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马院革命大事记
【发布日期:2021-05-19】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刘爱红/整理

 



邱子国故居

 



马院牛鼻孔山

 



郑怀养伤处

 



2016年,91岁的老交通员陈新桂(右)和村支书邱金照(左)讲述红色马院革命故事

 



韩永藩位于马院村江北里故居遗址

 

常太镇是莆田点燃革命烈火的发源地。早在1927年、1931年、1934年相继成立常太山门、上莒、后坪、马口中共支部。闽中特委会系邓子恢19304月来莆田指导革命时成立的,辖有八县:莆田、仙游、永太、福清、惠安、南安、永春、安溪。1935年秋,莆田特委在常太漈川召开了第二次党团联席暨军事会议,在此建立根据地和成立闽中工农红军游击队第二支队,支队驻地和闽中特委办公机关也设在常太漈川(马院村)。19365月,闽中特委为了适应“抗日反蒋”形势需要,在常太漈川正式成立“闽中抗日义勇军”,办公机关仍设在此地。194211月,特委机关及无线电台,设在漈川的“牛鼻孔”山上。因而,漈川不仅是当时闽中游击根据地中心区,还是闽中特委机关所在地。

马院革命大事记按时间摘要记录,范围大体以马院及所在常太区域为中心,期间革命场景未作全景式铺叙。

19299月,共青团莆田县委成立,韩永藩(马院村江北里人)任书记,活动区域仍以涵江、城区、江口、渚林盐区为主。

1930年,党团组织分设后,韩永藩被指定为共青团莆属特委负责人。12月,韩永藩在涵梧汽船上被捕。19311月,敌人对韩永藩下了毒手。韩永藩牺牲,年仅29岁。

1932年,中共莆田县委派陈建新到常太的漈川、金竹坑、外坑等进行革命活动,在漈川成立农会,并兴办一所苏维埃学校,由剑真同志授课,培养积极分子,组织儿童团开展宣传活动,为建立常太游击根据地打下基础。

1933年,党在常太区域内发动群众,成立农会组织,准备开展武装斗争。

1934年初,莆田的革命斗争形势逐步高涨。为了开辟新的根据地,县委派郑金照、翁鸿镗等同志到常太的漈川、顶外坑、金竹坑等地开展革命活动。最初由亲友掩护,用“谈新闻”的方式在农民中传播革命思想,揭发国民党反动派的罪恶统治,启发群众的觉悟。经过一段时间的宣传教育工作,培养了一批积极分子;接着以这些积极分子为骨干,成立农会组织,准备开展武装斗争。

19349月,党在漈川、顶外坑等村组织了一支二十多人的游击武装,并吸收雷光熙参加。雷光熙家中藏有步枪十四支、短枪一支,由他献给游击队使用。此后游击队即在不断打击敌人夺取敌人的武器中逐步壮大。

1934年底,游击队在枫叶塘缴获反动民团步枪二十多支。拉开闽中三年游击战争的序幕。

1934年,国民党陈美金部队一个营300多人趁清明群众祭墓时,入驻马院村13个月,民众被迫离开家园。期间,群众被抓,牛被杀18头,猪杀20多头,放火烧厝,厝烧11间。

1934年,邱子国(马院村人)参加革命,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邱从193512月起历任中共广常兴边区工委委员兼组织部长、莆田县委委员、莆田中心县委委员,莆仙永边区工委委员,中共闽南特委委员,是闽中海上抗日游击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35年春,国民党盐官及两护兵自莆田经常太去仙游,翁鸿镗带游击队员郑乌镇等四人,装为挑货的行人,在松柏楼附近截击。4月,翁鸿镗探知黄龙地霸五八离有驳壳枪两支,派游击队员三人乔装为抽鸦片的小贩,等五八离带狗腿上楼时将他们缴械。东洋村土豪杨发家中藏有十九路军遗下的步枪三支,驳壳枪一支,游击队向他借用,杨发坚拒,游击队将其拘捕,缴其器械。

1935年秋,中共闽中特委在常太漈川召开军事会议,整顿游击武装,把队伍编为“工农红军闽中游击队”,以翁鸿镗同志为指导员,陈从中、雷光熙二同志为正副队长。不久由雷光熙带队到广业外坑围捕土豪林少平,逮捕其三个反动亲属,在下龙溪枪决。时有匪军一连适在外坑附近拘捕壮丁,与游击队发生战斗,游击队乃退回漈川。

