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方言里有一个常用的字,音如“演”,“这回我肯定将伊‘演’给倒”,意思是,这回我肯定盖过他(或打败他)。
读“演”音的到底是哪个字呢?会不会就是“演”这个字?演,《康熙字典》以浅切,音衍。水长流的意思。引申出去,有演绎、演变、慢慢行走、表演、演算等等意思。但是“演”字没有打败的意思。赤城山在会稽之东南。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说天姥山“势拔五岳掩赤城”,为什么不用“演赤城”?因为“掩”才有“盖过”的意思!
“掩”与“演”在莆仙方言里读音相近,但是“掩”字却能够涵盖莆仙话里读“演”音的那个字的各种意思。下面依据《康熙字典》《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义项和一些例句,结合古代诗文和故事与莆仙方言,说说“掩”字。
掩yǎn,《康熙字典》引《说文解字》《唐韵》《广韵》等字书,衣检切,于检切,淹上声。
掩1,遮蔽,遮盖。“掩”作这个意思古代直到现代都在使用,莆仙话读音也作淹上声,又读如“淹(音因)”:掩护。掩蔽。掩盖。掩耳盗铃,掩人耳目。《孟子》:“眸子不能掩(掩藏)其恶。”《晏子春秋》:“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掩护形体)御寒,不务其美。”帽子就足以表示敬意了,不必另加饰物;衣服足以遮蔽身体抵御寒冷,不必讲究漂亮。
魏王赠送给荆王一个大美女,荆王很喜欢她。夫人郑袖对大美女说:“大王很喜欢你,但是厌恶看见你的鼻子。你和大王在一起时,如果能够一直掩鼻,大王一定会永远宠幸你的。”于是大美女听从了夫人的话,“每见王,常掩鼻”。魏王问夫人郑袖:“新人见寡人常掩鼻,何也?”夫人故意卖关子,说不知道。魏王强问她,夫人就说:“我曾经听她说讨厌您的气味。”魏王大怒说:“劓(yì)之!”
五代《敦煌变文》用白话讲述此故事。郑袖说的是:“(此妾云)王身体腥臭,是以掩鼻。”《韩非子》和《战国策》都记载了这件事。后来“掩鼻”就变为女子进谗离间的典故。读这个故事,对社会、人生、人性会有所感悟。唐·长孙佐辅《相和歌辞·宫怨》:“拊心却笑西子嚬(pín,皱眉),掩鼻谁忧郑姬谤。”五代·韩偓(wò)《故都》:“掩鼻计成终不觉,冯驩无路敩(xiào,效)鸣鸡。”
掩骼(音格,枯骨)埋胔(音自,腐肉)。《礼记·月令》:“(孟春之月)掩骼埋胔。”上古时代,食物和保暖设备匮乏,人们常饿死冻死。春季的第一个月收葬暴露于野的尸骨,这是古代的恤民之政。掩埋,现在人们只读如“淹bai2”,其实,这个词莆仙读音很特别,读如“莴营”,莴音莴苣的莴,营如营长的营。
前鼻音韵母-an、-ian、-in、-un等收尾的汉字,其中很多在莆仙方言里会变音为“莴”或“ü莴”韵。如“柑”读如“各莴切,音高”;“篮”读如“落莴切(阳平音)”,“担”读如“德莴切,音刀”;“衫”读“叔莴切”;“敢”读音似果;“煎药”的煎读如“jü莴”;“线”读“叔ü莴切”的去声。“这些家产他占三分之一”,“占”字莆仙方言读如“z莴”的第5声,或表示为“则道切”,“早”字的第5声。“细心”的“心”读如“叔莴切”;燅,普通话音寻,莆仙读音为“叔莴切”的阳平音,意思是放在开水里焯到熟或半熟。所以“掩”字读为“莴”(上声)就不足为奇。
掩2,读淹上声,关,合:掩卷(合起书本)沉思。掩门,莆仙风俗,洞房花烛之夜婚礼仪式结束时有“掩门”的程序。宋·欧阳修《蝶恋花》词:“小院深深门掩亚。”掩,虚掩;亚,掩也,闭也。“亚”等于莆仙的“挜转”(莆仙音如“莴luei3”)。挜,音哑。宋·蔡伸《丑奴儿慢》:“花笼淡月,重门深亚。”亚、挜与掩属于阴阳对转,同义互训,三字莆仙方言都可以读如“莴”上声。
掩3,莆仙音近似“演”。唐·孔颖达:“掩其不备曰袭。”《康熙字典》:“乘其不备而覆(伏击)之曰掩。”《礼记·曲礼》:“国君春田不围泽;大夫不掩群(捕取兽群);士不取麛(mí,幼鹿;幼兽)卵(鸟卵)。”国君、大夫、士在这三句中应该是互文,共同作各句的主语。古人有天人合一的思想,春天万物滋生,乃动物交配繁殖的季节,因此禁止田猎,禁止杀戮兽群,禁止捕捉幼兽、抓取鸟蛋。又,《史记·魏豹彭越列传》记载,皇帝派人“掩梁王,梁王不觉,捕梁王,囚之雒(音洛)阳。”
汉·贾谊《治安策》:“众掩寡,智欺愚,勇威怯,壮陵衰,其乱至矣。”掩、欺(负)、威(脇)、陵(欺凌)四字近义。《淮南子·修务训》“强掩弱,众暴寡,诈欺愚,勇侵怯”,意思相仿。
掩4,盖过,超过。莆仙音“演”。《国语·晋语五》记载:范文子很迟才退朝。其父武子问他为什么这么迟回家。范文子回答说有秦国来客在朝堂上廋辞(廋音搜,作谜语),大夫们都猜不出,我猜出了三个。武子怒曰:“大夫非不能也,让父兄也。尔童子,而三掩人于朝。吾不在晋国,亡无日矣。”范文子年轻气盛,三次在朝堂上“掩倒”权重位高资格老的大夫们,让他们没面子,结果得到老父亲的一顿痛打。
揜yan3,是掩的异体字。《礼记·聘义》:“瑕不揜瑜,瑜不揜瑕。”后人作“瑕不掩瑜,瑜不掩瑕”。掩、揜皆掩蔽之意。
汉·刘向《淮南子》:“怯者(胆小者)夜见立表,以为鬼也;见寝石(卧石),以为虎也;惧(惊惧)揜其气(勇气)也。”立表是古代计时方法之一。在阳光下竖立木桩,观察它的影子以测定时间。高诱注:“揜,夺也。”这里的“夺”,其实还是打败的意思。
孔颖达疏《易经·困》:“兑阴卦为柔;坎阳卦为刚。坎在兑下,是刚见揜于柔也。”揜,困也。见揜,被揜也,被困也。刚被柔揜,改为主动句是:柔揜刚。柔困刚,其实还是柔打败刚的意思。
所以学习莆田话,并用莆田话来理解先秦古文可能会更容易一些。而且莆田话里貌似土话的字,其实可能非常高雅简古,如“掩”这个字!(朱祖厚)