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霜天红胜火 忠诚印寸心
【发布日期:2020-12-01】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时报记者 凌明信

 


站在革命遗址玉皇殿上俯瞰东圳水库



 

革命文物

 

闽中游击队洋边革命展览馆

 

革命遗址玉皇殿门口

 

革命遗址玉狮岩 

 

城厢区常太镇洋边村是一片红色土地。为了新中国的诞生,为了人民的自由和民族的解放,许多革命志士曾经在这里风餐露宿,开展地下革命活动,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战斗凯歌,流传着一段感天动地的革命故事。      

种子跃跃欲试,可沉闷的气息还笼罩着无垠的大地;飞鸟跃跃欲试,可天空仍被灰色的云朵占领。村里的玉狮岩山高路险,森林茂密,地形隐蔽,独具开展革命活动的天时地利。处在半山腰的玉皇殿,于1928年起被中共地下党利用,开展地下活动。1932年,莆田发生严重春荒,中共莆田县委指示郑金照深入家乡常太,在群众中宣传发动,布置基层党支部和农会带领群众向政府请愿,要求发放春荒救济粮,洋边群众积极参与,国民党当局被迫部分满足了群众的要求。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当地农民运动逐步发展为武装斗争。

19345月,中共福州中心市委常委王于洁携妻子苏华,从福州转移到莆田领导革命斗争。当年9月,中共莆田中心县委在灵川西厝里召开党、团干部会议,决定重新建立中共莆田中心县委,王于洁任中心县委书记,潘涛、郑金照、林阿郞、陈建新、黄国璋为委员。会议决定在国民党统治力量相对薄弱的常太山区开辟新的活动据点。莆田中心县委委员郑金照、陈建新到常太渡里村顶外坑,动员该村进步青年雷光熙参加革命,雷光熙在接受党的思想教育后,毅然决然献出家中藏有的步枪14支、短枪一支及手榴弹、子弹数箱,并参加革命队伍。利用这些枪支弹药,中共莆田中心县委在常太山区组建了一支20多人的游击武装,从而开辟了常太第一块游击根据地。也是这一年的12月,郑金照、潘涛率领莆田工农游击队在常太游击队配合下,化装袭击了驻在枫叶塘的国民党镇公所常备队,缴枪20多支、子弹数千发。在洋边,枫叶塘突袭打响了闽中三年游击战争的第一枪,从而拉开了闽中三年游击战争的序幕。

19355月,莆田、福清两个中心县委取得联系,王于洁、潘涛亲赴福清樟溪参加两个中心县委联席会议。会上决定撤并莆田、福清两个中心县委,成立中共闽中特委,统一领导福清、长乐、莆田、仙游、永泰等闽中各县的斗争,王于洁任特委书记,黄孝敏、潘涛、刘突军、余长钺、陈炳奎为委员。会议决定把福清和莆田两支游击队分别整编为闽中工农队第一支队和第二支队,并分别以福永边的罗汉里和莆仙边的常太为根据地,进一步开展游击武装斗争。当年秋,王于洁在常太漈川主持召开军事会议,决定依托漈川、外坑、金竹坑为中心的常太根据地,进一步开展莆(田)仙(游)边游击战争。同时决定把分散在莆田各地的游击队统一整编为闽中工农游击队第二支队。支队驻地和闽中特委办公机关都设在漈川。

1935年中共闽中特委成立后,洋边村尤玉堂先后任后坪村支部书记、常太区委书记、县委委员,洋边村便成为闽中游击队活动的一个秘密场所和重要革命据点。中共闽中特委主要领导人王于洁、刘突军、邱子国、方子明、苏华、黄国璋等同志,经常在洋边玉皇殿领导组织常太地下党和游击队开展活动。为了支持革命和解放全中国,洋边村人民群众自觉投身革命,积极支持地下游击活动,先后有53位热血青年加入革命队伍,其中尤玉堂、吴火孙在革命中不幸被捕,英勇就义。

尤玉堂1912年出生常太洋边村,1933年参加革命后,曾在常太、庄边等地发动群众严惩恶霸和抗捐抗税、抗租抗粮,为常太游击根据地作出积极的贡献。1945年,国民党保安团清缴常太时不幸被捕,同年被活埋于莆田城关田尾,时年33岁。尤玉堂的妻子陈楼妹,1938年起任常太地下联络交通员,1945年春和尤玉堂同时被捕,在常太枫叶塘镇公所不畏敌人拷打,严守秘密,后被释放,1988年病逝。和尤玉堂同年出生的吴火孙,194310月任常太区委书记,参加过枫叶塘突袭。抗战爆发后,他奔赴抗日一线,19445月被捕后,也是被活埋于莆田城关南部。1904年出生于洋边的刘誉,1933年参加革命,系常太洋边村地下党工作者,19445月被活埋于莆田城关。

为重温光荣历史,吊唁先烈英灵,20035月,闽中游击队洋边革命展览馆在洋边小学内建立,面积约150平方米。2004年,由中共城厢区委宣传部牵头,将展览馆搬到洋边村部进行重新布展,陈列着50多件游击队员曾经用过的革命文物。20058月,闽中游击队洋边革命展览馆被莆田市委、市政府公布为莆田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

天空蔚然,圳湖映碧,玉皇殿恬静地卧在库区身旁,蓝色的水波缓缓地浸了过来,像要轻轻地吻着革命遗址的基石。冬阳以最美的姿态,在库区大地上流淌。通往闽中游击队玉狮岩革命遗址的山上,处处绽放着金黄的冬菊,山上的香蕉一串串的,青橄榄满树。站在遗址上俯瞰东圳水库,暖阳映照一泓绿水,特别的美意激荡而来。山上清脆的鸟儿叫声,带着人们回首聆听那些血雨腥风的红色故事,感受绿水青山间涌动的红色力量。先烈回眸应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传承着这种精神力量,洋边村人从艰难困苦中出发,曾经的土岭荒山披上了绿甲,曾经的库区崛起明星村,要知道,1958年修建东圳水库时,洋边村从库区搬到半山腰居住,人均只有120平方米的望天田,就是在上世纪80年代,洋边还是一个被称为三封的村庄:没粮吃,嘴封;没路走,脚封;没地种,手封!老区人民以红色文化铸魂,以绿色理念崛起。黄福森姝是当年的地下革命工作者,上个世纪90年代,省委书记、省长都来她家慰问过,至今,在她孙子家精致小洋楼的墙壁显眼的地方,还挂着她和省领导的同框照片。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作为老区基点村,洋边村更能感受到这一点!谈起红色山村的巨变,担任八届洋边村支书的郭炳星感慨万千。年过七旬的他,尽管满头银丝,却依然站在村支书的位置上,依然带领洋边这个福建最美乡村奔向小康。这就是红色的力量,它可以让人自强不息,让人超越年龄!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