1935年秋后,游击队得知国民党常太区长将前往仙游,派一支小分队进行突然袭击。区长突遭袭击,惊恐万状,逃窜而去,再也不敢回常太作恶了。

19361月,红军游击队在常太渡里镇压马口铺铺差恶霸韩觐候。之后,游击队开往广业外坑攻打恶霸兼民团头子范少京住处,因范不在家,就将其粮食衣物没收分给群众。

1936123日,韩觐候族侄勾引匪军一连配合反动民团于123日(民国二十四年农历十二月除夕)围攻漈川、金竹坑等村。游击队在漈川附近抵拒,激战一天,排长陈金藩(马院村人)在涉溪反击时中弹牺牲,队员李玉堂被俘(后在金竹坑牺牲)。郑怀受伤。在敌人优势兵力进攻下,游击队被迫撤离漈川,掩护群众隐蔽在深山中。匪军窜进村内任意抢劫,反动民团也乘机配合洗劫。七十多岁的老妇陈九拔逃避不及,躲在草堆中,被匪军搜获,一刀刺死。此后匪军即坐镇渡口,随时对漈川等根据地进行反复蹂躏。

19362月,游击队为争取主动,暂时撤离常太根据地,转到何寨一带活动。

19364月,反动派军队一个营于清明节再度围攻漈川、顶外坑等村,任意焚烧洗劫。

19365月下旬,闽中特委决定把武装力量集中到莆仙边继续斗争,并决定把第一支队并入第二支队。王于洁在常太漈川主持了合编仪式,合编后的游击队仍称工农游击队第二支队,同时任命吴德标为支队长,刘突军兼任政委,雷光熙、王铁成升任副支队长,杨采衡仍任参谋长。随后,分散在福清、长乐一带隐蔽的原第一支队游击队员也陆续到常太集中,加强了第二支队的武装力量。此后,游击队以莆仙边游击根据地为依托,打开游击战争的新局面。

19366月,郑金照率队到笏石三宫塘袭击国民党自卫队,遭到敌军顽抗。由于事先侦查不够周密,袭击失利,郑金照与队员徐文富中弹牺牲。游击队又退回常太根据地。

1936年夏,莆田反动统治者为了镇压各地的抗日宣传活动,一面加强农村的保甲制度,强化土豪劣绅的统治,加紧特务活动,一面又对常太根据地进行多次的围攻。

19367月底,匪军配合各地反动民团向漈川、顶外坑等村发动大规模的“扫荡”,抢割早稻、烧毁房屋、破坏群众财物。游击队与当地群众避入深山,长期住在竹竿树皮盖的草寮内,生活十分困难。特委决定把队伍转移到莆田、永泰的边区,与刘突军所率领的队伍会合。当时有九户革命群众因在原地无法立足,就跟随队伍转移到宁里、湖里一带隐蔽生产。红军游击队撤离常太根据地后,当地的土豪恶霸依仗反动势力,又对根据地革命群众不断进行迫害。顶外坑、漈川等村更遭受匪军、民团先后二十多次的摧残,被杀害游击队员和群众卅八人,烧毁民房五十六间。此外,革命群众被抓去坐牢的二百五十人,受酷刑迫供的卅三人,长期被监禁的十二人。

◎在国民党重兵驻剿下,为摆脱困境,19368月,闽中红军游击队撤出常太根据地,向北转移,开辟以庄边宁里、山溪为中心的莆永边游击根据地。   

194211月,长乐地下武装暴露。特委把武装分为两路撤出长乐。其中一路为特委机关及无线电台,由福清经永太安全转移到莆田常太根据地(漈兜村杨行眯和林阿秋自延寿桥去挑无线电台,上装番薯干,下装电台,路中遇险,机智埋好电台绕路避开,次早将电台亲手交付黄国璋)。特委机关设在漈川,李铁同志任书记。无线电台设在漈川牛鼻孔山中,台长为长征干部刘发海同志。

19438月,省委机关由闽北迁至莆田常太根据地,海上游击队的骨干大部分抽调到机关,组成警卫武装。10月省委机关迁往仙游石湖底。

194567日,国民党特务勾结伪“和平救国军”诱骗并密捕闽中海上抗日游击队领导人,制造了“东吴事件”。邱子国在“东吴事件”中被捕,随即在莆田城外壮烈牺牲。

1947419日,“戴云纵队”在常太枫叶塘袭击伪乡公所及伪田粮办事处,接着队伍开往仙游。

1949年,常太游击队和地下党组织骨干奉命积极支前,迎接大军南下,张坤率常太游击队精干与解放军并肩作战。821日,解放大军进入莆田县城,解放莆田。常太人民从此解放得翻身。

◎抗战至解放战争期间,常太地区被摧残次数甚多,经统计:被围剿基点村十三个,被蹂躏村庄五十多个,被捕杀抗战家属和游击队员、地下工作者、革命群众一百五十多人,被捕坐牢和受禁五百多人,因抓丁、抓夫逃亡失踪二千五百多人,致绝户一百六十八户,被烧毁民房六百多间,被抢劫粮食一千多担,建筑物七座,山林毁四百多亩次,财产损失七百五十多万元。基点村受害面达百分之八十以上,全乡受害达百分之五十以上。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