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坊巷寻踪
【发布日期:2020-08-20】 【来源:本站】 【阅读:次】

肖亚生

 

坊巷东段巷照,红砖厝为宋氏居宅


 

翁乾度像

 


蒲鲁士


 

蒲星氏


 

林鹏侠


 

兴郡中西学堂首届毕业同学合影

 

 

坊巷位于莆田市区大路中部,东西走向,西起大道街,东与井头街接壤。坊巷初名刺桐巷。黄仲昭《八闽通志》之坊市条称为刺桐花巷,巷因列植刺桐花而得名。唐末五代以降,金紫长官方廷笵家族卜居这里,故在明清时期以姓号改其巷名为方巷。按,弘治志载称:方巷,旧名刺桐巷。以唐补阙翁乾度尝列植刺桐花得名。及长官方廷笵居之,遂姓其巷。又载:陈迈,唐武德初令莆田,始家刺桐巷。陈迈是武德间家于刺桐巷,方氏居此在唐末五代。而翁氏始居刺桐巷的年间,依翁氏族谱所载,为北宋初乾度长子处厚仕宦后迁徙。据此,刺桐巷之名在唐时或未号名,或命名非源于翁氏。上世纪前期复称刺桐巷,因其巷建有朱紫坊,俗称坊巷。隶属城中镇德义铺。自1980年起,复旧名坊巷,隶属城厢镇文献居委会。

坊巷聚族而居的历史至迟形成于唐代。这里西临通衢大道街,交通方便,安静舒适。自唐以降,此巷成为官宦名臣恋居之地,亦是早期居此之陈、方、林氏等家族的发祥地,并由此蔚为莆中望族。

唐武德初,陈迈出任莆田县令,即安家这里。这一支陈氏称刺桐陈,是有史籍记载最早入居刺桐巷的家族。陈氏发祥于此,而后裔徙传乌石山下仪门、后埭等地,播迁省内外,支庶众多,为莆中甲族。

唐末,时称长官的方廷笵,因避中原割据,卜居刺桐巷。廷笵生六子均仕闽王氏,故称这一支方氏为金紫刺桐方。其后蔚为科第世族,子孙传衍后埭、后塘等处。方氏与陈姓后裔徙传东厢,同蔚为乌石山前的九大姓。

唐时,金紫林殿中侍御史林谠,从(北高)长城析居刺桐巷。至宋靖康初,林谠五世孙林冲之任主客郎中时诏为副使,随陈过庭出使金国。至金国被拘禁于显州极北酷寒之地十余年,不屈而绝,人称为宋苏武。冲之子郁、侄震与霆均有忠名,邑人称为忠义林氏。宋宝庆三年(1227),诏以刺桐巷故居立祠曰忠义祠

北宋初,殿中丞翁处厚由兴福里迁居于此,称朱紫坊刺桐翁

宋乾道间(1165—1173),仙游上邱人邱(丘)微之之子邱逸,迁居刺桐巷。仙游《凤岗邱氏族谱》记云:微之公元子逸公,居兴郡刺桐,为刺桐之祖。传五世孙铎公,迁金桥开基,因分铎公派下为刺桐乾房……铎公从弟钟公迁黄石象镇开基,因分钟公派下为刺桐坤房。邱微之,登乾道二年(1166)进士第,终官循阳通判,以朝奉大夫奉祠。弘治志称:明时,其后裔有丘(邱)添德字孔辅,号朴庵。其先世居城左刺桐巷,至添德始徙居水南之象店

按,仙游《凤岗邱氏族谱》云:微之公为蔡君谟女婿,以进士列官朝奉大夫,枢密院都监。翁婿同览壶兰名胜,君谟公营南郊(今蔡宅),微之公卜城左(即刺桐巷)。遂偕元季两子:逸公、晞公,由仙邑上邱徙居莆阳。莆阳之邱,微之公始也。考,蔡君谟即蔡襄,登宋天圣八年(1030)进士第;而邱微之为乾道二年(1166)进士。翁婿两人登第时间相距136年,这种姻缘关系实不可信。翁者或为蔡襄后裔。民国志亦载:邱姓,谱载理宗二年进士邱晞,仕邵武军通判,居仙游。宋末迁莆刺桐巷。经考,宋理宗二年即宝庆元年(1226),该年无开考。而宝庆二年(1227),有邱氏登进士第名曰:邱献,一作渔,字渭夫。非邱晞也。

早期入莆聚居在坊巷的陈、方、林、翁、邱氏等家族,其后族裔传衍兴化各地多蔚为望族。在科举时期,这些家族有不少学子登第仕宦后迁居于就职地落籍,也有少数因各种缘故而移迁他地。因此,这些姓氏居住这里的时间不久即有族裔渐之外徙。今居坊巷者并不多。

明成化间(1465—1487),渚林人吴腆迁居刺桐巷。吴腆,字宏载,成化四年(1468)举人。南昌府通判。成化间,御史吴璘在刘桥为举人吴腆表立一鹗横秋坊。吴氏在坊巷建有祠堂。光绪四年(1878),基督教兴化美以美会(即卫理公会)曾租赁在吴祠创办培元书院

坊巷黄巷里迤东,北侧有明刑部尚书彭韶府第曰尚书第,邑人称其第为百廿间大厝。彭韶尚书第毗邻东偏,清光绪间,基督教兴化美以美会曾以林氏奕世金紫(疑为宋林冲之祠堂)旧址,改建为红砖墙西式天道堂,即基督教礼拜堂。

坊巷东,近井头南侧,旧时有美教会传道士林心香的夫人杨玉英在这里设立的恤嫠院,邑人称幸福院,养教会嫠妇9人。时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闻以手书懿德慈型横匾赠之,表彰其善举。1949年以后,幸福院改办为半工半读学校。至今院楼尚存。而后林心香往新加坡开发橡胶园,誉称橡胶大王。林家鼎盛时,在莆田、新加坡家大业大,在福州鼓岭、浙江天目山拥有别墅。心香有52女,均上大学,其中有5人留学英美。出生于此的林心香女儿林鹏侠为中国早期女飞行员,亦是莆田《福建新报》的创始人。

坊巷东近井头,旧时巷道中置有石构朱紫坊,毁于文革期间破四旧

清同治二年(1863),基督教卫理公会传入莆田。寻设兴化牧区,继设教区。至光绪间,基督教致力于传教的同时,亦在坊巷创办学校以及慈善事业。坊巷成为兴化基督教文化教育的基地,也是废除科举制度后创办新式学堂的摇篮。

而今,坊巷即古刺桐巷,除坊巷黄巷里和彭韶旧第进行局部改造外,大部分仍保留旧巷原貌,而巷道铺设大理石板,或水泥路面。沿巷旧屋多已改为店铺,经营大众化服装、居室用品等。巷内幽静如旧,居住这里的居民除了一些旧有的世家望族后裔,也有后来入迁的新姓错居其间。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