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千年文化古村——黄巷
【发布日期:2020-08-18】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图 黄黎强

 

唐崇文馆校书郎黄璞故居及故居前的古大道

 


  黄冈群凤坊,宋代创建,坊额上写满了历代科举人才的名字。


 

清光绪年间黄巷祠二墓重修碑记

 

宋理学名臣朱熹为黄冈祠题写的碑记

 

黄巷村肇兴于唐玄宗天宝年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是莆田早期的千年古文化村之一。

唐开元年间(713—741)黄岸从桂州刺史任上辞官归里,乘船回福建侯官(即今福州)。途经莆田涵江,爱延福山水之胜,带儿孙从福州黄巷迁居延福山。并把新居地也称为黄巷、黄巷山,以示不忘祖籍也。

黄岸以诗礼传家,后代儿孙或登第,或入仕者,代不乏人,可谓英才辈出,科甲绵延,尤以唐宋最著,蔚然而成一方望族。

一、科举名人

黄岸之子黄谣,后授闽县县令。黄谣生黄英、黄盖、黄华等五个儿子,从此子孙繁衍,科甲逐渐兴盛,单单唐宋二朝,中进士,及特奏名者不下二三十人。其中有武状元、特奏状元,可圈可点,名闻遐迩。

一门五学士

黄岸六代孙黄璞,唐大顺辛亥(891年)中进士及第,初授尚衣监薄,后升任崇文馆校书郎。平生擅诗文,著有《闽川名士传》6卷、《雾居子集》多卷行世。

黄璞生八子,次子仁渥,大顺庚戌年进士,授太子正字。三子仁滔,乾宁乙卯年中进士,授御史里行;四子仁藻,授著作郎;七子仁谓,授秘书监,与父亲同朝担任文职,时称一门五学士,乡人荣之。

父子兄弟伯叔同朝

黄贲,黄岸九世孙,宋天圣五年丁卯(1027)登进士第,授朝议大夫,库部郎中,生四子,长子伯达,授奉议郎;次子伯适,官夔州通判;三子伯夔,官翰林院机宜;四子仲文,授国子监簿。

黄贽,黄贲的兄长,宋景祐元年(1034年)登张唐卿榜进士,后授司农少卿。

黄质,黄贲的弟弟,官至少保。

黄家一门科甲,同朝为官,不仅乡人以此为荣,在全莆田也传为美谈,以为罕见、难得!

白衣直讲

黄君俞,字廷佥,黄岸10世孙。弱冠即著书一百卷。他四次参加乡试,四次中乡荐,其中有三次还名列榜首,称解元。不久,担任宫廷直讲(官)。宋治平丁未(1067年)荣登开封城进士第一,授太常礼院检讨,历崇文馆校书郎,后改馆阁校勘。黄君俞堪称北宋的一位名臣、才臣。

八闽文章初祖

黄璞的从弟黄滔,字文江,黄岸的六世孙。自幼笃志好学,诗文俱工,与校书郎黄璞齐名。

唐咸通十三年(885年)领乡荐,后到京城长安赶考进士,不期正值黄巢起义、军阀混战,一拖24年,直到乾宁二年(895年)才擢进士第,除国子四门博士。

不久,黄滔弃官南下,投奔闽王王审知。王审知知其才名,辟任他监察御史里行,赐绯鱼袋,充威武官节度推官。当时藩镇割据,天下大乱,不少人乘机称王称帝,黄滔极力规劝王审知宁为开门节度使,不为闭门天子。王审知采纳了黄滔等人的劝告,终其一身只当开门节度使,使福建人民免遭了一场战争的灾祸。

黄滔是晚唐一位很有成就的现实主义诗人和词赋家。当时,北方战乱频仍,独闽地干戈不兴,中州名士学者李洵、韩偓等共推他为闽中文章初祖。黄滔著有《泉山秀句》30卷、《黄某集》15卷,惜已丧失。八世孙、状元黄公度收集其遗文,集成十卷,即今《黄御史集》也,为后人保存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黄滔后从黄巷村迁居莆田城东里开基,成为东里黄始祖,为莆田黄姓的一个重要分支。

