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阅古读今木兰溪
【发布日期:2020-06-08】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木兰春景郑育俊/摄

木兰溪,莆田人民的母亲河。她肩挑山海,自历史深处走来;又手挽风云,向时代潮头奔去。她及其360条支流如同纵横交错的掌纹,长久地执掌全流域1732平方公里山水的历史变迁,并与广阔的海洋一起,孕育了莆田山川丰富的地理物候,塑造了莆田族群独特的地域性格,滋养了文献名邦浓郁的文化风情。

“溪与海相出入,山与水相吞吐,是谓冲阳和阴,血肉相恋,此秀气所以结、人材所以生也。”这是明代《兴化府志》的记载。对于莆田先民而言,木兰溪“洪积”与兴化湾“海积”的神奇力量,形成利于农耕的沃土,但应付其泛滥也是生活的必须。雨季和风季,暴涨的溪水和倒灌的海水一齐发威,肆无忌惮地摧毁一切,甚至改变河道。先辈胼手胝足,反复开垦耕植、重建家园的艰辛过程,也是不断适应水、制衡水的探索开拓历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镇海堤和木兰陂,就是这场漫长实践的伟大产物。

屹立至今一千二百多年的镇海堤,由唐元和年间闽浙观察使裴次元倡建,庇护着木兰溪三江口至入海口“感潮段”的南洋平原。它蜿蜒近六公里,外御潮汐之冲,内蓄膏泽之润,是与浙江钱塘堤媲美的福建沿海第一大堤。这里濒临台湾海峡,每年数度经受台风暴雨和天文大潮侵袭。这条堤防见证了莆田先辈抵御洪潮和倭患的漫长历史,被誉为“海岸长城”。堤后禾苗吐翠、瓜果飘香、小桥流水、炊烟四起,那些错落的村庄、田野、果林、鱼塘和墓园,以最直观震撼的方式诠释着生死相依。

营造木兰陂的过程更为惊险曲折,它并非筑在岸边而是建于水中,矗立在满是淤泥的软基上。它最初来自北宋传奇女子钱四娘的梦想,钱四娘为之倾尽所有,直至投水殉陂。这条史诗般的大溪接收了她的精魂,以林从世、李宏、冯智日及南洋十四大户为代表的后来者则继承了她的梦想,胼手胝足,前仆后继。建造木兰陂前后历时20年,跨越两朝三易其地,终于宋元丰六年(1083)在木兰山下竣工,成为莆田古邑与水共生的不朽雕塑。

这座长达219米,高7.25米,陂墩33个的古代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与四川都江堰遥相呼应,集拦洪、挡潮、排涝、引水、蓄水、灌溉、综合利用为一身,使河海交汇、咸水淡水无序漫滩成为历史,是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近千年来,木兰陂承受住无数次洪涛狂潮冲击,至今仍疏导灌溉着25万亩耕地,跻身“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全国十条最美水工程”“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也助力木兰溪入选“全国十条最美家乡河”。

镇海堤、木兰陂及其渠系的建成,彻底改变了南北洋平原“只长蒲草,不长禾苗”的状况,当之无愧地被誉为“父亲堤”和“母亲陂”。在滩涂湿地,大规模的人工围垦、土地整理与河网改造活动,使农耕面积逐渐扩展到464平方公里,为莆田古邑的繁荣奠定了根基。古代治水英雄们的冒险故事如同奔流不息的溪水,在世世代代莆田百姓心中流传。敬畏自然但决不屈服,建设镇海堤和木兰陂的开拓性创举,谱写了千古水利文明,是人类精神与水之精神巍然共存的丰碑。

沿着岁月的河流溯源而上,木兰溪发源于戴云山脉仙游山黄坑头的一眼清泉,似欢快的竹笛曲顺山势而下,流入沼泽湿地,流经梯田丘陵,跌落峡谷,沿途与众溪交汇蜕变为宽广深邃的大溪,又以如歌的行板流进肥沃的仙游东西乡平原,绕越莆田古城,滋养广阔的南北洋平原。她流淌着野花和萤火虫的梦,流淌着一代代关于乡土的歌谣,流淌着坚韧执着的生活信念。

