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话说莆田元宵
【发布日期:2020-06-01】 【来源:本站】 【阅读:次】

莆田的元宵与全国各地不太一样,有着浓厚的地域特色,其内容丰富多样,有游灯、跳棕轿、划旱船、踩高跷、舞龙舞狮、行傩巡游、跨马妆架等。闹元宵已成为莆田民俗文化旅游的一张名片。近年,枫亭游灯、沟边九鲤舞、后洋十番等还先后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时闹元宵有驱邪祈福的含意,所以行傩巡游便成为莆田城乡闹元宵的一项主要民俗活动。行傩巡游就是把宫庙的神像抬出来绕境巡游,驱邪祈福,保境安康。有的是一个村一个社庙单独轮流行傩,有的是几个村联合行傩。如枫亭麟山宫出游,就是境内38个自然村联合出游。出游持续3天,巡游路程100多公里。联合出游后,38个自然村又各自举行游灯活动,掀起了枫亭游灯的第一个小高潮。

再说壶公山名山宫黄帅爷行傩巡游,规模之大,涵盖范围之广,堪称典型。黄帅爷是南宋名将黄孔应的俗称。临安都城被元兵攻破后,他带着三十六营兵马,一路护卫皇帝赵昺南下,由于殿后抗敌,与护送皇帝的陆秀夫、张世杰等人失去了联系。当他行军到壶公山时,听到陆秀夫与皇帝赵昺在崖山殉难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在壶公山脚下投井殉国。后人称他为“抗元扶宋名山帅,护国庇民忠烈魂”。他麾下的三十六营兵马,看着主帅忠贞殉国后,就在壶公山周围隐姓埋名,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莆田界外有名的三十六乡。所以名山宫黄帅爷行傩巡游要绕境三十六乡,后来由于路线太长,便改成靠近名山宫的上十八乡轮流行傩闹元宵。地域跨新度、笏石、灵川三个乡镇。当神像进入每个村的祠堂或宫社驻驿时,都要举行黄帅爷升堂仪式,还有武将兵马操练仪式,俗称“摆菩萨”。

黄帅爷升堂仪式,由头戴礼帽的经师喊喧,八班站立两旁,关闭大门,敲响三通鼓,号令兵双手捧着进见神牌,低眉遮脸跳跃上堂。在乡佬的引领下,四位“福首”头戴礼帽两边插着“金花红布”拈香从偏门入堂进见跪拜,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升堂仪式也成为三十六乡乡佬议事的平台。据说辛亥革命时,出生在三十六乡硋灶村的农民起义领袖黄濂,就是以经师身份为掩护,利用黄帅爷升堂仪式,举起黄帅爷的帅旗,呐喊:“为国之道,在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使民复生,而非驱民死。”而后串联组织了三十六乡贫苦民众,发动了震惊八闽的壶公山起义。在莆田近代革命史上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武将兵马操练仪式(俗称“摆菩萨”),更是热闹非凡。鸣炮放铳,锣鼓喧天,转灯转碰,人头攒动。三尊文身坐镇村头路囗把风观战,三尊武将轿扛相叠转圈操练。据说转得越快越圆,来年全村运气越顺,万事越圆满。“摆”一场后,经师就要抽签“卜杯”,“三圣杯”就可圆满结束,进宫布宴。否则继续再“摆”。若连续“摆”三场还没有“三圣杯”,就要在二月份再来一次行傩,俗称“重行傩”。“重行傩”比元宵行傩更为隆重,仪式更复杂。晚上绕境巡游时,家家户户要门窗紧闭,小孩衣兜里还要放上“护身符”。