宋末枢密使

南宋末期,黄巷村还出了一个大名鼎鼎的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黄镛。

宋末,元军攻破京城临安,宋恭帝投降,大臣张世杰、陈宜中等人拥少帝赵昺匆忙南奔,在福州即位,号端宗,又勅命黄镛为右相,与陈文龙等人一同主持国事。黄因伤疾未受命。去世后,赠谥号忠教。后人在涵江前黄村兴建了一座双进枢密祠纪念他。

文武兼备的清官

黄察,字廷祥,黄璞十六世孙,明永乐年间授刑部河南清吏司主事。其后,受命出使云南,主持纂修《云南通志》等志书。其后,黄升任江西按察司佥事。任上,有勇有谋,平息战乱。遇上水旱灾害,黄察下令开仓赈济,全活数以万计的民众,一境士民有口皆碑。任职期满,上疏告老回乡,行囊空空如也,仅书籍数箱而已。有文集数卷行世,终年67岁。

廷杖名臣与清官

到了明代中叶,黄巷村又出进士黄巩。黄巩,字伯固,晚号后峰,黄岸的二十二世孙,唐校书郎黄璞的十六世孙。弘治十八年(1505年)会试中试,赐同进士出身,初授吏部观正,其后改任德安推官、孝感知县。皆有政声。

正德四年(1509年)升任刑部主事。后改任兵部郎中,升任兵部郎中。

当时,正德皇帝先后重用奸臣铁宁、江彬等人,四出巡幸玩乐。不久,又准备到江南游玩,诏令下达后,满朝大臣惶惶不安,议论纷纷。此时江淮一带正遭饥荒,当地百姓恐受骚扰,纷纷拖儿带女,举家出逃。

黄巩不顾个人安危,与同僚、员外郎陆震联名上疏谏阻南巡。武宗大怒,江彬等必欲置二人于死地,将黄巩二人逮捕下狱。五天三讯,廷杖一百多棍,又打入大牢。黄巩身体瘦弱,人人都以为必死无疑,不想竟得甦不死。后被革职为民。

黄巩离京时,行囊萧然,唯数箱书籍而已。后应邀任立诚书院讲席。嘉靖改元(1522年),皇上下诏起用黄巩,授他大理寺丞。次年,黄巩上京朝贺,突然在半途发病去世。皇上震悼,下诏赐葬,后追赠他为大理寺少卿,赐谥号忠裕,入祀兴化府乡贤祠。

黄巩平生工诗擅文,著有《黄忠裕公文集》(又称《后峰集》)八卷,行于世。

二、古祠堂

黄氏大宗祠  又称黄冈祠,在村子的东北面。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

唐末,黄岸六代孙妙应精堪舆,善相地脉,便与姪吏部黄瑜、校书郎黄璞、黄蟾数人谋建家庙,奉祀先人。但事未既而卒,相继病殁。

拖到宋代,奉礼郎黄文惠决计捐金营建祖庙,做为崇奉先祖之所。宋明道元年(1032年),黄文惠的孙子、赠朝议大夫黄世规捐金协助祖父,全力建成之。又在大门上题写黄氏宗祠四个大字,并议定祭田,以备春秋二祭之用。但事情尚未办完,二人又相继去世。

又过了几十年,十三世裔孙、宋宣和辛丑进士、潮州通判黄彥辉返家探亲祭祖,捐出重金,庀工备料,重修重整黄氏宗祠。  

元明清三代,黄氏宗祠屡修屡废,几经沧桑。清光绪年间,举人黄中瓒与黄氏族长等人佥议捐金重修。时有黄邦和、黄中立、黄邦杰等人也慷慨捐重金助修。

1950年,人民解放军部队曾借驻祠中,祠门外大埕则辟为马圈。一二年后,部队移驻国欢坡。上世纪50—70年代,宗祠废,改充为生产队仓库及工具房,祠宇日益破旧。

直到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成立黄冈祠重修董事会,黄冈祠获重修,又修建大埕、大门坊。黄冈祠得到全面的修复和管理。