木兰溪的最大支流延寿溪,其上游是著名的九鲤飞瀑,穿越九龙谷后,汇成东圳水库,尔后如绶带般牵系莆田市区,融入下游的北洋水系。神奇的支流九仙溪则穿山越谷,跃经多级水电站之后从榜头镇汇入木兰溪。龙华溪、大济溪、仙水溪也是主要支流,流量丰沛,水面宽达数十米,两岸蔗甜稻香。木兰水系哺育了烟火万家的鱼米之乡莆田平原,孕育了文旦柚、龙眼、荔枝和枇杷四大名果,同时造就了木兰春涨、绶溪钓艇、白塘秋月、宁海初日、东甲晨光、九鲤飞瀑、龙谷奔泉、圳湖映碧等著名景观。

木兰溪强劲的水流如同血脉,滋润了350万黎民百姓的生存状态和生命情调,也浸润了这方土地的文化风姿和文明壮彩。她不仅把沿途盛产的粮食、果蔬、水产及工艺品输往各地,塑造了莆田人“刻苦耐劳、顽强拼搏、勤俭节约、忠厚谦和、勇于奉献”的地域性格,还教化了这方百姓“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的重教传统,将源源不断的莆田学子带向中国的政治、文化和宗教舞台。

自唐代以降,莆田古邑科甲鼎盛,精英辈出,涌现出21名状元(其中文状元9名,武状元2名,特奏状元8名,释褐状元2名),2482名进士,留下了“一方文武魁天下”“魁亚同榜”“四异同科,七名联第”“父子一榜,昆季同年”以及“相枢同朝”“六部尚书占五部”“一门九刺史”等佳话。林默、蔡襄、郑樵、刘克庄、陈文龙、郑侨、林兆恩等俊才英杰的涌现更如灿若繁星,光耀后世。

当读书人逆流而上前往北方博取功名,商贾们则顺流出海追逐财富。这就是莆田人与木兰溪在漫长的共生关系中习得的处世之道,挣扎求生,去往更开阔之地施展拳脚。木兰溪牵连着山的厚重和海的襟怀,其航运始于宋、元时期,盛于清代和民国,直至20世纪中叶,溪运仍是连接莆田、仙游两地的重要交通方式。宽广平稳的溪面,水道深深,舟楫相连,船工号子此呼彼应,古渡口遍布市镇乡野,南来北往的货物和商旅穿梭其间。

在木兰溪与入海口交汇处,衍生的三江口感潮段水道,可通航千吨以下船只,它直接促成“小上海”涵江的繁荣,使之成为物流集散之地。由此,木兰溪波澜壮阔地汇入海洋,与大潮合奏出雄浑的交响乐。这里也是莆田跨出本土,迈向大洋,连接五洲四海的主要通道。木兰向海,开拓了莆田古邑的对外经贸,培育了一代代勇闯天下的莆田商帮,孕育出农耕社会难得的海洋文化。

与其他地区民众的源头崇拜不同,莆田人最重要的精神崇拜诞生于溪海交汇之处,那就是跻身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妈祖信俗,海上和平女神妈祖是掌管海洋与江河之神,象征着勇敢博爱、多元包容的蓝色文明。担海牵山的木兰溪,正是妈祖信仰最早的传播地之一,宁海圣墩祖庙、白湖顺济庙、白塘浮屿宫、霞徐天妃宫、名山神应庙、青浦灵慈宫、仙游显圣宫、潭边龙井宫等等妈祖宫庙,沿溪星罗棋布。古时,许多信众正是借助溪船之利,把对妈祖娘娘的虔信,融入桨声橹影中。

连结莆田人内心的有神明,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逶迤于莆田人文深处的木兰溪,不光是岁月、人事和风景的记忆,还是情感、文化和信仰的歌谣,她成就了莆田这座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级园林城市、木雕之城、戏剧之乡、田径之乡、绘画之乡、武术之乡、银饰之乡、摄影之乡、绿化模范城、森林城市、特色魅力城市、古典工艺家具之都……

