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得沸沸扬扬的“双11”活动,终于告一段落了。面对电商强劲的冲击,传统零售业的超市纷纷打出“生鲜牌”应对,招揽顾客。
网购成为市民购物首选
很多市民已习惯从电子商务下单、支付和收取快件的方式购物。近两年,不少电商的“生鲜超市”纷纷上线,推出售卖的澳洲牛肉、黑山猪肉、日本樱桃等特色生鲜令销售火爆,令不少上班族感叹,如今去传统超市的周期越来越长、可买的东西也比之前少多了。
陈小姐表示,通常情况下买瓶装果汁、可乐、速溶咖啡这样的包装食品饮料比较放心,品质完全相同,价格统一好比较,适合网上买。
但生鲜产品则风险大得多,她说:“多数情况还比较满意,但有的时候也有看到图片上很大、很诱人的芒果,收到的实物比图片描述的小了一圈,退货太麻烦,还需承担运费,凑合吃了吧”。而且,与传统超市现场直观挑选不同,电商送货上门的果蔬的新鲜程度难料。卖家有时也无法控制物流,有时菜叶水灵、瓜果香甜,但有时也会遇到鸡蛋摔破了、青瓜打蔫的情况。
以“生鲜牌”招揽顾客
面对电商强势的进攻,传统的超市也不甘示弱,纷纷亮出“生鲜牌”回击,争抢客源。周女士通常会选择周末早上到传统超市购物,她的经验是周末超市的促销力度大,菜品新鲜,比早市还便宜,食品安全又有保障。
记者在某超市看到,“生鲜食品”促销似乎成了该超市周末的必修课,柿子、橙子、香蕉等当季水果均特价销售;西红柿、黄瓜、豆角等当家菜最低3~4元/斤。而附近的几家大的商超也如出一辙,均印制了精美促销海报,“生鲜食品”都是促销的主打产品。
某超市经理表示,“生鲜产品”是驱动整个卖场的灵魂,是超市经营的命脉,也是商场集客力的重要来源,是门店吸引来客数的重要因素。“面对电商的冲击,现在传统的超市只有全力以赴在生鲜、物流系统、采购模式等方面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扩大蔬果、干货分类的优势,推动水产、肉品、熟食、烘焙分类的变革,与时俱进,才能与电商继续较量下去,不然就是离倒闭不远了。” (时报记者 吴芹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