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莆仙方言词汇蕴含的历史背景
【发布日期:2020-11-24】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吴松江

 

 

【钱锞】(莆语,以下图片说明同)

 

【铜片】

 

【钱片】

 




【王番】

 

【王番】

 

【王番】

 

【纸字】

 

【红鸡公】

 

【乌鸡母】

 

【工农兵】

 

 

许多词汇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产生的,莆仙方言中的一些词汇也不例外,其中都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或社会背景因素。

【钱锞】指相当一文钱的外圆内方铜钱。

钱,指代币。锞,原意是指小块的金锭或银锭。莆仙方言中,则是指相当一文钱的外圆内方铜钱。外圆内方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天圆地方的观念下创造的。标准重量为半两的钱币,成为中国历史钱币的传统样式。在莆仙方言中,这样的铜钱每枚称为一锞,所以人们习惯地将这种铜钱称为钱锞。

【铜片】指实心的铜钱,也称铜板或铜圆。

词汇铜片中的,是指铜质做成的;是把一个个圆形薄铜钱形象地称为一片片的铜板或铜圆。中国历代古钱币大多数是以铜合金形式铸造的,方孔圆钱是古代钱币最常见的一种,而铜钱是古代铜质辅币,方孔圆钱的铸期一直延伸到清末民国初年,所以民国时期实心铜钱使用的较多。

【镭蕊威切片】同上义。镭是的莆仙方言外译音。

【钱片】同上义。

【王番】11 ηuaη533.银元。

因钱币中的图案有英国女皇的头像,莆仙方言称其中的女皇为王,称洋人为番囝,所以就称为王番,有的地方也称为大番,因王者为大。在普通话中,银元俗称大洋”“洋钱花边钱。银元起源于15世纪的欧洲,是银本位制国家的主要流通货币。大约在明万历(1573-1620)年间银元流入中国,上述的图案有英国女皇的银元是在清代鸦片战争之后流入中国,使用量最多。因有的图案中有手中持有一根权直杖的外国人,故人们也称这种银元为番囝揭锡杖

【铜番】taη13 ηuoη533. 假银元的称呼。俗:[铜番出面](喻事情败露)

【纸字】指纸质钞票。

中国历史上将纸币称为,始于金贞元二年(1154)发行的交钞交钞亦称钞引,用纸印制,与铸币同时使用。1853(咸丰三年),清政府发行大清宝钞户部官票,两者合称票钞钞票。后人以钞票泛指纸币和银行券。在莆仙方言中,用简明直观的语言概括钞票为纸字一词,即是说,印字的纸。

【红鸡公】指民国时期(19488月至19497月)发行的红色票面金圆卷。

【乌鸡母】指民国时期(1935年至19488月)发行的一种黑兰色票面的货币。

【工农兵】指在1962420日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中,票额面为工农兵头像的大团结十元人民币。

【三头搒波翁切】旧时莆仙地区的农村高利贷之一。

在莆仙一带,农村放高利贷是外地传来的,特别是在民国七年(1928)之后,更为流传。这种利率计算是,在青黄不接时借入50公斤稻谷,到新谷登场时须还75公斤,即是以50公斤对折的25公斤为利息,一头等于25公斤。下次还时若还不起,则就把75公斤为本金,以75公斤对折的37.5公斤为下次的利息,下次就要还112.5公斤,以此类推。此种计法,是把本金50公斤分做两头(两股),一头为25公斤;再以25公斤的数作为另一头,共三头,总数为75公斤,即是借出两头,还三头。故称为三头搒波翁切

【牛犅音敢厮牴】也是旧时莆仙地区农村高利贷之一,比三头搒波翁切的利更高。青黄不接时借入50公斤稻谷,到新谷登场时须翻半还100公斤,即是以本金为利息,总计为100公斤。

【驴驮拍滚】同样也是旧时莆仙地区的高利贷之一。其计法是,到期不还,利息翻番,并将利息计入下月本金。依此类推,本金逐次增加,利息逐次成倍增长,像驴打滚一样一次次翻倍,越滚越多。

【细锤出,大锤入】同样也是旧时莆仙地区的高利贷之一,只不过剥削较轻些。即是在出借时约定,称量谷子是用较轻的小量锤(即大秤的铁锤),称出的量较轻。还时,则是用较重的在量锤来称谷子。大小量锤所移出的量一般相差约五至十公斤。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