吏部祠  在黄巷村南,创年无考,主祀黄岸六代孙黄瑜,黄瑜唐末官吏部郎中,六传失系。吏部祠早年即已毁废。

大校书祠  在黄巷村南,唐末创建,主祀唐校书郎黄璞,据说规模较大。今村中有黄璞祠,前后双进,中有大埕,规模宏大。解放前,有人在祠中创办黄巷小学。解放后,一度荒废。上世纪90年代末,黄氏后裔发动群众捐金重修。今已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枢密祠  在黄巷村南前黄,前后三进,面阔五开间,规模宏大。中祀宋端明殿学士、枢密使黄镛。解放前,有人在祠中创办民塾。解放后毁。

大理家庙  在村子的中部,坐北向南,面阔五开间,主祀明嘉靖初大理寺少卿黄巩。御史詹宽亲自为家庙题写横额。

1995年(约)涵江区开辟环城路,把黄巷村从中切断,分成南北两部分,大理家庙正当切断处,连同附近的草堂,被彻底拆除。仅剩一块大理家庙石额尚存,落款为嘉靖八年(1529)秋九月立,现保存在碑廊中。

诒德祠  在村中大路边。清嘉庆年间创建,主祀诏赐文林郎黄紫函及先祖。祠宇坐西面东,前后二进,面阔五开间,规模较大。但因长久缺修管护,现已残破不堪。

黄紫函,黄岸后裔,清嘉庆年间到上海当学徒,后经多方打拼,以经营桂圆干生意发家致富。常热心地方公益,赈济贫寒,朝廷诏赐他文林郎褒奖。

三、古门坊

武状元坊  在村南古大道上。为唐校书郎黄璞五子黄仁济立。黄仁济,唐末登武状元,授武职。后儿孙迁居福州等地。

特奏状元坊  在村北大道边。为宋代特奏状元黄班立。据传为三门大木坊,毁废已久。

枢密坊  在村中古大道上,为宋德祐元年(1275)端明殿学士兼知枢密院事黄镛立,原为三门大木坊,今已不存。

黄冈群凤坊  在黄巷村大门楼古村道边。创年无考。清光绪年间由黄中瓒等人捐金重修,后毁废。

上世纪90年代末2000年初,由村人捐金在旧址上重建。新建的群凤坊为砖木结构,高两层。坊额下题写了宋元明清数代黄姓科举人员名单。

国英坊  在村中古大道上,为明弘治年间举人黄文鸑立。黄文鸑后官任知县。坊早年毁废。

四、其他古迹

刺史里门  在村南古大道上,刺史指唐桂州刺史黄岸,唐天宝年间,他带家人首迁黄巷建房立村,此门当为早年所立。后毁,上世纪90年代末重建。

黄巢灭炬处  在村北。唐乾符六年(899年)初,农民起义军黄巢从浙江越仙霞岭,辟七百里山道进入福建,破福州,又从福州南下广南,途经莆田,从古大道路过黄巷山。当时天早已昏黑,黄巢大军便点燃火炬前行。正值黄岸六世孙黄璞正闭户攻书,巢军闻书声朗朗,军中传令此大儒也 ,逢儒则辱、师必败,于是灭炬弗焚而过。

后人在当年黄璞故居雾居真隐处题黄巢灭炬处数字,以示纪念。

朱文公碑文  在黄冈祠,即黄氏宗祠内。

黄岸十四世孙黄黼与朱熹相友善,黄请朱熹为黄冈祠题写碑记。

黄黼后从宁波回莆田黄巷村定居,捐金重修黄冈祠,并将朱熹题写的《唐桂州刺史封开国公谥忠义黄公祠堂记》一文命人镌刻于石碑上,并将石碑竖立祠内。

由于黄冈祠多次焚毁重建,这块石碑不知去向,上世纪90年代重刻。

通礼门  在村中大道上,旧时有一道通礼门。门额上嵌一块篆书通礼石刻。边落款:大明正德十二年(1517)  左为:兵部郎中巩立。通礼门后毁,今已不存。

枢密书堂  在村南。宋末知枢密院事封涵国公黄镛回乡后曾在村中开设书堂,课督子弟。书堂早年毁废。

立诚书院  明正德年间,侍御史沈灼巡按福建,到兴化府,他久仰黄巩大名,知道他是一位学识渊博的理学名臣,便决定请他执掌书院教事。

沈御史一面命府县在涵江上生寺创办立诚书院。一面亲自登门拜访黄巩,盛情邀约,黄巩只得应允。

一年多后,嘉靖改元(1522年),下诏起用黄巩,授他大理寺丞。黄巩即离家晋京任职,立诚书院另请高明。次年,黄杖伤复发,一病去世。嘉靖帝下诏赐葬。不久,沈侍御下令将立诚书院改为崇忠祠,奉祀大理寺丞黄巩。

