断:墓埕砖是宋代烧制的。《宋氏联谱》记载南宋光宗年间推恩赠朝散大夫的宋集墓葬丰成里莒溪山,宋集是南宋时期人,墓埕砖是宋代的,历史人物宋集所处年代与实物墓埕砖烧制年代皆是宋代。这就得到相互印证。
综合以上资料与实物推断,基本确定现莆田市城厢区常太镇莒溪过溪村牌兜6号居宅后约30米的“朝散宋公墓”的主人是南宋绍熙年间(1190-1194年)推恩赠朝散大夫的宋集(字大成,双池长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