“高烧红烛映长天,低点花炮震大地”,巡游队伍经过时,家家户户门口都要摆上供品,燃放鞭炮,奉烧贡银,还要焚烧一禾稻草,俗称“为菩萨烘脚”,主人拈香跪拜。小孩却要成群结队跟在后面,到村口桥头分“丁饼”。据说“牵跨马”和“数丁分饼”的习俗,源于三十六乡民众支援戚继光抗倭的故事。而元宵“掷铁球”源于黄帅爷麾下的“掷石营”。为了抗击元兵的骑兵,黄帅爷特训练了一批“掷石手”组成“掷石营”。他们隐姓埋名后,仍不忘掷石练兵操练。所以灵川沿海一些村庄,每年元宵期间都要举行“掷石”比武活动。到了清朝截界时,三十六乡民众被迫迁入界内,每年元宵他们都会在临时居住地举行“掷石”比武,后来慢慢演变成“掷铁球”活动,在一些村庄一代一代传承下来。

元宵行傩巡游衍生出另一莆田民俗——元宵“做头”,又称“福首”,俗称“捧手炉”。每年轮值“福首”,一般是按辈分生肖排班轮值产生,也有按辈分生肖在社庙抽签“卜杯”产生。俗称“祈头”。轮值“福首”要在自家厅堂设宴接驾,俗称“接菩萨”。还要大摆宴席宴请乡佬、亲戚、朋友。亲戚朋友要挑盘担或花篮加上“金花红布”贺喜。一人做“头”,一家殊荣,全房喜庆。

据说“做头”送“金花红布”贺喜,源于南宋。邑人陈瓒以布衣之身,舍家财组织民众抗元,夺回府城,南宋南逃朝廷封他“以通判权守兴化”,但却无官帽、官服以赐。只能以“金花”插在头上,红布缠在手臂上,以示各级官兵之别。直到明朝,朝廷追封他为“兴化府城隍爷”时,城隍爷才着官服官帽。兴化府城隍爷虽是南宋御封的官职,却着明朝的官服官帽。元宵“金花红布”贺“福首”也成为莆田的习俗。

元宵期间还有举行“接炉”和“起炉”仪式,都非常隆重。元宵夜里,家家厅堂张灯结彩,明烛高照,供品满桌,等待迎神纳福。在锣鼓队、八班、仪仗队的引领下,“福首”头戴礼帽,两边插上“金花红布”,身着长袍,捧着“手炉”……起驾时,经师还要手持麻绳编成的长鞭,在厅堂门口摔响三鞭,寓意镇宅驱邪,送福进门。

莆田闹元宵内容丰富多彩,不仅有吃火、踢火、撞火、跳火等旺火求兴的民俗表演,而且有爬刀梯、掷铁球、抬神冲海等精彩项目,还有泼砂花、九鲤舞、“板凳龙灯”……有的同一个村,同一个里社,闹元宵的日子和项目都不一样。如新度镇蒲坂村,郑、戴、林、何、朱5大姓,同属灌安里社,但各姓族人却不在同一天闹元宵,闹元宵的形式也不同。正如民间所说:“郑姓游灯走田岑,戴姓元宵过大年。”即正月初四戴姓就开始闹元宵。郑姓的“板凳龙”游灯穿梭于田岑地头也颇为壮观。而新度镇扬美村的行傩闹元宵,更是莆田的一个特例。据说这与扬美村的历史有关。扬美村原叫“洋尾村”,清咸丰三年(1853),洋尾村民众反抗官府迫害,暗中策应林俊领导的农民起义。年后正月十四,正值元宵迎神赛会时,官府借剪除乌白旗械斗为名,对洋尾村进行残酷的烧杀镇压。幸亏洋尾村的百姓事先得到消息,扶老携幼逃到西洪村避难。但洋尾村房屋被烧毁三百余间,就连奉祀妈祖的庙宇、祠堂等也被烧毁,几乎灭村。这就是民间所说的“狮(西)无王(洪),羊(洋)无尾”事件。直到二月,洋尾村民众才返回家乡重建家园。因宫庙被烧毁,他们只能把妈祖的神像移到清壶书院。所以洋尾村的妈祖宫不称宫,而称“清壶院”,乡佬议事的地方不称里社,而称为“聊可轩”。洋尾村的行傩闹元宵也改成二月十四,成为莆田特例。洋尾村从此更名为“扬美村”。

莆田元宵,不仅节期长、范围广、内容丰富多彩,更是一场展现原汁原味民俗文化的“狂欢节”。(郑银华)

分享至:
打印】 【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