后来,朝廷诏赠他为大理寺少卿,乡人把村中的立诚书院改称后峰祠,奉祀大理寺少卿黄巩。

涵中初级中学内迁  抗战爆发后,1940年为躲避日机的袭扰和轰炸,涵中中学内迁黄巷村,借用村中旧祠堂作为教室,初三教室设在黄冈祠,初二在大理家庙,初一则在诒德祠。一年后,涵江初级中学才迁回青璜山本校。

黄巷初级小学  在今黄璞祠,约创办于上世纪40年代初。后因没有操场可供体育活动,就迁到村中帝君祠上课。帝君祠除奉祀帝君外,还奉祀明大理寺少卿黄巩。

五、古府第

黄巷村从唐代起入仕为官的人多,所以自古以来就有不少古府第,如唐校书郎黄璞的大校书故宅、雾居真隐、唐司徒忠义公故宅,即唐末节度使黄碣故居,唐小校书故宅,即崇文馆校书郎黄蟾故居,宋末封右相参知政事兼知枢密院事封涵国公黄镛的新府堂等等。但因年代久远,又饱经战火风雨的摧残,这些古府第都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如今,村中还有一些清代、民国时期的老民居,但都为普通民居,没有府第规模。其中清乾隆年间举人黄潼鲤的故居规模较大,保存较完好。

黄举人故居坐北朝南,双进五间厢,中有天井。大门前石阶雕刻较好,大门前设有大院。据后人介绍,早年故居共有三座宅院,并排相连。虽无雕梁画栋,但也颇具气派。上世纪50—60年代,两侧两座已被大队拆毁,材料他用。

黄潼鲤,清乾隆年间中举人,历任督粮总捕分府官、清浦县知县等职,他办事勤谨有法度,多得上官表彰。他关心地方吏治,尤其注意兴办水利,劝课农桑,发展生产,又热心葺书院,修孔庙,大兴求学之风,政绩显著。

六、传统民间文艺之乡

黄巷村古时是个科举文化名村,实际上,它还是一个民间文艺之乡。从清末、民国直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全村的民间文艺活动十分兴盛,远近闻名。

首先是全村十音八乐人才多、高手多。黄维仁,特别擅长吹奏笙、笛(横笛)、二胡、八角琴等多种乐器的演奏,人称十番师。此外,还有黄玉林,擅长八角琴演奏;黄天荣,则擅于三弦。黄细九、黄华贤等人,以二胡、碗胡、四胡、大胡取胜,他们也常应约到外乡传授技艺,被推为十番师。

上世纪60年代,黄巷村组建红星莆田戏剧团,后台人员清一色是本村人。村人黄龙坤堪称名鼓头。

村中当年还有二三支八乐队。

踩高跷,是黄巷村民间文艺的又一个特色。村人黄宗十、乌脚等人,最擅长表演高跷。

七、闻名的木雕艺术

从清末直到解放以后,数十百年间,黄巷村的黄丹桂、阿贤兄弟从小随父亲廉古学习木雕手艺为生,技术大进。1956年,县里组建莆田木雕社(莆田县工艺一厂前身),黄丹桂与佘文科、郭玉应等人作为技术骨干参与建厂(社)。退休后,他与儿子文寿在家乡创办丹桂雕刻厂,全村还有木雕工艺厂数家,黄巷村成为了名符其实的木雕专业村。

此外,自清代以来,黄巷还有些人擅长为文赋诗,自己编写文集,如黄天池、黄光俊、黄锦梁,成为远近闻名的剧作家。

黄巷村,古代科举文化发达,近现代民间文化繁荣,是个真真实实的、典型的千年文化古村,十分难得!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