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瑞棣
大沟伏击战遗址
邓子恢(建国后曾任国务院副总理,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邓子恢住过的民房
佛公亭,又称红军亭
6.王纪修故居。王纪修故居,实际上就是三座厝,三座厝的西侧若干房面,是王纪修的房产。
王纪修是莆田早期的革命者,曾经担任过重要的领导工作。地下党许多的会议,在他家里召开也是顺理成章的了。
王纪修故居的一间房子,是邓子恢曾经住过的,现在已是平地。
7.邓子恢住过的民房。邓子恢同志1930年8月至12月,以省委巡视员的身份,来到莆田,对闽中地下党的工作,进行了4个月的巡视。
邓子恢在东渡期间,以私塾教师作掩护,食宿在王纪修同志的家里。
邓子恢住过的房子,位于东渡三座厝的西侧。房子虽低矮,但也有楼; 外墙有一个骑墙靠背大窗台。邓子恢有“闽西土地革命之声”之誉,他经常坐在大窗上,与乡亲拉家常,说革命道理。邓子恢穿着大裤头的裤子, 布扣的上衣,一身农民打扮,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农民亲切地叫他“老李”。
邓子恢参加了重要会议和革命活动,他住的地方有时就是会议室。
邓子恢住过的民房,实际是王纪修故居,由于种种原因,已经拆毁,现在是一片平地。
8.帝君厅。“帝君厅”位于三座厝东侧的上部,这里曾经是民俗活动的地方。1928年3月,中共莆田县委王于洁、陈天章、吴梦泽、王纪修聚集“帝君厅”,秘密商议,决定在东渡、澳柄、夹漈三个支部党员中秘密筹款捐枪。王纪修带头捐出100银元,其他同志也捐了款。王纪修筹46支枪,吴梦泽回广宫筹到6支枪,陈蒲川回到潭井,筹到了3支枪,陈天章筹到一把驳壳枪。次日,广业村委在东渡后山召开大会,宣告莆田第一支农民武装——东渡农民自卫队成立。陈天章任队长,黄经芳任指导员,队员20多人。从此,广业里农民有了自己的武装队伍,开始走上了武装对抗的道路。
“帝君厅”现也为平地,成为废墟。
9.东渡亭。东渡亭又叫佛公亭,简称佛公,山区有信佛公的习俗,因而在此筑亭。
上世纪六十年代前,肩挑的山客,出入广业,必经此处,富商卢友仕的龙眼干,由蒯岭挑运永泰大樟溪,也是经过此处;涵江至白沙公路开通后,也经过此处。
东渡亭旧时是广业山区的一个地标,亭前有一棵巨大的杜松(即油松),需三个人合抱才能合拢。但遭雷击已不复存在。
东渡亭建于何时,没有记载。它长约3.5米,宽约3.5米, 高约4米,亭前有一块长约3.5米,宽约4米的平地。整个建筑异常朴素简单,檐下挂着“东渡亭”的牌匾。
1929年农历十月初一日,东渡农民自卫队为抗烟苗捐税,打响武装反击第一枪,击溃敌海军陆战队后,在东渡亭前举行祝捷大会,队长陈华发表演说。
1937年10月15日,刘突军率领200多名抗日战士离开广业山区,路过东渡亭时,300多名乡亲在亭前古道上夹道欢送他们上战场。这情景,有“十送红军”的意境。
10.龙岗顶。龙岗顶是一个小山包,顶部平坦广阔。龙岗顶位于东渡亭对面,古驿道经过这里。
1928年3月,广业区要在龙岗顶召开大会,宣告共产党领导的莆田第一支农民武装——东渡农民自卫队成立,陈天章同志担任队长,黄经芳担任指导员,队员有20多人,从此,广业里农民有了自己的武装队伍,开始走上武装反抗的道路。
1930年4月,中共莆田县委在龙岗顶召开广业山区农民代表大会,澳柄、东渡、夹漈,林山、龙洞、白沙、田厝、上茅、庄边等地的代表200多人出席。陈天章在会上发表演说,号召大家姐织农会和赤卫队,扩大武装,扩大红色根据地。
龙岗顶不失纪念价值,现闲弃。
11.狮子墩,红军树。狮子墩位于列宁小学、三座厝前100米处。狮子墩栽有三棵樟树。
1928年春,莆田军阀林寿国调动海军陆战队一个连兵力和广业民团头子范少京的大地主武装,发动对东渡的第一次围剿。广业区委书记王纪修和工农自卫队队长陈华毅然发动群众武装抵抗。农民自卫队占据狮子墩等处有利地形,有力地打击了敌人,粉碎了敌人的围剿。
在革命年代,革命战士和革命群众在这里站岗放哨,有时爬上樟树,登高望远,观察故情,樟树因而被命名为“红军树",是老区村革命精神的长青树。
东渡狮子墩的这三棵樟树,其中一棵较小,三棵合在一起,半径8米, 高约20米。
12.大沟伏击战遗址。1929年春,广业山区纷纷抵抗繁重的烟苗捐税,东渡尤为激烈,莆田军阀林寿国调动海军陆战队一个连的兵力和广业民团头子范少京的大股地主武装,发动第一次围剿东渡根据地。广业区委书记王纪修和工农自卫队队长陈华毅然决然发动群众武装抵抗。他们借助东泉溪的天然屏障,占据狮子墩、姑嫂山、枫亭等有利地形,伏击于东渡沟、姑嫂沟旁,在东泉溪北岸的田野上,成功打响武装反击第一仗,击毙海军陆战队员1名。俘虏排长、士兵各1名。反动派的猖狂进攻被击退了,敌伪的第一次围剿被粉碎了。
首战胜利之后,军民在东渡亭前举行祝捷大会,陈华发表演讲。
13、俞金辉故居。俞金辉原名苏瑶,1920年8月出生。俞金辉是西洋自然村人。1935年3月,年仅15岁的俞金辉就加入闽中工农红军游击队二支队,参加了拔除焦坪民团岗楼,袭击长岭据点,攻打黄石区行署,何村桥截车擒敌战斗。