南戏的活化石莆仙戏,自古就随木兰溪水一起流淌。明清时期,活跃在木兰溪流域以船为家的戏班就有近百家,人们用锣鼓弦歌和戏剧故事承载并纪念生活的意义,通过戏曲来告慰祖先、神明和自己。当代,木兰溪畔涌现出了陈仁鉴、郑怀兴、周长赋、王顺镇等全国一流的著名剧作家,莆仙戏当之无愧跻身国家非遗,剧目屡获全国大奖。而沿着木兰溪的行脚,今已形成数十公里的木雕和工艺家具长廊,矗立起宏伟壮观的海峡艺雕城、仙游工艺博览城和莆田工艺美术城。这方水土从人文风情到地理物候,从光风霁月到水木清华,尽展时代风流。

沿着情感的脉络顺流而下,也可找到木兰溪的繁荣走向。改革开放之初,木兰溪下游基本为天然河道,河窄弯急,田堤不分,加上两岸地势平坦低洼,洪涝灾害频繁。1998年长江洪灾后,国家加大水利工程建设投入,福建省加大了千里江堤建设,给治理木兰溪提供了千载难逢机遇;特别是1999年第14号台风暴雨给莆田造成了严重灾情,牵动了时任福建省领导习近平同志的心,前来指导抗灾和看望灾民的他掷地有声地说:“是考虑彻底根治木兰溪水患的时候了!”

木兰溪治理工作工程凸显技术、资金、征迁三大难题,最大的挑战是大规模截弯取直开挖新河、长距离在淤泥地基上筑堤、新河床和边坡抗冲刷等技术挑战,属全国罕见,没有前例可循,更无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习近平同志高瞻远瞩,亲自擘画和推动,十度关心,四次亲临,邀请院士攻克技术难关,倾注了满腔赤诚。

1999年12月27日,习近平同志将当年福建省冬春修水利建设的义务劳动现场安排在木兰溪,亲自为工程奠基,并与当地军民一道参加义务劳动。他深情地说:“我们来这里参加劳动,目的是使木兰溪今后变害为利,造福人民。”从而拉开治理木兰溪的序幕。随后,习近平同志又相继两次对木兰溪治理作出重要批示,有力地推动了治理进程。2011年,木兰陂以下河道的堤防全线闭合,洪水归槽,实现了从“水患之河”到“安全之河”的华丽转身。

2012年,水利部将木兰溪列入国家“三位一体”规划,开启了木兰溪流向水系生态文明的新时代。木兰溪治理从下游走向上游,又从干流走向支流,再从水域走向陆域不断推进。如今的木兰溪,流淌着荔林水乡的千年文脉,也铺展开绿色发展的欣欣向荣;这条昔日的“水患之河”已从“安全之河”向“生态之河”挺进,进而成为推动经济腾飞的“发展之河”,润泽了“人水和谐百业兴”的莆田风华。

木兰溪有山泉的活泼、溪流的奔放、江河的浩荡,她流出远古山林,流经农耕社会,流入现代文明,流淌出古邑新城的壮美,更多桥梁、水坝、公园、树林和生态绿地造就了梦幻般的新景观。投资近百亿的木兰大道正在强力推进,木兰溪百里风光带将成为美丽中国莆田示范区的流动风景线,65平方公里生态绿心要打造成宜居城市的大会客厅,瞄准“世遗”的闽中农业遗产文化公园将铺展开独特的“莆田西溪”,大海门宁海闸建成后,与木兰陂间将形成十几公里的“黄金大运河”。生态木兰溪,文明新城市,这条曾经野性的溪流,将吟唱出韵味深长的莆田诗篇。

有人说,我们的世纪是关于水资源的世纪。古老的莆田原为“蒲草之田”,如今城市人口最稠密最富饶繁荣的区域正立足于累积数千年的木兰溪淤泥之上。她随水而生,伴水而长,因水而兴,由水而丽。我们深知,如果轻忽水的力量,我们就将遗失根基;如果失去对于水的敬畏之心,我们必将失去一切。

“清清流水木兰陂,千载流传颂美诗……”这是1961年郭沫若先生参观木兰陂时留下的赞美诗。溪水喋喋,如诉如歌。这条溶注生命富含张力的大溪,她及其子民的瑰丽精神和多彩故事仍将奔流前行。(陈建平 陈丹)

分享至:
打印】 【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