抗日战争爆发,18岁的他随闽中红军游击队北上抗日,编入新四军部特务营警卫连,在新四军多个部队中战斗过,转战安徽、江苏、山东等战场,英勇打击日军和伪顽军。解放战争期间,参加过安徽清江战役、山东莱芜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上海等战役。1949年夏,随解放军第10兵团进军福建,参加解放邵武、南平、福州、厦门等战斗。解放后,在福建省军区后勤部、卫生部、第3野战国第17野战医院、宁德边防支队等单位任职。俞金辉参加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多次负伤,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革命伤残二等甲级革命残废军人”。
1992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荣誉勋章,享受副省军级待遇。
俞金辉故居已被他的后人改建。
俞金辉是东泉村获得荣誉最高的人,他是东泉村的骄傲。俞金辉于2012年12月逝世。
14.红军屋。位于西洋坑密林中。1928年,在广业区委的授意下,在西洋坑秘密修建了一个掩体和一间可容纳40多人的石屋。中共莆田党组织的一些重要会议,在石屋里举行。
红军屋,地形偏僻,道路狭小,是个人迹罕至的地方,适宜于秘密工作。当年的游击队员曾驻扎这里。
红军屋,通常也叫红军石屋。它保留完好,但沿途茅草杂木丛生,遮蔽石屋,很难到达。
15.圆通寺。圆通寺位于石梯自然村的山脚下,圆通寺曾设东泉初级小学,革命前辈王紫霞曾任校长。
圆通寺在东渡和莆田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1930年8月中旬,陈天章、陈兆芳分别率领江口、沿海暴动的骨干队伍到东泉,与王纪修领导的广业农民自卫军会合。他们在圆通寺召开军事会议,确定了东渡、澳柄、夹漈为根据地,逐步向广业山区发展,创建广业红色区域的工作方针。
1930年8月中旬,根据省总委的指示,黄琬、陈天章、王纪修等在圆通寺召开军事会议,决定以原广业工农自卫队为基本队伍,吸收仙游、惠安等地的游击队队员,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三军第207团, 宣布红军207团诞生了。首批队员50多人,团长由黄埔军校学员黄琬担任,陈天章任政委,王祥生为副团长,参谋长汤军。
沿海、仙游、惠安来的红军游击队,驻扎东渡三个地方,圆通寺是其中的一个点。
1937年,王紫霞在学校编辑“总动员”进步报刊,宣传国共合作,一致对外,宣传反对内战的时局方针。圆通寺同时成了地下秘密交通站。后被国民党发现遭破坏,王紫霞事先得知消息,安全转移到海外。
圆通寺旧貌已不可寻,这里成了粮站仓库,铁锁守门。
16、石梯的蒯岭。蒯岭起自沁后村相公坡,止于石梯。整条蒯岭,长约20多华里,是一条崎岖不平的古道。清代时,西庄村巨商卢友仕出资铺设石磴,石级层次分明,便于他的龙眼干挑运。修整后的蒯岭,方便出入,它是平原通向山区的一条重要通道。革命年代,许多革命先烈和无名英烈,都从蒯岭走过,走向澳柄、走向东泉、走向新县、走向大洋。据《梧塘镇志》粗略估计,有500多名革命者来到沁后小学,取道蒯岭,走向目的地。王于洁、苏华、黄国璋、郭寿銮、张兆汉、王纪修等,都经常从蒯岭经过。
1930年12月26日,红军在新县芦尾失利,邓子恢一行,紧急突围,于12月29日到达东渡王纪修家。王纪修是医生,为冒病突围的邓子恢治疟疾。8天之后,1931年1月6日半夜,王纪修派8个游击队员,护送邓子恢离开东渡,由石梯的蒯岭上山,踏着浅浅的月色,行进在蒯岭古道上,安全抵达沁后小学。在沁后小学,邓子恢主持召开特委扩大会议,决定撤销红军第二支队,张威等4位军事干部回闽西莆田工作,由王于洁、蒋声、谢刚负责。
蒯岭是一条红军路。它的终点在东泉,但由此可通澳柄、新县、庄边、大洋。蒯岭为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蒯岭古道现已遭到破坏。
17.龙西后坑突围战遗址。龙西村位于东泉村的外围。
1930年9月,邓子恢同志在龙西后坑村主持召开闽中各县党的干部会议,准备开辟外坑新的根据地,会期2天。次日傍晚,突遭敌海军2个连的包围。邓子恢立刻命令,分两路向泗洋、东渡撤退。陈天章、王子尼掩护邓子恢和各县干部及特委人员,不料途中遭到郭楼古等多股土匪的追杀,困在山沟谷底。敌人居高临下,疯狂扫射,放火烧山。危急之中,后卫变前锋,熟悉地形的东渡村王天粦等红军战士奋勇杀敌,带领20多名与会的闽中各县党干部队伍,冲出包围圈,甩开敌军,辗转黄店、五里林一带,最后安全回到东渡。
后坑会议的遗址尚在,只剩断垣残壁,一个石砌的门岿然挺立,一个过排石横在门顶,仿佛在向后人诉说当年的惊险遭遇。
弹指一挥间,90年的时光,就这样流逝了。东泉老区村的红色遗址,昭告我们珍惜今天的幸福主活,不忘初心,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